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报道的可视化表达

2021-09-03罗依坤

中国记者 2021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界面受众

□ 罗依坤

内容提要 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经济新闻报道,需坚持“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等融媒体思维方式,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叙事界面化”“短视频深度融合”和“场景直播社交化”等创新路径,深耕经济报道领域的可视化融合产品,应对融媒体时代经济报道所面临的挑战,以最优化的传播方式,提升经济报道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创新了经济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数据可视化、图表、文字、视频等融媒体手段提升了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与传统媒体相比,在融媒体时代报道经济新闻,关键是要培养“产品思维”,即将经济新闻内容制作成适应新媒体生产和传播特征、满足用户感知与需求的新媒体产品。产品端的变化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真正标志。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把握“社会治理思维”“数据思维”和“产品思维”等融媒体思维方式,转变新闻观念,真正践行新时代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本文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等经典案例和笔者的新闻实践,就如何树立融媒体思维,探讨经济报道方式与呈现手段的创新。

一、数据可视化

相较于其他新闻产品,数据的广泛使用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鲜明特征。在融媒体时代,经济报道的“数据可视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经济新闻报道的“数据化”

经济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传统媒体时代,因为缺乏有效的抓取和挖掘技术,难以得到充分运用。但在融媒体时代,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都与网络结合紧密。而随着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的购物搜索、消费和反馈行为,都可作为经济生活“碎片化”记录,以历时态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构成了庞大的数据量,形成了可供多维度开发的大数据,为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传统经济新闻报道采集数据,往往是通过采访权威政府部门或者“有关人士”获得,而在融媒体时代的经济报道中,则可通过碎片化的数据及文本挖掘技术,即可实现新形态的“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新闻内容。

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分钟》,即是经济新闻报道“数据化”的典范作品。报道是人民日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融媒视频,视频创造性地以“一分钟”为切口,从“一分钟,中国会发生什么”“一分钟,你能做什么”“一分钟,世界在发生什么”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微缩,将专业的经济议题拆解成普通人可触可感的场景。视频以微小的切口和清新的表述,将宏观话语转换成微观叙事,通过具有浓厚人文情感的镜头语言合理呈现,形成与用户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贴近性。“经济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它的专业化方面”,因而会拉高接受“门槛”。但《一分钟》坚持“用户思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将可视化和人文性嵌入经济数据之中,使专业性的经济议题获得了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并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起来,从而使结构化的数据获得了生活质感和人性温度,“去故事化”的数据也能传递出脉脉温情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情怀,不仅使新闻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报道角度,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在融媒化方面日趋成熟。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是指在经济报道中,将数据分析技术与图形技术结合起来,对经济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和传达,帮助受众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新闻信息。传统意义的数据可视化主要将报道中的数据制作成数据饼图、柱状图等纯数据型图片,增加数据的直观性和可读性。在融媒体时代,数据可视化更多地体现多媒体融合和技术的深度运用,并逐渐成为经济报道的有效手段。

□ 图为Rap《十四五@十四亿》以说唱和动漫方式,生动阐释“十四五”规划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1.数据可视化具有多媒体融合特征。

数据可视化的多媒体融合主要指的是数据可视化产品中既包含文字、图片,也包含动图和视频。枯燥的经济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和制作技巧,以图形图表、动画演示、全景地图、视频音频、仿真模型等可视化形态呈现,从而提高经济报道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央视《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道中,采用百度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开放平台梳理数亿用户春运期间的实时迁徙轨迹和数据,列举出中国春运期间最热门路线和最热门的迁入、迁出地,并用动态地图呈现出来,形成了翔实丰富、令人震撼的可视化效果,并以小见大,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经济活跃程度。

