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应急科普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9-03覃涛王薇刘欣然

学会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现状

覃涛 王薇 刘欣然

[摘 要 ] 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 ] 应急科普 科学传播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315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今的应急科普发展如何?本文立足于应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应急科普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刘彦君认为,应急科普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应急科普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1 ]。杨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应急科普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针对已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种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容易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 [2 ]。张英从灾前应急知识的科普、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科普、灾后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几个层次来理解应急科普的内涵 [3 ]。刘倩分别从公众需求、应急最终目的和政府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应急科普 [4 ]。虽然各个学者说法不一,但其中都蕴含一个核心要义,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应急科普就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发前预防、事发时应对、事发后处置和恢复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托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性开展。各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应急科普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法规。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创新文化和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结合重大热点应急事件,组织媒体与相关专家共同解读该领域应急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另一部分则由科协组织开展,最为突出的是在搭建传播平台、聚集科普资源等方面,科协系统以应急科普常态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资源供给方面,我国应急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扩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12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另外还有专家团队26个,团队人数473人,培训的学员人数约60万人次。全国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的资金投入共计约12266万元,其中中国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属单位的经费达4863万元 [5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气象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同时,我国各类应急科普场地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普场地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不到20家,至2019年,数量已上升至142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从2008年的不到100家,发展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仅有29家,但到2011年,总数已达到260家 [6 ]。

在传播方式上,依靠多种科普载体,应急科普形式逐渐丰富。各地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逐步增加,例如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在景区宣讲活动中通过印制防火宣传手提袋、制作印有应急科普知识的矿泉水瓶、在旅游景区大屏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救援知识。大众传媒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流专业媒体也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权威的应急管理类期刊 《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救援》《中国减灾》等也为应急科普工作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国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应急科普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单位举办的“2020年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共吸引了全国超207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避险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也为“学以致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对重大应急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应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仅《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应急科普知识,有关宣传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导致应急科普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能靠经验来组织应急科普工作。

(二)应急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匮乏

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经费4.45元,平均每95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而要想跟紧发达国家的脚步,人均年科普经费就要超过10元,达到平均每60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虽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公众需求。应急科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如聘请科研专家开展讲座、购买媒体宣传版面等。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而且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见效缓慢,又不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考核,导致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放到别处投资,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对应急科普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应急管理系统的专职科普人员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科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三)应急科普远离公众,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8.47%。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应急科普本身来看,应急科普知识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技术性强,这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说是一项考验。目前部分应急科普内容滞后,与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价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创新、枯燥乏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一些科学解释缺乏专家的支持,使得权威来源与专家难以对接,伪科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以上情况都导致應急科普工作远离公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法规,研究制定应急科普政策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应急科普的工作主体,界定各部门法定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部门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时细化应急科普工作业务流程,做到条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应急科普工作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应急科普工作不断改善,持续进步。此外,给予应急科普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门参与应急没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应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科普工作。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应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应急科普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发线上线下多渠道应急科普平台,充分挖掘应急科普资源。

(三)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通过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应急科普相关领域专家加入。构建应急科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职称评定、社会宣传等方式,对在应急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他们的应急科普积极性。

(四)创新应急科普形式,探索应急科普宣教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打破时间、距离限制,整合多方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接受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过平台线上直播和设置“专家问答”环节,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应急科普动漫或应急科普小游戏,将晦涩难懂的应急科普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识,使公众在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学到应急科普知识,并且不易遗忘。由此形成“互联网+”应急科普新模式。

五、结束语

应急科普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迈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完善国家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及运营机制,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警示我们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要尽早、切实发挥应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张英.提升基层能力,筑牢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完善 [J ].生命与灾害,2020(5):8-9.

[4 ]刘倩.浅析国内应急科普现状 [J ].现代职业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6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孙玉.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J ].人民论坛,2020(15):210-211.

[8 ]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现状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