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理到必然的“新洲现象”
2021-09-03肖昌斌鄢志勇
肖昌斌 鄢志勇
在群众眼中,每年7月是新洲教育的高光时刻。近10年来,在全省招生比例和政策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个人口不足100万的远城区,普通高考考生人数从万人大区递减到不足4000人,而一本过线人数却不断突破,从千人直至1500大关,高考升学万人比全省领先;今年过线人数更是达到1521人,较之10年前增长了50%;近10年来,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累计达58人。这是新洲的百姓最为津津乐道的数字。
在教育专业媒体眼中,近些年新洲教育品牌不断被擦亮——率先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示范区、区中职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邾城四小被赞誉为“留守子女第一校”,经验获国务委员亲笔批示……省市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出现“新洲做法”“新洲经验”。
“新洲教育为什么能?”对于这个存在于许多人心目中的问号,早在2006年,《湖北教育》记者就曾试图找到答案。当记者深入新洲的学校和街镇,接触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后,得出一个结论:新洲高考长盛不衰是一个合理的结果。对此,主政新洲教育12年的杨志勇泰然地说,这些年,新洲教育人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这个结果不只是“合理”,而且是“必然”。
尊重教育专业性、遵循教育规律性、扎根新洲大地办教育不动摇的优良传统铸就新洲基础教育高原
在新洲,普通老师“监考”教育局局长一度成为佳话。
事情是这样的:2018年11月25日,一个周末,新洲区教育系统干部专业化能力测试在区二中、三中、四中和實验中学等四个考点举行,局长杨志勇、教育局机关全体干部,以及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等全部作为“考生”参加考试,而“监考官”则是具有“监考”资格的普通教师,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委党校参加考试指导和巡视。
杨志勇告诉记者,组织此次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新洲区教育系统干部的专业能力,以考促学,以领导示范学带动广大教师学。从基层教师一步步走到教育局局长岗位的杨志勇,至今仍保留着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到教室听课和私下走访校园的习惯。
这是新洲致力于打造专业化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一个缩影。“专业人管专业事”是新洲教育系统一贯坚守的传统。
新洲历来把优秀校长当成一种稀缺资源。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一直采取考试、考核、民主竞选、试用、聘任的程序进行,力求将干部的成长过程融入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目前,在新洲区教育战线各个关键岗位上,从局领导到各教研科室负责人,再到各高中校长、副校长,个个都曾是教学骨干,都是从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从学校中层干部岗位上一步步选拔上来的。老师们都说:“新洲的局长和校长都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
“教育既是个良心活,更是个专业活,身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尊重专业,敬畏规律。”杨志勇说。
对教育专业性的尊重,对教育规律性的敬畏,落实在新洲教育治理行动的方方面面。
新洲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教育之乡,也是武汉市农村教育规模最大、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新城区,发展和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新洲教育人始终恪守扎根新洲大地办教育的宗旨,坚持立足区情、主动顺应、适度引领的原则,抢抓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改造提升、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顺势而为,改善办学条件。
回归教育本真,着力培养学生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努力让每一个新洲学子行稳致远,是新洲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2013年起,新洲以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在省市率先整体推进,逐步实现“认识科学化、课程系列化、实施常态化、成果品牌化”,打造了三店二中、新集小学、阳逻四小、向东小学、李集街等一批基地校、特色校。
教师全员暑期集训,在新洲坚持了30余年,也成为新洲教育的一项传统。每年的暑期培训为期一周,全员参与,以专业发展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既武装了头脑,提振了精神,提升了素质,又奠定了新学期工作的坚实基础。近几年,新洲持续在全区选树先进典型,组建先模教师报告团,在集训期间到全区巡回演讲。
多年来,新洲积极应对新课改、新高考带来的各种挑战,推出校长联席会机制、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机制、教师名师打造机制、优秀青年教师锤炼机制、全方位育人激励机制等普通高中五大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坚持将“八率”考评当成中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作为校长履职考评的依据。“八率”即入学率、三年巩固率、直升率、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职校招生完成率、体艺率,每项考评的权重相同,确保教育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30%”评价则是新洲教育的一项独特创举。针对初中学生极易产生的文化课学习分层,以及由此带来的厌学、辍学现象,区教育局在《新洲区义务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中,将初中七至九年级学业监测中文化成绩占“后30%”的学生抽取出来,计算平均分与查看作业批改、了解个别辅导情况相结合,使学校教学绩效不只是“优秀率”“升学率”说了算,是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是否积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成为重要评价指标。含有“后30%”学业监测的指数纳入考评中,直接决定学校能否进入当年教学绩效优胜单位。
