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东林避暑图》考
2021-09-03卫恒先
卫恒先
文徵明的《东林避暑图》是为他的好友钱同爱所作的一幅模仿倪瓒风格的山水作品。柯律格在《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一书中,通过该作探讨了画卷主人钱同爱与文徵明的交往,但对于画作本身所表现的庭院景观以及笔墨风格未作论述。陈葆真在《从陆治〈溪山仙馆图〉看吴派画家的仿倪模式》一文中以“山水图卷”命名这幅作品,并从风格角度分析了文徵明在此作中的仿倪模式,但是也未能关注到文徵明在此作中选择倪瓒风格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独特内涵。画家对于特殊风格的选择与主顾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徵明的这件作品不仅描绘了钱同爱的园林景观,而且也包含着他对钱氏精神理想的理解与构建。
一、画卷介绍
文徵明《东林避暑图卷》约作于1512年,画面纵32厘米,横108厘米,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卷是文徵明为好友钱同爱所作的别号图,后被尊宿南洲所藏,并邀请吴奕为该卷卷首题写篆书“东林避暑”。吴奕,字嗣业,号茶香居室,是文定公吴宽的从子,与画卷主人钱同爱来往密切,都是“东庄十友”之一。南洲是天王寺的高僧大德,也是活跃在吴中文人圈的重要人物,《两浙明贤录》有记云:
溥洽,字南洲,姓陆氏,宋宝章阁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少出家普济,礼雪庭裕公为师,后得法具庵玘公出,世主孤山玛瑙讲寺时,全室泐公,奉诏注楞伽金刚经,洽与其选训释,考订之功居多,移住苏之北禅,学徒云集,洽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闻者无不心生懽喜,居六年迁杭之天竺,苏之学徒从往者甚众,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太祖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兼主天禧法席。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之书,博西来之意之语,盖知之为深云。〔1〕
另外,嘉靖八年(1529)己丑三月二十九日,林屋山人蔡羽為南洲书《碧筠精舍记》,并有吴宽、王宠、王履吉、文徵明等人题诗和之。可见其与吴中文人来往不疏。
画面(图1)是一幅具有元画特点的自然山水,空亭立于浅滩,石滩纵横,水榭楹接,树木萧疏,人物泛舟湖上,充满野逸之趣。卷末自题“雁门文壁写”,铃“文徵明印”“衡山朱文方印”。卷后有文徵明用不同书体为钱同爱书诗三首,又有乙亥(正德十年,1515)九月过天王寺时重提一段:“往岁在孔周处书此,乃不知是南洲所求。乙亥九月廿又四日偶过天王寺览之,不觉怆然,盖拒书时三年矣。岁月于迈,聪明日衰,不知向后更能作此否。徵明重题。”铃“文徵明印”“衡山”。后有潘伯英题跋:“文待诏山水横卷取境云林,而中含梅道人消息。其后自书诗三首,辞既俊逸,其书势始运山谷,顷之纵笔乃入醉僧,末复学东坡,便似《洞庭春色赋》,观公自跋颇疑而后不复能为,则其得意可知也。余又尝见公大字自书七言古诗横卷,纯用南宫笔法,奇肆之极,信知古人好学转益多师如此。后学潘伯鹰审定真迹题记。印:墨者、潘伯鹰。”其他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潘伯鹰印伯鹰审定”“潘伯鹰所见金石书画”“顾洛阜(白文)”“汉光阁(朱文)”“汉光阁主顾洛阜鋻藏中国古代书画之章”“范阳(朱文)”“行远(白文)”。