2.数据可视化具有技术赋能功能。

作为赋能技术,“数据可视化”通过动态分析、图表联动、智能钻取等智能化手段,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精细化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新华网推出的创意短视频《跃然纸上看报告》,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视频化、可视化解读,打造全新视听体验,在网络上形成“刷屏”效应,为两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作品在国内媒体首次采用“三维立体书”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在视频后期制作中运用3D立体画和折纸动画结合的手法,对报告中提到的过去五年成就,特别是201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进行了3D可视化呈现,重点展现关系百姓民生的关键数据,让高楼住宅、城市乡村跃然纸上,场景逼真震撼,满满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内容紧扣民生热点,情感细腻,角度贴近受众,并配以李克强总理做报告的现场同期声,加之在画面上简约大气,在数据呈现上新颖醒目,引发网友广泛好评和点赞。

二、叙事界面化

在融媒体时代,界面叙事成为一种新的叙事语态。传统叙事学聚焦于以文字为载体的书写文本,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方位融入内容生产,融媒体时代的叙事学则体现为数字叙事学,也就是基于计算机“界面”的叙事学。相对于传统叙事学的“书写逻辑”,以手机为代表的“竖屏”“横屏”移动终端界面,在解放身体,使阅读获得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信息的表征形式和界面的叙事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者体现为视觉逻辑正日益替代传统媒体的“书写逻辑”,而后者则表现为融合型新闻文化的崛起,用户行为的“参与性实践”和新闻内容的“跨媒体叙事”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即界面”,它改变过去以字体、线条编排为中心“美化”版面(界面)的思维,强调内容的视觉呈现和与受众的互动。原本容易枯燥、专业性强的经济新闻通过新媒体界面的表现形式带给了受众直观、简约、互动、有趣的视觉阅读,形成了新的界面融合叙事语言。

(一)融合性叙事界面

所谓“融媒体”,是指整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智能媒体。融媒体借助技术赋能,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多种传统媒介元素与动画、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在一个传播界面上,实现融合叙事。界面不单单只是在指尖的滑动中通过漂亮的手绘、精彩的视频、生动的动画所构成的视觉逻辑演绎社会经济故事,而是加入受众的互动,点击触控滑点,通过画中文、画中画、画中视频甚至转换表现形态共同完成叙事组接;经济新闻中的数据、生产、技术等硬元素被视觉化的“图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笔者获2019年湖南新闻奖、广播电视奖的作品《手绘互动长图|“中国动力”的株洲表达》在界面融合叙事方面进行了探索。这一作品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聚焦湖南株洲在轨道交通、新能源、航空等新兴动力产业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展现了它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自主创新的辉煌成就。但是这样一个大的专业议题,如何以适合新媒体的方式表达呢?作品将技术创新成果置身于园区与山川河流之中表现,随着用户指尖的滑动,山水相依的园区手绘画徐徐展开:中国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世界首辆智轨列车、高铁、新能源汽车、通用飞机在画面中穿行,科研攻关、生产下线、开通运行等新闻场景次第出现,用户在滑拉长图时再通过触点启动现场音响、文字描述、视频播放等多媒体元素,直观感受科技创新的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礼赞了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

(二)交互性叙事界面

新媒体的叙事界面都注重交互性,通过交互来展开叙事场景、丰富叙事内容。为区别于前文的融合性叙事形态,这里的“交互式叙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特指定制交互,是指故事会根据用户的深度参与而完善或改变的叙事形态,其特点是用户通过上传内容与原作者一同完成视觉叙事,实现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如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的互动界面《复兴大道70号》以超长画卷与“一镜到底”的形式,描绘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岁月。用户穿行在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长廊中,农村承包、企业改制、杂交水稻、证券交易等经济事件与社会变迁都新鲜可触。在不同历史景点用户可下车参观,上传个人照片后通过AI换脸生成并保留纪念车票。深度的参与与交互使经济社会新闻有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的沉浸体验。

三、短视频深度融合

经济议题的专业、经济数据的乏味使得经济报道更加需要生动的细节和直观的表达。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经济类短视频摆脱了传统视频新闻程式化的束缚,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虚拟智能技术,使经济报道更简短、临场、鲜活,契合了新媒体用户喜欢的年轻、时尚、个性的表达。