“我们始终抱着一个朴素的认知,教育就是要改变人的命运、改变社会的面貌,教育要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教育人的责任就是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适合的良好的教育。”杨志勇说。
李集街张店中学一直不是全区考重点中学人数多、优生率高的学校,但连年以前五名的成绩获得全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奖,“后30%”学生管理效益显著是其制胜法宝。该校“后30%”学生教育中注重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找回自信、明确目标、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防范学习困难生转化为成长困难生。学校要求,班主任引导每名学生设计出自己切实可行的目标,将成长宣言作为座右铭贴在课桌上,与科任教师一道分组担任学生成长顾问,让每一名学生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自信地成为自我梦想的追逐者。
“1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区域发展实际,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锚定奋进目标,瞄准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序实施‘教育管理年‘校园文化建设年‘教育装备应用年‘教师示范育人年‘课程建设年‘后勤优质服务年等系列行动,确保了教育改革发展纲举目张,坚实推进。”杨志勇说。
把每一所学校建成激情燃烧的精神特区,让每一名教师争当精益求精的事业楷模,流淌于全区教师血液的“新洲基因”造就了成果的必然
新洲教育是在条件相对薄弱、机制相对简单的基础上发展的,决胜的关键在于新洲教育人代代传承的创业、敬业、乐业精神,他们在默默坚守中爱生如子、刻苦钻研、不甘人后、勇攀高峰,不推脱、不退缩,不认输、不满足,这种精神是成就新洲教育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也是新洲教育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精神引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激情燃烧的精神特区,让每一名教师都争当精益求精的事业楷模。”杨志勇说,如今这已成为新洲教育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新洲四中是武汉市唯一不靠集镇的市级示范高中,被人们称为“稻田里的中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四中现象,比如曾经有88对夫妻教师,从新洲四中毕业又回到新洲四中任教,坚守新洲四中工作年限最长的有37年,这也是新洲四中人奉献精神、愚公精神的体现。
每年评选出的新洲最美教师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
现年57歲的叶晓如是阳逻街二小一名语文老师,2020年秋季学期,她在岗位上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被紧急送医救治,但刚做完支架手术她就返校上课。校长叶志启说,叶老师从教36年,当了36年班主任,从未请过一次假,从没有离开讲台半步;
陶胜喜是辛冲街河东小学一名英语教师,22年来她从比较边远的汪集街宝龙小学起步,经宝龙初中、汪集中心中学,最后落脚在更偏远的辛冲街东河小学,一干就是11年。从街道所在地初中到农村小学,对于自己的“逆向选择”,陶老师表示“因为那里需要我”;
张丽娟是仓埠街周铺初级中学的一名乡村语文老师,扎根农村已有20个年头。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特殊群体比较多。细致摸排学生情况,悉心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贫困学生”等群体,做好做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是她的工作常态,她却乐在其中,还说:“历经千般辛苦后品味教育的甜蜜滋味,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10多年来,新洲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感动新洲的最美教师:“拾荒教师”罗一鸣、“跪教教师”梅玉玲、扎根山乡教师朱茶梅、初中毕业成长为高中名师的黄晓茅、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邓翔……这是一串很长很长的名单。
“在我心目中,我们新洲的老师都是一流的。”杨志勇说。言语恳切地表达对一线教师的敬意,源于他认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是要有深切的爱生情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学习动力。区教育局始终坚持大力选树和宣传群众身边典型,每年组织“最美教师”巡回报告会,并通过新七集团“励教资金”对优秀教师予以重奖,在区融媒体中心连续推介优秀教师感人故事,实现了“一流精神”对“一流师资”的铸魂固本。
在高扬师德的同时,新洲区教育局把教师专业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强化教师层级发展驱动,推进青年教师成长“领航计划”,抓实骨干教师个性化考核,深化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增强教师培训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确保名教师、名校长打造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达到新境界、新高度。
