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自信挺起中国人精神上的主心骨
2021-09-03焦扬
焦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人民是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人民压不扁、折不弯、吓不倒,铸就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这是由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政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真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立德树人,以理论自信挺起中国人精神上的主心骨,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理论自信推动精神主动
理论自信是对自身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坚定信仰,是对自身指导思想、基本理论科学性和创造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推进自身理论创新创造的坚定信心,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思想上、理论上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一经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和工人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早在1949年就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就有了精神上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为开端,我们党越来越体现出坚定的理论自信,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氣进行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愈发彰显自信的力量、愈发展现真理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坚持理论自信的根本前提。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是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我们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理论自信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理论自信的文化底蕴。我们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这是理论自信的根本所在。正是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的充分自信,中国人精神上的主动性才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不断增强。
新时代理论自信的重要支撑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指导和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以前所未有的成熟和自信,屹立于世界东方。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在实践中的成功,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特别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丛生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愈发自信,其真理性和先进性愈发彰显。中国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贡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特别是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新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以理论创新坚定理论自信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这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即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以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挺起中国人精神上的主心骨。
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承担着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创造、教育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重点领域加强理论创新,在前沿领域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同台竞争。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要积极呼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在尊重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统筹推进多学科发展,努力建设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建强马克思主义一级理论学科,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文艺学、语言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构建“大马学科群”,形成“雁阵效应”。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和带动其他学科创新发展。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加强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开展面向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前沿问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学科融合。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积极回应我国经濟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战略角度重视并规划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大力加强与学科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将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编入教材,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教材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立德树人一体推进。
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明确基本定位,紧密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作出理论回应。以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为立足点,从实践出发提出命题,着力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本土化的实践提炼成体系化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新性实践的智慧与启示,提炼具有时代性、普遍性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形成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学术主张。切实关注世界性、前沿性问题,关注基于新技术革命引起的新的文明形态及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的影响,紧密跟踪前沿性、方向性学术话题,在学术关切、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变化方面加强全球对话。系统开展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知识体系梳理,深化区域与国别研究,增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世界文明研究的贡献。发挥智库对策研究作用的同时,重点布局一些有实力的智库面向未来在制度、战略、政策储备等方面加强研究。
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利用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方面的先发优势,抓紧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抓住当前西方主流思想在面对中国发展、全球治理等问题时缺乏足够理论解释力的契机,通过高质量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尽快占领部分研究高地,形成一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导的研究领域。完善中国原创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对外传播体系,利用国际学会和期刊平台,成体系地推广中国一流的原创性成果,着力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影响。系统推进中国研究资料的对外开放和外译工程,主导中国问题研究方向,防止境外学者被一些歪曲历史事实、故意抹黑中国的虚假讹谬资料所误导。
(作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