据杨仁恺《国宝沉浮录》记,此卷由长春焦增级售于北京徐震伯,后归天津私人处〔2〕。陈仁涛记此卷画在香港,由香港转至美国,曾由顾洛阜收藏〔3〕。
二、钱同爱与文徵明的关系
根据《钱同爱墓志铭》〔4〕载,钱讳同爱,字孔周,号野亭,生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卒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其先江都人,世代行医,以小儿医名于吴中,所谓“钱氏小儿”者是也。钱同爱七世祖钱益,在元代为常州府医学教谕,益生太医院医士原善,原善生晋府良医宗道,宗道生太医院医士良玉,良玉生同爱祖父伯宽,自伯宽始,避乱来吴,遂占籍为长洲人。钱氏家族在长洲城南修建园林,曰杏园。
钱同爱少年风流倜傥,才气出众,豪爽好客,为人旷达,喜学而好结纳。“以高明卓绝之才,輘轹奋迅之气,感慨激昂,以豪俊自命。雅性阔达,不任检押,所与游皆一时高朗亢爽之士。而唐君伯虎、徐君昌国其最善视者。”“肆陈图籍,时时招集奇胜,满座中酒壶列前,棋局傍临,握槊呼卢,凭陵翔掷,含醺赋诗,负轩而歌,邈然髙寄,不知古人何如也。”徐桢卿称其“早负才思,不受俗训,善文采,夸饰修容,跌荡简阔,雅为士林所奖,尤长于尺牍,喜藏书,好结纳”〔5〕。
因数代名医,钱同爱在青年时代家境富裕,这也使他有机会涉猎绘画和贵重书籍收藏。文徵明在墓志铭中写到他好收藏。“每并金悬购故所积甚富诸经子史之外,山经地志,稗官小说,无所不有,而亦无所不窥。尤喜左氏及司马班扬之书,读之殆遍遇有所得,随手札记,积数巨帙至所不喜。”据记载,钱同爱曾收藏秘本《宋刻文选》,上有“唐寅披玩”的字样,以及祝允明的题跋:
吴中数年来,士以文竞,兹编始贵。余向蓄三五种亦皆旧刻,此钱秀才高本尤佳,秀才既力文甚竞甚,助以佳本当尤增翰藻不可涯耳。〔6〕
同时文中也说到钱同爱作风特立独行,为文奇崛深奥,然思玄语丽,足自成家。尺牍之妙,尤其所长。矢口信笔,文意灿然。独得当时提学副使陈琳的赏识,按曰“其文有古意,知其非经生常士也”。然而陈琳去职,钱同爱也失去了入太学的机会,只得自行赴应天考试,自弘治辛酉至正德丙子六次考试皆未中举,晩年困于征徭,家道日落。
钱同爱与文徵明的交游可追溯到1497年,柯律格在《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一书中写道,钱同爱的长寿使得他成为唯一一位从少至老伴随着文徵明的老友〔7〕。文徵明的信札中有“钱名同爱,少与衡山同学,工尺牍,住葑门,世医也”,另有文曰“文徵明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外,又从学于史鉴,庄昶、王鉴之门……其所取友祝允明。都穆、唐寅、钱同爱、汤真外……皆往来较密者”〔8〕。可见文徵明与钱同爱在同辈中交往最为密切,对于钱同爱更是以“吾友”相称。
二人的交往贯穿了文氏的一生,尤其是在早期交游最为频繁。文徵明的诗中多有提及钱同爱,或思念感怀,或步韵酬答,或谢馈物,或记游踪。最早有1498年的《秋叶不寐有怀钱二孔周》:客散西堂夜悄然,修筠凉吹供清眠。疏萤纨扇秋无赖,浅水红蕖月可怜。
侍女银杯揺雪乳,谁家玉笛唱婵娟。意中忆得城东阙,孤鹤翩翩骨有仙。〔9〕是年,文徵明邀请钱同爱到家中赏书品茶,钱因事未能赴品茶之约,文徵明写下诗《待孔周不至》抒发无聊已极的心情,诗文如下:纸窗寒浅未梅花,有约不来空自嗟。扫地静闻窗外履,煮病空试筐中茶。