新洲一中确立了“终身学习,超越自我”的研修理念;提出学研高投入、师德高修养、教研高水平、教学高质量、育人高成效的“五高”研修总体要求;确立全员参与、分类推进、整体优化的“235”研修目标,即200名以上教师达到全区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水平,30%以上老师达到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教研、科研能力水平,5%以上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中锻炼成为各级名师。近年来,新洲一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结出硕果:3人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12人被评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19位教师被评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6位教师被评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63位教师被评为新洲区学科带头人,95位教师被评为新洲区优秀青年教师。
新洲二中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到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学校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结队拜师活动,制定培养计划,签订青年教师成长双向责任状,一人一策,定向追踪,定期评审考核,确保青年教师业务精进,茁壮成长。
7年前,蔡世鹏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来到新洲二中任教。7年来,他已从一名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2017年,他所带的班级,3人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省二等奖,7人获省三等奖。
比蔡世鹏早两年、同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尹奇兵,扎根农村教育,在新洲四中担任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工作9年来,尹奇兵坚持“一天不钻研,课堂莫敢言”的原则,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让他收获了突出的教学业绩。2019年,尹奇兵被评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教之风形成的良好生态,是孕育教育“新洲现象”的肥沃土壤
2021年6月7日清早,阳逻街群众冒雨送715名中学生赶考,为他们鼓劲。上午8时8分,在警车的护送下,考生踏过红毯迈上赶考之路。来自各村的腰鼓队首尾相连,为考生们打气祝福,送考队伍绵延数公里。每年高考,新洲居民以隆重热烈的方式为学生壮行,送考仪式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浓厚的崇文重教之风在新洲有着久远的底蕴。始于西汉庙学的问津书院,早在明清时期就已享誉四方,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浓厚的重教风气孕育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新洲逐渐发展成为声名远播的“教育之乡”。
在新洲,邻里乡亲见了面,寒暄之后习惯性地会将“孩子上了哪所大学”“听说你的细伢成绩不错”之类的语言作为关心与问候。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多与教育有关。一名地道的农民可能不知道世界杯,不知道NBA,但談起伢们准备上哪所大学,那所大学怎么样,却头头是道。
“新洲百姓的教育情结是形成‘新洲现象的原动力。”杨志勇说,“老百姓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对教育给予厚望,这既是教育之福,也是动力之源,唯有恪尽职守,担当作为,才能不负众望。”
重教情结还突出地体现于民间的捐资助学热。
在新洲,爱心人士和企业倾情助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文化。每一个富起来的新洲人,都不忘捐款资助家乡人求学,帮助更多的新洲人圆“读书梦”。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比谁的捐款多,比谁资助的学生多。新七建设集团专门设立“励教资金”,每年捐资40余万元对突出贡献教师予以奖励。一位建筑老板捐资近百万元,为学生采购空调却不愿意留名……新七建、新八建、高品、常阳新力、卓峰等建筑公司,捐款总额逾亿元。
慈善助学活动让“教育之乡”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为了让助学成果惠及更多学子,新洲区将民间零散的慈善助学活动整合起来,2005年,新洲区转变思路,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将其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由主要领导亲自运筹、策划大型慈善活动。这一传统,经历该区多届区委、区政府,坚持至今。2007年,新洲区委区政府发起“不让一名贫困大学生失学”的助学活动,号召爱心企业家、民间爱心人士积极参与。
历届新洲区委、区政府积极保护和引导群众对教育的激情,为教育的发展大开绿灯。对涉及教育的人事编制、教育经费等难题,区委、区政府总是优先考虑。每年政府投资计划审定唯一没减反增的是学校建设项目。2020年9月9日,在全国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区委书记赵利洪,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刘润长,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魏久明,区政协主席易金莲等“四大家”领导纷纷走进校园,慰问一线教师。赵利洪现场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照单全收,及时研究解决。
基于对新洲教育10多年的跟踪观察,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正是独有的新洲基因、新洲土壤和新洲高原,孕育了“新洲现象”。
“新洲现象”或许也为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