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问题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初探
2021-09-03周正湘
周正湘
摘要: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虽存在较多的弊端,到现今为止却无法彻底对其进行改革,因此,我们只有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课堂模式,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中提及的适当重建教学内容、构建开放交流的课堂模式、掌握教学语言技术、有意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几点建议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贯彻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让学生在新课堂中快乐学习,在满足中获得充实,让自己在成功中收获幸福。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开放交流;语言;课外活动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课堂,是“赶着鸭子”进教室,“灌满肚子”养鸭子,“期终检测”烤鸭子,无论是从教学目的,还是教学过程,甚至到最后的教学评价,其基本特征是统一与僵化并存。少年时期是儿童活跃天性释放的特殊阶段,课堂是传授知识、学业,培养学习习惯的地方。现今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新事物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对少年时期的学生的诱惑力不亚于对青年人或成年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以课本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教”的活动和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的体验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设计注重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呈现,忽视教师对学生情境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分析与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基本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这些弊端最终导致学生的“学”异化为一种简单的认同和被动接受的过程,以致学生长时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销蚀,把课堂学习单纯的看成是生活娱乐中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是负担,在课堂中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又或是迟到早退旷课等。面对如此课堂,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的责任与义务,但是考虑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寓教于乐,建设一个新的、活的开放性课堂,把课堂纳入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一、重建课堂生活的理论支柱
纵观中国的传统教育,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但相较于西方国家教育来说,其教学步骤清晰、学生基础扎实等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无法彻底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与发展,改革与创新,批判地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秀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新兴的课堂生活,实现课堂高效应。同时,我们改革并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中那些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师生成长的诸多因素,努力构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有效性的课堂生活。一旦用“生命”的钥匙开启了“生活世界”的大门,课堂上便有了欢声笑语,有了包容和理解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共享,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生命活动过程,是启迪智慧,赋予自由发展天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以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1]由此可见,教学过程要反映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观,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他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得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3]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知行统一观倡导的即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和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形式。上述观点都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就说明了教师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是要“会教”,会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它们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柱,从而也由此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為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应当明白,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
二、课堂生活重建几点建议
(一)适当重组教学内容
文本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其中以教材资源为主,对教材的管理又主要是以分析、归类行为来实现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科学处理。在构建开放性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清楚的了解到教材内容从来就不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它必然与相关的学科有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按照授课“主题”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调用相关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料,不断充实教学资源。诚然,很大程度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及教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按内容、类型等相似性分类重组,如教师可根据内容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授课时间,又或者是把与近期学生关注的问题有关、类似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等等,使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更广阔的生活背景,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能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学得主动,理解也深刻,体会也到位。打破传统的从一而终的有序的教材教学,出其不意的授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自主猜测老师在下一节课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生动有趣的课程。其实,重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课堂跳跃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一种不依靠推理,直接从此人、此事物跳到彼人、彼事物或者直接由命题跳到答案,并能再进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认知模式,是符合儿童思想活跃天性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构建开放交流的课堂模式
开放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资源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课堂模式中,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配角,配合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氛围,搭建交流平台。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联系生活、理解主题的角度和思维方法不同,教师要充当倾听者和信息整理者,与学生一道及时梳理交流情况,把学生的交流活动引导到对教学主题解决最有效的方向上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和生活经验理解学习内容,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实现教材仅为一个学习资源,“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课文《我是什么》中,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说起,从日常生活现象谈水的三种变化,如壶里的水沸腾时冒出许多水蒸气,夏天吃的冰块、雪糕,秋天叶面上打霜,冬天水结冰等现象,学生通过彼此的开放交流对水有进一步深化理解;再如,数学中“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根据课本中图形的形状,从家里找来牙膏和、烟盒、药瓶、积木、球等,老师让他们用这些物品在课堂上展示,甚至利用这些道具搭建各种造型,其搭建的过程也是学生熟悉、体验各种形态美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使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无可非议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求同存异,保护学生预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好的表现加以肯定,对不好的行为加以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便是学生个体理解的结果,教师都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并及时加以整合,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话题,为学生自悟自得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掌握教学语言技术
语言是教学信息传达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影响学生是否听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执教语流技术,教学口语语气技术。语流是指言语操作活动形成的语言进程,其要领是清晰、平稳和流畅。清晰指发音吐字准确、可听度高,至少能保证80%~90%以上的学生听清楚90%以上的信息;平稳是指气息稳定匀称,换气从容,言语语流不平稳大多数是因为心情紧张,语句太长的关系;流畅是指语言进程中没有梗塞和违背教学需要的停滞现象,除必要的有意义的停顿外,语流滔滔不绝,舒展通达,致使语流不流畅的主要原因是思维不流畅,课堂上思维受阻,信息不能及时供应以及语句太长。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则反映出一堂课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即需要做足充分的备课准备,而不至于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教学口语语气是指教师口语中确切词语信息之外的附加意味,用习惯的表述来说就是“说话的口气”。由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接受性不同,不同种类的教学内容在语气上需要注意语气的特点。例如对重要的词语需要施加较大的力量,其作用多用来强调逻辑意图或者表示强烈的情感,甚至是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又比如说话的幅度,指说话时声音高低升降,起伏变化的现象,我们通常又称为语调,它主要用来表达教师或教学内容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绪;再来就是说话的速度,即口语信息推进的快慢,语流密度,语速过快则使学生无法听清教师的表达,语速过慢则易使学生大脑产生疲劳,两者均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产生惰性,心思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教师上课语速不宜过快,要让学生的听力和思考力跟上教师的节奏,能捕捉住每个词,每个语句,或形成图像,理解其意义;但是语速也不宜过慢,过慢了,不能调动听觉和思维的活动积极性,会形成心理疲倦,所以,掌握一口流利顺畅的教学语言,无形中给整个教学课堂增添一种听觉上美得享受。
(四)有意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知识返璞归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自然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了解自然,遵循规律,优化自然,以实现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教育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因此,我们不妨采用“土壤”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走出书本,拥抱自然,带着体验和感悟,热爱自然。孩子们不仅仅找到自然的生命,也找到学习的生命。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亦是学生的朋友,两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这能够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在课外活动中,教师的管理不再是训斥,而是协商,是理解,是创造,是引导,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原来都是传承人类文化,延续前人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空间,让学生带着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走进快乐的课外活动,活动规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再让学生带着兴奋进入新的课堂学习,课堂由此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同样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活动”。
总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教师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还是诸种辅助教学,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面对课堂,面对学生,需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要有不断发展的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际上,上述建议实属于课堂管理,它们是以教师为主导并实施,以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的必然行为,是课堂改革进程中与时俱进的话题。随着课堂进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发展,教师时刻都要面对由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管理问题,其艰巨性与挑战性就在于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课堂管理行为不仅仅是经验问题,更主要是信念问题、价值观问题,审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可以使教师有意识的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行为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满足带来的充实,让自己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幸福。
注释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0.
参考文献:
[1]吕型伟.课堂,走向儿童·上海市实验小学开放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学芝.朱西岳.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赵伶俐.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荣树.课堂学生跳跃性思维初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