碧云情绪迷天末,小屋阑干负日斜。嬴得短书频展看,不知骑马入谁家。〔10〕1501年秋,钱同爱、徐桢卿同试应天,文徵明居忧未往,作诗怀之《怀钱孔周徐昌国时应试南京》。1504年,文徵明与钱同爱在钱氏园亭小集,并作诗《钱孔周池亭小集》,诗中写道“物华迤逦侵年少,文采翩跹属我曹”〔11〕,对于钱同爱的风度和文采给予了高度赞扬。1505年,文徵明赠杨季静诗,题于唐寅画《南游图卷》,吴奕、祝允明、邢参、王涣、钱同爱、黄云等人均有题,彭昉在《送琴师杨季静游金陵诗序》云:“乙丑之二月,携琴一囊,复上金陵,于其行,诗人钱孔周赋七律以赠,继而作者凡若干篇。”同年,文徵明还与钱同爱、朱存理、陈道复、邢参等人在人日(正月初七)同集停云馆,文徵明作《人日诗画图卷》。该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描绘了在绿竹映带、溪水新涨的地方有茅屋两三间,屋内有三位友人围案清话,后侧茅屋中有图书满架,画面左侧有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笔致秀润,气息湿雅,境地清幽。
文徵明题诗曰“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钱同爱有“人生适意惟行乐,世事纷纷底用知”和之。1508年二月十五日,文徵明与钱同爱、陈道复、朱垚民等人登天平山白云亭,并绘《天平记游图》。1509年,文徵明有《风入松·答钱孔周调》诗云“南窗雨过湘檐卷烟销帐,冰簟平铺。午困全消茗椀,宿醒自倒冰壶”。1510年,钱同爱与文徵明、汤珍、彭昉、蔡羽等人同试应天,“昉中举,次年进士,余皆不售”〔12〕。
1511年,文徵明有詩《孔周经时不见日想高胜居然有怀写碧梧高士图并小诗寄意》,提到赠送钱同爱碧梧高士图一画。文先生极重之〔13〕。两公皆吴人雅人,深致迄今,相见如对清泉白石,令人滓秽俱消。次年人日,雅集于钱同爱“有斐堂”,有诗《人日孔周有斐堂小集》,蔡羽不期而至,作诗见怀,次韵。同年,文徵明为钱同爱做了《东林避暑图》,并题诗三首。1513年,文徵明与钱同爱、戴九魁、王履约、履人等人同游吴奕的东庄图,并画《游吴氏东庄图》。
1518年秋,钱同爱与文徵明在钱氏园中饮酒,作诗《月夜同钱孔周饮桂花树下》〔14〕。1520年,钱同爱的女儿嫁给了文徵明的长子文彭,两家缔结了更加亲密的关系。1523年,文徵明赴京途中与钱同爱同游丹徒古郡,在《京口舟中同钱孔周》一诗:
丹徒古辅郡,铁瓮势雄蹲,山尽逢江驿,云消出海门,
晚霁日衔峤,新沽花覆樽,长歌爱钱起,慷慨壮征魂。
文徵明辞官归隐后,二人还多次一同次出游。1533年春,蔡羽、王宠、金用饮于钱同爱家中,蔡羽有诗《钱孔周席上话文衡山王履吉金元宾》〔15〕。1541年,文徵明再次为钱同爱的园林绘别号图《文待招山水图轴》。1546年五月望日,文徵明与钱同爱、王守及王曰都泛游石湖,做《五月望日登望湖亭》和《泛湖》二诗〔16〕,之后在1548年两人还一同欣赏了南宋赵伯驹的《春山楼台图卷》。另外,在文徵明未有纪年的诗集中还有《重阳前一日饮孔周有斐堂》〔17〕《人日期与孔周子重小集以事愆期独坐有怀》〔18〕《穀日孔周子重禄之南楼小集》《九日招孔周诸君》〔19〕《人日孔周有斐堂小集》〔20〕《次韵孔周无题一首》〔21〕《治平燕集》〔22〕等,这些都是与钱同爱相关的雅集活动。
1510年,文徵明重葺停云馆,钱同爱、陈淳咸有助,即事毕,钱、陈及从弟津并吴爟、汤珍、卢襄、郑尚伯、陈道济等过饮,有唱和诗。时日,余福未至,文徵明又诗《岁暮重葺西斋承诸友过饮》及之〔23〕,为答谢钱孔周、陈道复在“西斋之葺”对于房屋修缮的帮助所做的《答钱孔周》:
图书漫绕病中身,风月聊充坐上宾。元亮平生难适俗,尧夫一室自藏春。
苍苔依旧无尘迹,白板分明类野人。为谢平生王录事,草堂肯念少陵贫。
