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效益的乡村幼儿园设计策略研究*——以雅安地区援建项目为例

2021-09-04李凯璇肖毅强

南方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儿童

吕 瑶,康 倩,李凯璇,肖毅强

序言

支持学前教育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先机与重要基础[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指出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办好乡村幼儿园,促进乡镇学前教育公平、优先发展。然而,我国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目前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师资供给失调、投资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3]、教育设施落后[4]、面积不足、布局单调[5]、教育质量偏低等。这些教育问题与乡村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地区文化背景、居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关[6]。社会背景与教育基础的特殊性是乡村幼儿园设计所面临的独特问题,也是导致乡村幼儿园设计与城市幼儿园设计具有较大差异性的跟本原因。虽然当前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方法研究已较为成熟[7],涉及建筑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8-12],同时也有优秀设计案例发表[13-15],但是,在乡村语境下总结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乡村幼儿园设计不是单纯的空间设计问题,而是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设计问题。如何在乡村特有的困境与约束下进行幼儿园设计,使乡村儿童在教育、生活等多方面受益,同时以建筑作为触媒,协助提升乡村整体素质水平,在更长远范围内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幼儿园设计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乡村以援建的形式建造幼儿园等教育建筑,是通过社会力量帮扶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16]。目前已有一批优秀援建幼儿园项目落成,这些项目为多方合作建设模式,由专门机构全程监管把控,能较有保证地落实资金、政策及设计。同时设计团队专业性较高,设计理念较为先进,建成项目大多具有良好的示范性。笔者团队深度参与了壹基金组织的雅安地区震后幼儿园援建项目的全过程(图1),包括2014 年的13 所援建项目前期策划;2014~2016 年的2 所幼儿园方案设计及实施;2019 年的10 所援建项目的回访与后评估。在此选取其中10 个进行了后评估的项目为例进行研究(图2),所选项目均位于雅安市辖区内的乡村,当地均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水平较低(2014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000~2000 元之间,同年雅安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435 元[17]);学前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缺少公立幼儿园。援建项目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结合场地与地域性特征,充分考虑幼儿行为模式特点,以教育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性实践,提供了多种具有先导性的建筑方案。通过对此类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反思,不仅可以发现我国较贫困地区乡村现状的共性问题,同时可以看到新型教育模式引入后所产生的教育与社会效益,具有研究价值。

图1 雅安地区乡村幼儿园援建项目建设全过程流程图

图2 雅安地区震后援建幼儿园项目区位及鸟瞰图

综上,本研究将以援建项目为例,重点剖析影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及幼儿园运营的社会问题,总结乡村幼儿园的潜在社会效益,并将其转译为相对应的建筑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归纳乡村幼儿园设计策略。

1 乡村幼儿园设计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援建项目前期调研与后期评估结果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将乡村地区特有的直接影响幼儿园设计与运营的共性社会问题及其关联的设计问题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与生活模式的复杂特性

空间使用模式是幼儿园空间创设的基本依据。乡村人口及生产生活模式具有显著的波动性与复杂性,直接影响了乡村幼儿园空间的使用模式及良性运营。如何在复杂变化条件下创造具有弹性适应需求变化的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以协助幼儿园可持续运营,是乡村幼儿园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当前乡村在人口与生活模式方面可对幼儿园设计与运营产生影响的问题可总结为:

(1)受城乡二元化及不均衡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农村人口外流率最高达到139.14%[18],从而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持续下降。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出现下降趋势[19],乡村在未来有出现人口回升的可能。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乡村学龄儿童数量较之城市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2)乡村留守儿童占儿童总量37.7%[20],主要由隔辈老人监护,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劳作繁忙、接送能力有限,导致大量留守儿童不能接受学前教育[21]。

(3)由于师资编制配备不足、相对城镇偏低的收入与较差的工作环境使许多教师不愿长期留在乡村任教。当前,我国乡村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仍不及城区的40%,而且分布较不均衡[22]。

(4)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受经济压力影响,更多的儿童仅在农忙时节入园,而农闲时节则由家长直接看护,因此幼儿园一年间在园儿童数量也呈现出与农业生产模式密切相关的季节性变化。

以上问题在援建项目中均有所体现。虽然所有援建项目在前期策划阶段均对未来10 年人口变化进行了预测与考虑,依据是人口预测软件(CPPS)所计算出的2013~2020 年间乡村学前教育学龄人口预测减少率(10.87%)[23]。但运营数据显示,到2018 年底,预测结果仅与部分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符,这些幼儿园位于经济发展较为良性、人口密集的乡(如集贤乡、唐家乡),幼儿园入学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少17%~14%,且通过访谈了解,这几所幼儿园的招生人数在未来将继续增长。而对于经济发展较差地区的幼儿园,入园儿童数量则远低于设计值(图3a)。这一运营问题主要归因于对3~4km 服务半径内人口变化趋势判断的不准确,对留守儿童入学率的低估,以及部分初始人口统计数据的误差。

