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
2021-09-02焦梦杰
焦梦杰
摘 要: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城乡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在其从政实践基础上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思考,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论述涵盖推动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社会保障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指导了农村的贫困治理工作,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 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发展失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由于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发展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逐渐发表了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从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出发,深入阐释其内在意蕴,系统分析其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理论来源于实践,生成于特定的时代。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同时,习近平早年的从政实践也使其深刻了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来源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出发,系统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及由此产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城乡之间的日益分离和对立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大生产的规模不断壮大,而乡村仍然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城乡之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别逐渐增大,城市与乡村逐渐分离开来。城乡在日益分离的状态之下,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二者在相互分离的同时逐渐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城乡对立的现实存在以及缓解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即“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乡对立非常不利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而消灭城乡对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引起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发展不足,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2.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构成了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变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失衡发展状况,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在该时期,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中心地位,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页城市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城市不可能脱离农村而单独发展。江泽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指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4页在一二三产业中,农业占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二三产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胡锦涛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0页,从多方面促进工农、城乡的互惠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生成的实践基础
1.基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现实思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这一论断有利于改变我国城乡失衡发展的现状。在改革开放之后,与以往相比我国更加注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在许多指导思想和政策上对农村也存在倾斜。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的不断涌入推动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迅速增加,而同期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仍然很小,由此导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由于城乡之间表现为二元分割状态,二者的发展总是处于失衡状况。在新时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素流动等问题依然存在,二者依然沒有融合发展。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习近平早年从政实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于16岁时下乡,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此期间,总书记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身体会了农村的贫困落后,由此逐渐形成对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扶贫事业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学毕业至今,几乎担任过国家各个层级的干部职位,在农村与城市接触了处于不同生活条件的人民,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了城乡的发展差距,始终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习近平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干部学习当地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最终讨论确立了推动正定县长久发展的战略,即除粮食作物之外根据城市的需求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在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推动福建“三农”工作的展开,同时大力推动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针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之江新语》,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切实推动了浙江贫困现象的减少和浙江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的从政经历和促进地方发展的多项举措为其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