西斋之葺孔周、道复咸有所助,故云。〔2 4 〕
类似于这种的答谢还有1508年文徵明赋诗感谢钱孔周送蟹。文徵明对于吃螃蟹一事是颇感快慰的,他在诗中写道:“莫言支解本无罪,正坐尊前风味美,淮阴慷慨以功烹,傅奕风流缘酒死。”〔25〕
文徵明与钱同爱有着相同的经历和雅好,钱六次科考不第,文徵明十次不第,二人更是经常一同宴谈记游,往来密切,精神上更是相互慰藉,可谓知己。因此文徵明为钱同爱所作画卷就绝非为附庸风雅而产生的应酬之作,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旨归。
三、《东林避暑图》之文化内涵
柯律革根据卷首吴奕的题字,认为所画的是钱同爱的庭院“东林”,然而文献中的钱氏园林都以“西园”命名,如《佩文斋书画谱》中有:“石田画钱氏西园十景册,前有祝希哲总记,后有文征仲唐子畏等对题。”〔26〕文徵明在卷后书法落款为“文壁徵明甫书于钱氏西园之碧筠深处”等等,可见卷首的题字或与画卷并不相关。关于园林具体景色,在《钱孔周墓志铭》中仅写道:室庐靓深,佳木秀野,足以游适〔27〕。另外,在吴宽受钱同爱兄弟的请求,为其祖父钱伯宽所做的《承事郎钱伯宽甫墓表》一文中提及钱伯宽到中年时,曾在苏州城东建筑庭院,“前临长溪,后带广圃,圃中竹树甚茂,而杏为多”〔28〕。
以钱氏庭院作为描绘对象的作品还有两幅,一幅是唐寅的《野亭霭瑞图》,一幅是文徵明晚年所作的《文待招山水图轴》。
《野亭霭瑞图》(图2)也是钱同爱邀请唐寅所绘,画中苍松郁茂,乔柯参差,其下茅亭孑然,清流映带,崖岸崚嶒,湖天空阔,境界幽深静谧。根据尹光华的《唐寅野亭霭瑞图考》〔2 9〕一文,此幅作品大约作于弘治十二至十六年间(1499—1503)。吴宽在画后题曰:“予展图纵目,乃见其中芳树阴翳,清流潺湲,小亭迥其间,而霭云布岫,瑞日丽空,临幪其上。予凝眸久之,神怡而意适,曰:兹图也,其野亭今日之趣乎!”画面右侧的斜坡上有两株盘桓而上的古松,古松下为一个亭子,亭中人物端坐,手持画卷,书童从山脚归来,庭前溪水弯弯曲曲流过,流入空旷的湖水当中,庭前的浅滩与对面的石径通过石桥相连,背景右侧是突兀的大型山体,双瀑从山间倾斜而下。
在李佐贤的《书画鉴影》一书中录有《文待诏山水轴》,作品已不见存,文字爰录如下:《文待诏山水轴》:绢本,高六尺八寸,宽二尺一寸七分,墨笔写意。幅左断岸一角,长松二株,茅亭接于偏坡,石桥联于对岸。亭中案陈古器,裒衣广袖者扶杖过桥。横岗隐岸,作两高树,两瘦树,短松比立,老柏散植,澄波浩浩,巨浸怀山,穿根涵影。幅左岩石纵横,危峦孤耸,水阁接楹,出于岩开林合之间。阁中二人相向凭栏而坐,别阁一垂髫童伫立。中峰巍然,竦削坼顶,状如莲岳。
悬崖盘径,双瀑悬空,幅右岩脚交错,怒流出峡,汇于山前。落款为“嘉靖辛丑夏五月徵明为野亭作”。卷后另有文徵明重题曰:“展阅斯图一恻然,转头陈迹十经年。欲题新句还生感,愧我聪明不及前。往岁为野亭所作,今为原承所得,持以示予,赋此志感。辛亥1551二月望,徵明重题。”由此可见这幅画也是文徵明所作的钱氏园林图景。
文徵明《东林避暑图》所描绘的钱同园林中的一些景观特征可从上述的《文待招山水图轴》和唐寅的《野亭霭瑞图》中得以验证。画面右侧通过架起来的小桥连接左右两岸,沿着小桥在岸上排列有八棵松柏,树左侧下方为一平台,平台上有一个小亭,这正如《文待招山水图轴》所记载的“茅亭接于偏坡,石桥联于对岸”。在其左侧与茅亭隔着溪水的乱石堆起的滩头,通过石桥与在画面中心突起的石堆相连接,石堆上有古树两棵,石峰背后在水中架有前后错落的楼阁,也吻合于《文待招山水图中》的“水阁接楹,出于岩开林合之间”。与楼阁相连接的岩石上都种植有树木,通过建筑的位置也可看出钱氏庭院前临长溪的面貌。《东林避暑图》和《野亭蔼瑞图》的背景都有一个巨大突兀的山峰,溪水由山峰上直泻而下,正如“状如莲岳,悬崖盘径,双瀑悬空,岩脚交错,怒流出峡”。