图3a 幼儿园入园人数的策划值与实际值的对比

教师资源缺乏几乎是所有援建幼儿园的共同问题,在招生状况良好的幼儿园中,表现为师生比偏低;在招生人数较少的幼儿园中,则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幼儿园长远发展(图3b)。在运营中,尤其在农忙时节,因在园儿童较多但缺少教师管理,部分班级被合并,原本按规范1)设计的生活空间的实际使用密度大幅增加(图4a),而多余的房间却处于空置状态(图4b)。此外,因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幼儿园音体室未投入使用(图4c)。由于招生人数较少,保育人员不足,部分幼儿园不提供午餐,导致厨房空置。

图3b 幼儿园师生比的策划值与实际值的对比

图4a 幼儿园运营及使用问题:幼儿园高密度使用卧室

图4b 幼儿园运营及使用问题:幼儿园空置教室

图4c 幼儿园运营及使用问题:草科乡幼儿园未投入使用的音体室

由此可见,在人口变化与托育模式节律变化双重因素影响下,乡村幼儿园的空间使用所面临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较城市更大,根据现有规范策划设计的建筑空间与功能和实际复杂特殊的使用状况的匹配度不佳。因此,生源不稳定、师资不足所引发的乡村幼儿园建筑设计问题为:提高建筑空间在面积与功能上的可调性、可控性与可持续性。

1.2 乡村征地困难带来的用地限制

建设用地是幼儿园空间创设的约束条件,用地面积紧张问题在乡村幼儿园中仍大量存在,在此情况下如何平衡土地、教育理念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是建筑师所面对的另一难题。

农村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乡村非农建设用地,目前依然以土地征收作为主要获取渠道[24]。然而对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村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更为严重,加之土地观念保守,以及当地居民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乡村幼儿园建设征地难度较大,加之选址需求约束,在适宜区域常常难以征到规范要求的用地面积。较之城市因早期规划用地与快速发展的矛盾导致的教育建筑用地紧张问题[25],乡村幼儿园用地紧张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乡村用地规划的缺失与农民土地征用困难间的矛盾,而该问题却尚未得以有效解决。

对于10 所援建项目,由于征地困难导致建筑面积小于规范[26]要求的幼儿园有5 所(图5a)。其中2 所幼儿园在设计时压缩了建筑面积,保证了室外活动场地的充足;1 所幼儿园达到规范要求建筑面积,但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低于规范标准;2 所幼儿园出于设计理念的考量,在建筑空间设计时增加了部分面积,因而大大影响了室外活动场地的面积,虽然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尽可能增加室外活动场地面积,然而依然未能满足规范要求(图5b)。此外,为解决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援建项目中的4 所幼儿园在设计时考虑到与其它机构共享室外活动场地,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却因使用模式不明确,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不均或安全隐患。如团结村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与村委会停车场共用,存在安全隐患(图6a);集贤幼儿园在与小学共享的室外活动场地中间增设栏杆拒绝共享(图6b);民建乡幼儿园共享室外活动场地基本被小学所占用等。

图5a 幼儿园用地面积及建筑面积与规范要求面积对比图

图5b 幼儿园活动场地面积与规范要求面积对比图

图6a 共享活动场地在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活动场地与村委会停车场共用

图6b 共享活动场地在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室外活动场地间加设栏杆

可以看出,农村征地困难对乡村幼儿园的策划与设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用地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情况下的乡村幼儿园建筑设计问题为:建筑面积与活动场地面积的权衡、建筑室外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即可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又可满足使用需求的空间营造。

1.3 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模式是幼儿园空间创设的跟本出发点[27]。在国家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倡导下,国内短时间涌现出大量“乡村幼儿园”,其中包含大批民房改造幼儿园,但是,幼儿园的数量并不是解决乡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乡村学前教育通病的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如何通过设计,为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活动提供场所,为先进教育模式创造适宜空间,为促进儿童认知乡村社会、感知乡村自然提供平台,是建筑师所需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乡村学前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教育“小学化”:由于缺少专业幼儿教师,加之儿童父母对学前教育认知不足,“小学化”教育模式在我国乡村幼儿园依然普遍存在。以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课堂集中授课,学生机械听讲练习为主要教学形式[28],缺乏引导幼儿提高综合素质的趣味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建筑上的体现是大量乡村幼儿园从建筑布局到空间设计均以传统小学建筑形式为原型,甚至直接使用部分小学课室,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发展。