(一)短视频的跨界融合

短视频的跨界主要是指短视频突破视频媒体的既有范式,尝试与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达。音乐、说唱、绘画、动漫等艺术形式已不仅只是作为点缀和增强元素存在于视频产品中,而是全面、多维度融入短视频生产,甚至代替影像成为短视频的表现主角。新华社推出的刷屏Rap《十四五@十四亿》就是典型的跨界融合产品。作品以时尚的说唱形式和动漫画面贯穿始终,配以三维字幕、表情包、中国风等元素组接、融合,生动阐释“十四五”规划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增强网友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理解。严肃的经济主题以说唱音乐和动漫等青春化的跨界表达去演绎,一经发布风靡全网,很好地实现了“破圈传播”。

□ 图为《手绘互动长图“中国动力”的株洲表达》以手绘画的方式,展现湖南株洲在轨道交通、新能源、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变化和发展,礼赞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

(二)短视频的沉浸式融合传播

□ 图为《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以“一分钟”为切口,将宏大的经济主题叙事按照时间刻度微缩,建构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全景。

传统的短视频通过旁白解说、人物采访和实景拍摄等听觉和视觉符号完成对受众的传播。这些视听觉元素最终呈现的是平面二维视频效果。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AR新闻、VR新闻等三维效果的全新形态,已经成为短视频报道中的创新力量。短视频与虚拟现实技术(VR、AR)、全息图像技术、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5G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受众进入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叙事时空,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获得“全感官”的在场体验,直观感受经济信息、经济成就展示的丰富魅力。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4K+VR全景看大国重器》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

四、场景直播社交化

随着互联终端移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普及,经济类新闻的移动直播日益增多。有别于传统电视直播的单向性传播与观众被动式接收,移动新闻直播的主持人、记录者与受众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构建了直播场景社交化新的生态。

(一)从主持人主导向社群互动转变

电视直播中主持人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新闻事件的推进、背景的挖掘,还是现场气氛的调动、营造,甚至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主要靠主持人现场将其传递、引导给观众。主持人包打天下,扮演“全能型”主导角色,观众被动接受,二者基本被屏幕隔开,处于一种“社交分离”的状态。而在新媒体的移动直播中,受众的存在和作用受到空前重视,他们通过评论区留言、弹幕等多种方式参与,发表自己对直播中的经济议题、经济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并转发吸引新的受众加入。受众不但与主持人、记录者、现场嘉宾互动,受众之间也在直播平台上互动。主持人、记录者、现场嘉宾、受众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构建了一个临时网络社群,他们在社群中平等交流,表达观点、补充信息、投票答题。社群互动的深入与活跃使得新闻直播更具有吸 引力和影响力。

(二)从事件见证向事件参与情感陪伴扩展

经济事件的直播一直是经济报道的重要形式。受众在电视直播中以旁观者身份在屏幕上见证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移动直播的智能化发展,改变了观众原有的角色,观众在融媒环境下变成了用户。用户通过手机直播不但见证着经济事件的发展过程,还以发表评论、提供建议、转发推广等互动方式参与事件的全过程,成为直播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0年1月武汉疫情中,“央视频”慢直播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就是一次典型的用户参与新闻直播事件的范例。受众长时间守护在24小时不间断直播屏幕前,细数着一栋栋医院板房的建立、一条条通风管道的铺设、一组组建设进度数字的跳跃变化。平时这些枯燥的建筑术语、数字,在这里成为感动中国的符号。他们为它取名、为它赋诗,前后8000多万网友不分昼夜地“云监工”“云陪伴”,为武汉鼓劲、加油,之中融入了无数中国人期望祖国平安、人民康顺的真挚情感。

【注释】

[1]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把握三种思维[N].光明日报,2019-1-21.

[2]喻国明.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

[3]沈学辉.互联网环境下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J].新闻世界,2020(08)

[4]刘涛.“竖屏”叙事与融合新闻文化[J].教育传媒研究,2020(02).

猜你喜欢

可视化界面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