《野亭霭瑞图》所绘的是园林中的一个局部,即“野亭”景观,《东林避暑图》和《文待招山水图》表现的是园林全景。虽然三者对于钱园的特征元素都进行了描述,但是绘画风格的区别非常明显。《野亭霭瑞图》和《文待诏山水图》对于景观的描述相对具象,精致描绘了茅屋中的陈设、古器,双松盘根,崖岸峭拔,在对于园林主人的处理上都是长衣广袖,或手持画卷或持杖前行,都有明代书斋山水的特征。《东林避暑图》显然没有对这些景观特征做太具体的表述,而是将特定景观统一在程式化风格之下,整体景致更接近意象山水,从而指向理想的精神世界。
从三处落款来看,三件作品都是为园林主人钱同爱所作的“别号图”。在明代,以人物别号命名的表现园林景观的绘画作品成为一种现象。张丑在《清河书画舫》曾指出:“古今画题,递相创始,至我明而大备,两汉不可见矣。晋尚故实,如顾恺之《清夜游西园》故实之类。唐饰新题,如李思训《仙山楼阁》之类。宋图经籍,如李公麟《九歌》马和之《毛诗》之类。元写轩亭,如赵孟相《鸥波亭次王蒙《琴鹤轩》之类。明则别号,如唐寅《守耕图》,文壁《菊圃》《瓶山》仇英《东林》《玉峰》之类。”〔30〕别号图的发展与苏州地区园林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现了当时文人在喧闹的城市当中求隐居的旨趣,描绘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园,寄托主人的性情、个性与精神。对于园林点景只是写其大略,不必对于它的写实性做过多的苛求。别号图表现庭院主人寄托高远忘情山水的精神境界,当然也不乏自我标榜的意味。
文徵明为园林主人所做的别号图为数众多,代表作品有1508年为存菊先生所作做的《存菊图》,1518年为孙咏之所做的《深翠轩图》,1524年之前所做的《毅庵铭》,1529年为白悦所作的《洛原草堂图》、为明初名将徐达后人所作的《东园图》,1535年为沈天民所作的《浒溪草堂图》以及1557年为华夏所做的《真赏斋图》等。这些作品中既有自然的造景又有文人的室内生活,伴随着亭台楼榭、枯木奇石、竹林碧筠,人物置身于环境雅静、曲径通幽的壶中天地当中,并有草堂布置于山石树木水泽间,庭院景观宛若天开。在明代,好古成为一种风气,所以别号图中多表现雅集图式,由文人雅集、品茗鉴古等活动构成了书斋的内部空间,书斋内外的陈设布局事无巨细。书斋内的图书满架,并置有屏风、家具、案几、矮榻等,桌上有文玩清贡、金石鼎彝、琴棋书画,茶舍内有炉火茗烟、杯盘碗壶等。这些陈设象征着园林主人高雅脱俗的爱好、品位与修养。主人或静坐读书,或策杖独行,或围案夜話,或品茗鉴古,常辅以仆童来辅助主人活动,通过精细雅致的文化生活,凸显其与众不同的文人身份和文化品格。明代别号图多围绕“书斋”活动呈现,在构图上形成一种内部和外部两种空间的固定程式。
而文徵明的《东林避暑图》表现的则是倪瓒画面中那空旷孤寂的空亭,人物泛舟于平静空旷的溪水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相比于别号图固定的书斋活动,文徵明的画风更加简易疏率,具有“元写轩亭”的特征。潘伯英在跋中写道:“文待诏山水横卷取境云林,而中含梅道人消息。”可谓一语中的。为何文徵明不采用明代别号图中的一贯的书斋雅集模式,而采用了元代画家倪瓒的笔法和构图以及吴镇的笔墨表现和渔隐模式来描绘钱同爱的别院呢?其实,对文徵明而言,要考虑塑造一个怎样的“钱同爱形象”才能与园林主人的构景意图和文化趣味达成一致,而图像模式仅是达成目的的方式。刘九庵先生认为“这些别号图作品一般是画家应邀而作,邀请者多为画家师友或意气相投者,在彼此间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上是相通的”〔31〕。文徵明和钱同爱作为至交,他在内心也深澈地了解了钱同爱所追求的理想家园和精神世界,因此卷中的云林笔法和渔隐图式必然有明确的文化倾向和特殊内涵。
