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应用氯沙坦治疗80例疗效观察*
2021-09-04吴婷
吴 婷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阜阳 236000)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酸增高、血尿、痛风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出现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的痛风可导致肾脏功能损伤而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和加速病情进展,同时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才能改善预后。目前,临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多采用厄贝沙坦、氯沙坦等药物治疗。文章主要探究和对比了两种药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者,即:①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个月者,②单纯的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L/min,且超过3个月;③患者在GFR的下降过程中出现如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多种与肾衰竭相关的代谢紊乱与临床症状;④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女性大于360μmol/L,男性大于420μmol/L;⑤临床症状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酸增高、血尿、痛风等,符合以上5项标准即可确诊。排除标准:①对厄贝沙坦、氯沙坦等药物过敏史者;②该研究前接受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者;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和精神疾病者。应用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给患者口服150mg厄贝沙坦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49),一天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研究组采用氯沙坦治疗,给患者口服50mg氯沙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30),一天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严格进行饮食控制,以低蛋白、低盐、低嘌呤、低磷食物为主。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水平、24h尿尿酸排泄量、血尿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估标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蛋白尿、血尿、痛风等症状消失,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及血尿酸水平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患者蛋白尿、血尿、痛风等症状明显减轻,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及血尿酸水平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后,患者蛋白尿、血尿、痛风等症状及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血尿酸水平均无显著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的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h尿酸排泄量、血尿酸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酸排泄量、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h尿酸排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h尿酸排泄量、血尿酸水平对比分)
2.3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头昏、咳嗽等)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4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及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代谢废物潴留等机体內环境失衡症状,同时还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酸水平升高,易诱发出现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反过来又会加重患者肾功能损害,从而会加重慢性肾功能不全并且进展和诱发出现各种慢性肾病相关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因此,需要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才能改善预后。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高尿酸血症是诱发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原因为高尿酸血症患者机体尿酸盐结晶可损伤动脉壁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和血小板凝聚增加,从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临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多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这类药物不仅能发挥良好的降血压作用,也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作用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血尿水平。厄贝沙坦、氯沙坦均是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其中,厄贝沙坦是一种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l型受体,可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产生有效抑制,使患者机体血压水平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其无法抑制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导致其整体的降压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氯沙坦则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Ⅱl、Ⅱ2型受体均有高选择性、高亲和力,不仅能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l、Ⅱ2型受体,从而发挥显著的降压作用。而且,氯沙坦还是目前唯一证实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氯沙坦能降低患者机体血尿酸水平的作用机理为:抑制肾脏近曲小管中尿酸重吸收,使尿酸盐的转运受到干扰,进而减少肾小管液中尿酸重吸收,使患者机体尿酸排泄增加,尿酸水平显著降低。且这种重吸收,在近曲小管刷状缘膜上进行,不依赖于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I的结合。另外,相比于其他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母体化合物对肾小管尿酸/氨交换部位的亲和力更强,依靠自身的生化学特征便能有效降低患者机体血尿酸水平。除此之外,氯沙坦还能对肾脏内的AT受体产生拮抗作用,促进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增加,有效促进患者尿酸、尿钠和尿液的排泄,同时还能有效保护和改善患者肾功能。
该研究中,对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分别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及氯沙坦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水平、24h尿酸排泄量、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水平、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氯沙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效果确切,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还能提高机体尿酸排泄量和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能全面改善预后。综上所述,氯沙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