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43”导弹诞生记
2021-09-03
20世纪60年代,国民党空军驾驶由美国提供的U-2高空侦察机,多次深入大陆腹地进行间谍活动,我军战机多次升空拦截,均不成功。如何才能打掉狡猾而猖狂的U-2?当年我军的防空兵器中,只有苏制萨姆-2导弹能够对付U-2,且仅3个导弹营掌握此种尖端武器。
“必须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导弹武器装备!”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始终坚定这一信念。
沪产导弹“战役”打响
1961年,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将上海作为防空导弹研制生产基地,并成立上海机电二局(即上海航天局前身),负责制造543地空导弹。
出于保密原因,代号“543”既代表我军新成立的一支防空导弹营,也是军工部门研制的防空导弹的名称。最初,“543”是仿制苏联的萨姆-2地空导弹(即红旗1号)。导弹总装厂选址也很快敲定下来,在松江一个叫横潦泾的半岛上,进出就靠一座小桥和一条路,符合保密安全要求。导弹总装厂对外称作“上海新江机器厂”。机电二局党委提出3项基本原则,其一就是“仿制工作不能轻易改动设计工艺”。这一原则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一开始,新江机器厂只有700多人,人数远远不够。为此,机电二局局长萧卡找到上海市委领导求援。通过协调,在很短时间内又调集600多名技术工人及一批管理人员支援机电二局。对于资金短缺问题,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和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亲自出面,通过与中央军委等有关部委协调,紧急拨款700万元到机电二局。
柯庆施“激将”萧卡
1963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提出要求,上海要在1966年之前拿出导弹初样。柯庆施更超前,提出“必须在1964年12月31日前拿出合格产品,否则拿局长萧卡是问”。
据机电二局副局长赵世愚回忆,当时对于导弹关键舱体的技术攻关始终进展缓慢,直至一年后才拿出合格产品。然而在正式焊接时,工作人员不小心将舱体烧出一个小洞,后来经过补焊,并做了强度、气密试验后,均已达到合格标准。接下来,就这一有瑕疵的舱体能否装到正式产品上,新江机器厂领导班子认为不能轻易放过这一“瑕疵”,必须重新生产。
1964年12月20日,3发01批543导弹总装测试完成,当最后一组技术数据检测合格时,整个车间沸腾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次成功制造导弹。
首创世界防空纪录
1965年底,543导弹转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但仿制导弹的先天不足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如飞行高度不够、抗干扰能力不强等,对付高空U-2侦察机还差“一口气”。
那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苏方撕毁合同并撤走全部专家。但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科研人员刻苦钻研下,新型543导弹(即红旗2号)还是研制成功了。通过定型试验后,红旗2号导弹很快投入批量生产,并成为我军防空导弹部队早期的主战武器。
其后,543導弹营利用红旗2号防空导弹多次击落美蒋侦察机,打击了U-2的嚣张气焰,并首创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纪录。
(摘自2021年3月20日《作家文摘》 游本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