在“元四家”中,文徵明对于倪瓒和吴镇尤为仰慕。他特别推崇倪瓒画风中的逸品格调,并不断模仿其笔法和画法。他在《仿倪云林》写道:“生平最爱云林子,能写江南雨后山。我亦雨中聊点染,隔江山色有无间。”〔32〕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六也录文徵明的《仿倪云林》:“洁癖倪迂未可攀,能将水墨继荆关。疏烟斜日茅屋外,一片江南雨后山。”另有《题画》诗云“倪迂笔墨类荆关,点染烟峦杳霭间。我亦年来有迂癖,时时闲写郭西山”。文徵明《古木苍烟图》也有题画诗:“不见倪迂两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偶然点笔山窗下,古木苍烟在眼前。”此外,文徵明还有众多仿倪瓒笔意的山水作品,如他在1514年为好友汤珍作的卷轴《疏林茅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530年为严宾绘的仿倪瓒笔意的《古木苍烟图》(南京博物馆藏),以及1527年的《秋山图》(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1540年的《疏林浅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544年的《江南春图并词卷》(故宫博物院(图3))、1553年的《仿倪云林山水》(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等都是典型的仿倪山水。
从作品风格来看,《东林避暑图》和《江南春图》(图3)在构图和笔法上最为相似。二者都是重心向右的对角线构图,画面的中心是倪瓒的疏林景色,都流露着隐逸山林的避世之感。陈葆真在《从陆治〈溪山仙馆图〉看吴派画家的仿倪模式》〔33〕中,认为文徵明的《东林避暑图》(《山水图卷》)是三个不同的主题单位的组合:画面右侧近景处是茅屋斜坡和树木,通过木桥连接另一堆山石,从而形成一个主题单位,这样的单位在画面的右下自左上重复出现了三次。疏林和山石采用了倪瓒的笔法,而树叶和水榭则采用了吴镇的方式。结合吴镇和倪瓒的画风以及重复表现的主题是文徵明画作的特色。故宫博物院的《江南春图》构图风格和主题也是如此,主题单位是山石和三次重复出现的几株树木,前景处有茅屋隐于斜坡,各个主题之间通过石径相连,树叶、苔点和远山都运用了吴镇的笔法,画风更加粗率、简化、消散。这些变化也与陈葆真对文徵明仿倪画风的论述不谋而合。墨色与造型的简化反映出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涤之后,文徵明画风已趋于沉寂、消散和对于倪瓒精神的心领神会。
江南春图最早始于顾况、惠崇。元代以来,倪瓒发展了一种描绘河岸远渚的江南春图式,与江南春词一并象征了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文徵明对于倪瓒《江南春》题材极度推崇并多次进行诗文和书画的追和。1498年冬月,倪瓒以江南春为题材创作的书作流入徐世英的家藏,文徵明与沈周、杨循吉、徐桢卿、唐寅、蔡羽等一同欣赏并追和倪瓒的《江南春词》手稿,其中沈周和三,文徵明和二。1530年7月,倪瓒的《江南春》流转入袁袠之手,文徵明为其补倪瓒《江南春图》。同年8月,再和江南春二首。1530年,在仇英《江南春图》后两次追和。同年,倪瓒后裔师原请文嘉录《江南春词》,文徵明题隶书“江南春”三字引首。1532年3月,书《追和倪云林江南春词》与画《江南春》合卷。1533年四月五日,作行书《江南春》扇面。他在一生中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江南春图》,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收藏有此类作品。