(2)儿童游戏权利被忽略:游戏权不仅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儿童其他权利(如健康、发展和教育等)实现的重要方式[29]。而在乡村传统观念影响下,游戏依然被认为是无意义的“玩”而被抑制[30]。因此在乡村幼儿园建筑上表现为建筑空间单调无趣,缺乏参与性,室内外游戏空间面积及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缺少的游戏设备。

(3)家乡情怀培养的缺失:较之城市,乡村在传承本土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目前乡村学前教育在本土特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上较为缺乏,加之大量幼教建筑环境不佳,使乡村在儿童内心依然是贫困与落后的象征,无法培养的儿童家乡情怀及文化认同感,从长远角度而言也不利于儿童未来回乡发展。

以上问题在援建项目的前期调研中均有体现,如:部分民办幼儿园由民房改建(图7),部分公办幼儿园为小学内部的几间课室,没有专业幼儿教师,由部分小学老师共同管理等。援建项目在幼儿教育模式方面专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无法完全解决师资问题,但是其设计尝试在后评估中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受访教师及家长表示援建幼儿园为乡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现代有趣的幼儿园建筑成为当地儿童心中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

图7 碧峰峡镇由民房改建的幼儿园

由此可见,乡村教育模式的更新是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各方相关部门所需共同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建筑师来说,改变传统学前教育空间的布局、挖掘和拓展乡村特有建筑外部自然教育环境的可能性、从硬件层面提升幼儿园的环境质量和趣味性,是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关键设计问题。

2 基于社会效益的乡村幼儿园设计策略及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从回应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将乡村幼儿园建筑的社会效益总结为三点:可持续运营、土地集约使用以及乡村教育扶持,并逐一探讨实现这些社会效益的设计策略,提炼具体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

2.1 可持续运营

(1)设计策略

针对乡村复杂人口变化与生活模式,乡村幼儿园设计需从整体可持续角度出发寻求应对策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促进幼儿园长期良性发展。可采取的策略包括:

在前期策划阶段,需在当地专业统计部门的配合下深入调研当地人口结构与师资生源状况,并结合当地产业与经济结构等完善人口预测模型,对乡村幼儿园规模进行准确预判。此外,可考虑通过选址、交通规划及政策帮扶适当扩大幼儿园的服务半径,覆盖生源较少但仍需学前教育的区域,增加入学儿童数量。例如10 所援建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均在3~4km 之间,部分幼儿园大于规范要求的3km,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入学儿童数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交通条件较差、公共交通缺乏的地区,单纯扩大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对增加入学儿童数量贡献不大,因此,运用此策略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的交通条件。

在建筑设计与建设阶段,可活用总体设计、分期建设的方式应对人口趋势不明确的问题,为不确定的需求预留机动空间或基础设施,避免人口变化带来的资源浪费。对于建筑单体而言,应采取空间动态可调的弹性设计模式应对动态变化的运营需求。根据乡村实际状况,对幼儿园整体空间功能及组织方式进行统筹设计,去除不必要空间,提高空间功能的协调应变能力与管理的灵活性。

对于乡村幼儿园设计规范,可适当在幼儿园服务半径范围、生均建筑面积、师生比、功能空间类型等方面提供一定自主度与弹性度,避免生搬硬套带来的使用困境。

(2)设计方法及反馈

对于建筑可弹性适应设计策略,援建项目中较为有效的具体设计方法总结见表1。

表1 支持可持续运营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分析表

2.2 土地集约使用

(1)设计策略

针对农村征地困难所带来的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需从多方平衡的角度出发寻求应对策略,在实现教育设计理念的同时,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可采取的策略包括:

在前期策划阶段,可优先考虑利用原有场地重建或共建,降低征地风险,也可为场地共享创造可能。此外应对幼儿园规模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出现建筑过度建设,活动场地面积被迫缩减,大量房间在运营时空置的不合理情况。例如,团结村幼儿园与村委会共用室外场地,共享场地面积约为408m2,在规范管理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有效增加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

在建筑设计阶段,应根据实际建设用地面积,结合学前教育理念,平衡建筑面积与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优化建筑与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组织与联系模式,通过室内外体验流线设计,提高空间趣味性,避免单纯依靠建筑内部趣味空间设计带来的建筑面积过大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经济建材与构建方式,设计具有灵活开合方式的室内外一体化游戏空间,可根据气候条件与使用需求进行室内外空间的转换。