现存文徵明的《江南春图》大致有两种图像模式,一多以补图形式呈现倪瓒风格面貌,表现河岸远渚的经典风景图式。如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两个版本都采用长卷构图,借鉴倪云林的疏林浅滩,渴笔淡墨勾勒出冷寂的轮廓,笔法清幽萧散,气象寒淡萧疏。落款为“徵明效倪云林写此甲辰八月廿又六日”,并在卷后录有文徵明题写的倪瓒的《江南春词》、沈周的和诗两首以及文徵明自作的《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词》。文徵明还在卷尾题记云“卷首复用倪公墨法为小图”,可推知他所作的倪瓒风格的江南春图应不在少数。另一种是以江南春诗意的形式表现文徵明心目中的江南图景,代表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南春图》,在笔法和格调上有了秀润苍翠的春天气象和盎然生机,但是保留着江南春的“渔隐”模式。王耀庭的《文徵明的〈江南春图〉研究》探讨了“绿树阴阴覆钓船”的图像模式的重复出现〔34〕,被固定成为一种寓意程式。他认为这类图像绝非一般的乡野渔夫,而是士人自我的“渔隐”。渔隐图在元代已经确定并形成传统,盛懋、吴镇等对于渔夫图式均有演绎,士隐于渔,人物泛舟湖面,悠游于山川水泽之上,相往于江湖之间。可以说,倪瓒风格的笔墨图式和渔隐模式构成了江南春图的两大基本特征,并且在各自发展演绎中并行不悖。
在《东林避暑图》中,文徵明将钱同爱塑造成一个“渔隐”者的形象,画面仅有一人,泛舟湖上,寂寞的空亭和萧疏的景致都突出园林主人清幽寂静的精神状态和超然绝俗的生命状态。这种图像不是以标榜钱同爱的社交活动为内容,而是指向内在的封闭的精神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桃花源,也反映了画家对于邀请者生命追求和人生境界的解读与重构。在一年前,文徵明还送给了钱同爱一幅《碧梧高士图》,也是采用“高隐”者的图示来表现钱同爱的精神旨归。有题诗云:“漠漠疏桐洒面凉,溅溅寒玉漱回塘。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35〕另据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记载,他收藏有文徵明所赠钱同爱的画作,上题诗云:“团坐清淡麈尾长,磨痕狼藉练群香,水亭纨扇歌杨柳,春院琵琶醉海棠。王谢风流才子弟,齐梁烟月锦篇章。豪华岂是泥沙物,好在挥书白玉堂。”〔36〕文徵明以魏晋高士的清淡和风雅来标榜钱同爱高古飘逸的人格境界,风流意态宛如画出。
另外,《东林避暑图》和《江南春图》在诗意和画意上的相关性也值得注意,实际上《东林避暑图》并非表现夏天图景,而是描绘春天景致的画作。画面中树木景色的笔致墨韵与故宫本的《江南春图》极为类似。另外根据传统,“松荫纳凉”或者“亭中静坐”的模式显然比“泛舟湖上”更适合表现“避暑”主题,文徵明对此也了然于胸。因此,卷首的“东林避暑”或与画作并无直接相关,可能是好事者的随意拼接。陈葆真也关注到画与题的歧义,他谨慎使用“山水图卷”来代替“东林避暑”即是例证。更重要的是,文徵明在卷后三首题诗也都与春相关:
泽国春深雾雨收,越城桥畔水争流。断烟西去浮苍屿,斜日中川起白鸥。
村店寂寥寒食节,行人迢逓木兰舟。芳情满目东风急,欲采汀花不自由。
寒食石湖舟中作。
郭外青烟柳带柔,洞庭西去水悠悠。故人不见沙掌楫,燕子齐飞杜若洲。
日落晚风吹宿酒,天寒江草唤新愁。佳期寂寞春如许,孤負山花插满头。
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
高斋落日偶追从,樽酒淹留一笑中。芳草满庭飞燕子,晚凉和雨在梧桐。
江鱼绕箸肥烹玉,绿树藏春浅映红。
潦倒不嫌归更缓,习家池馆爱山公。
汤氏园亭对雨小酌,文壁徵明甫书于钱氏西园之碧筠深处。
“春雨”“ 浮烟”“ 柳带”“飞燕”“ 寒食”“上巳”都是春天景色和节气。诗中的情感格调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文徵明在1498年追和的《江南春词》:象床凝寒照蓝笋,碧幌兰温瑶鸦静。东风吹梦晓无踪,起来自觅惊鸿影。彤帘霏霏宿余冷,日出莺花春万井。莫怪啼痕栖素巾,明朝红嫣鉴作尘。春日迟,春波急,晓红啼春香雾湿。青华一失不再及,飞丝萦空眼花碧。楼前柳色迷城邑,柳外东风马嘶立。水中荇带牵柔萍,人生多情亦多营。〔37〕前者中的“天寒”“新愁”与后者中的“余冷”“啼痕”,“孤负山花插满头”与“青华一失不在及”“欲采汀花不自由”与“水中荇带牵柔萍”都是相同的意向,流露着对春的悲叹哀咏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可见《东林避暑图》和《江南春图》有着极其相关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东林避暑图》也反映了与《江南春词》同样的生命感受和文化心态。
江南春题材不单纯是个人的低吟浅唱,也是吴中文人共同的文化情怀。“由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地域文化和云林的深远影响,江南春图式已经成为文徵明为代表的吴中文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场域,他们陶冶并沉醉于此,借古人笔墨自抒胸中机杼。”〔38〕袁表在嘉靖年将江南春制成刻本,遍请名家公和,追和人数自沈周以下首由姓氏者多达50余人,其中文徵明、杨循吉、徐桢卿、唐寅、祝允明、蔡羽、王宠等都是钱同爱的好友,尚不确定钱同爱是否参与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了倪瓒《江南春》的唱和与雅集活动,但是《江南春》的文化风尚以及在吴中文化圈中的广泛效应必定对于钱同爱的文化品位和追求产生影响。倪瓒也无疑是钱同爱最好的精神偶像与文化注解,他的别号“野亭”与倪瓒画面中孤寂空旷的空亭意象不无相关。另据记载“钱生平及好洁,有米南宫倪云林之癖”,钱同爱与倪瓒共同的性格癖好也加深了他在精神上对倪瓒的推崇与体认,也倾向于通过倪瓒式的文化景观标榜自我遗世独立的高洁品格和人生志趣。此种文化心态也见于他的诗句“歌姬换酒杨花店,渡客鸣榔桃叶端,高调不随中散绝,徽音好为子期谈”〔39〕。
结语
这幅名为《东林避暑图》的画作所展现的既非“东林”也非“避暑”,而是一幅“江南春”画卷,真切地反映了文徵明对于倪瓒的推崇与追摹。实际上,文徵明画面中的野亭也与钱同爱的别号“野亭”意象高度吻合,都是来自倪瓒画面中那孤寂的空亭。文徵明深澈地明了钱同爱追崇的倪瓒那种孤傲飘逸、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也在他的画卷中用倪瓒式的笔墨语言对这种精神世界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