在场地设计方面,一方面可与建筑体量设计相结合,将室外活动场地分散布置在非地面层的建筑平面上。另一方面可因地制宜考虑与乡村广阔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使其作为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的外延与扩展,使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所蕴藏的教育契机,同时弥补园内室外活动场地有限所带来的问题。例如,民建乡中心幼儿园在设计时巧妙地运用了建筑体量的屋顶空间,创造出约290m2错落有致的活动场地,既有效增加了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又为儿童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平台。

在乡村幼儿园设计规范上,对征地困难的地区,在周边可参与的自然场地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放宽对室外活动场地面积的要求。

(2)设计方法及反馈

在土地集约使用方面,援建项目中较为有效的具体设计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列举见表2。

表2 支持土地集约使用策略的建筑设计方法分析表

2.3 乡村教育扶持

针对乡村教育模式落后的现状,幼儿园建筑应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传统游戏资源以及珍贵的乡土民俗文化资源,通过策划与设计,从场所、空间、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乡村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加强家乡情怀培养创造条件,协助乡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可采取的策略包括。

在前期策划阶段,需深入研究适于儿童成长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倡导游戏感知式教育模式,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与适应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获得艺术与自然的教育[17]。在项目选址上,需考量项目周边环境作为儿童教育体验拓展场所的潜力,可与乡村社区中心等公共教育空间结合,使幼儿园成为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的一部分,协助促进乡村整体文化建设。在项目用地规划上,建议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建筑用地面积,为创新性设计理念的实现留有余地,同理,在资金上也建议增加相应预算,增加部分约为总建筑面积或总投资的10~15%。

在建筑设计阶段,乡村幼儿园建筑可结合儿童发展教育与家乡情怀培养两方面的教育需求进行设计。

在儿童发展教育方面,可根据游戏感知式教育模式的4 个主要特征进行设计:①体验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布局及场地设计,根据儿童体验式游戏的特点及需求对空间密度、结构、组织、大小及形式进行建筑空间及场地设计,创造灵活多样的游戏场所。②互动性:通过对楼梯、廊道、门厅等公共空间的拓展设计,增强不同班级儿童间互动的可能;提供视线交流平台或场所,满足儿童观察模仿的需求。例如,将常规的3m 走廊空间的整体或局部拓宽至4~5m,即可形成可供停留或少量聚集的空间场所,为创作、搭建、阅读等多种交互活动的发生创造空间上的先决条件。③情境性:根据情境式儿童游戏特征,考虑设置对情景功能具有兼容性与可拓性的场所空间,提供尺度适宜且无具体功能的可参与性空间或建筑构件以支持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需求对空间进行主动驾驭及改造。例如,在空间的角落、边缘或者结合墙面、门洞设计一系列小尺度的情景活动场所,并配合一定易于移动的家具,使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布置场景,进行“做饭”、“工作”或“种植”等情景活动。④差异性: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对游戏的体验与难度需求的差异,注重多样化游戏空间与场地设计,并选用就近布置原则。

在家乡情怀培养方面,可利用儿童发展学中儿童期情感认知的特点,强化对儿童可能产生特殊记忆的乡土文化空间或景观的设计,使儿童对相关联的家乡场所或风景产生感情,增加未来回忆中的幸福感。可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通过空间延伸、视线引导、场景模拟、文化元素提取等方式创造文化情景空间,增强儿童对家乡本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使之成为自我经验与生活印记的一部分。例如,集贤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平台向农田一侧开敞,儿童在幼儿园活动的同时也可看到田间农作的家人,并可与家人进行互动,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活体验场景。

(2)设计方法及反馈

在乡村教育扶持方面,援建项目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表3、4),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当然,建筑设计方法远不止这些,建筑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项目进行更为丰富的设计创作。

表3 支持儿童发展教育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分析表

表4 支持家乡情怀培养策略的建筑设计方法分析表

结语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幼儿园设计虽然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与教育现状,同时也拥有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自然资源与文化条件,其设计的特殊性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以10 所雅安地区援建项目为例,通过对其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挖掘各种乡村教育及运营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幼儿园可能实现的社会效益及其特有的设计策略,以建筑设计手段,协助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此研究一方面重新审视了援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另一方面为我国乡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与建议。

致谢:感谢援建项目各相关机构对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10 所援建幼儿园、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境向联合建筑师事务所、雅安市新建设建筑设计院、广州市东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通程泛华建筑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图、表来源

图1、3、5:作者绘制。

图4、6、7:作者拍摄。

图2、表1~4:作者拍摄并绘制。

注释

1)本文所提到的规范均指《JGJ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2019 修订版)》。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空间儿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