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自尊与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

2021-09-02王国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势力机遇个体

■王国诚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一、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自尊与心理控制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是研究自我和谐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自我和谐是自我的内在一致性,是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1]。自我内部的一致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感知和对自己的情感等是一致的[2];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意味着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看法与他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一致的[3]。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民心理和谐越来越重视[4]。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志,个体的自我是否和谐关系到其心理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3]。研究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的内部机制,致力于改善人民的心理健康,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所有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这一概念出现于精神病学的文献中以来,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都没有形成共识。国内有学者试图从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反应两者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个体从身边关系较亲近的人或所在组织如社区等获得的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5]。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帮助人们减少精神障碍、舒解各种压力、改善身心健康等具有积极作用[6]。自我和谐虽不等同于身心健康,但是自我和谐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核心指标,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可能影响机制是怎样的等问题,本研究将进行着重探讨。

(一)社会支持正向预测自我和谐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两者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7],社会支持可以预测自我和谐[8],社会支持良好的人其自我和谐程度也高[9]。反之,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10]。因此,本研究假设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有积极影响。

虽然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实证的支持,但对其内部影响机制的探讨仍然十分有限。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能通过人格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6]。自尊、心理控制源均属于核心自我评价的基本成分[11],也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12]。大量研究已证实,自尊、心理控制源在外部刺激与个人内部身心反应之间都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13-14]。

因此,本研究选取自尊和心理控制源作为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的中间变量,试图探讨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的内在心理机制。

(二)自尊的中介效应

罗森伯格(Rosenberg)认为,自尊(self-esteem)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和价值[15]。研究表明,自尊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6],即自我和谐程度随着自尊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反之亦然[17],自尊对自我和谐具有预测意义[8]。

同时,有研究还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有影响[18],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9],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导致较高的自尊[20],有足够的主观支持的大学生自尊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1]。

综上,本研究假设自尊可能是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间的中介变量。

(三)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罗特(Rotter)认为“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指个体对导致事件结果的原因持有的一般看法,即认为事件结果是取决于自己还是外部力量,分内控、外控两个方向,内控倾向者认为事件结果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即自己,外控倾向者认为事件结果的原因来自于外部即一些个人无法掌控的因素如命运等[22]。

后来,莱文森(Levenson)对心理控制源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概念,即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23]。

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控制源与自我和谐关系密切,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预测意义[24]。具体而言,内控性能正向预测自我和谐,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均能负向预测自我和谐[25]。同时,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支持显著影响心理控制源。具体而言,社会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内控性,显著负向影响有势力的他人与机遇[26]。

据此,本研究假设心理控制源可能是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间的中介变量。

(四)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主要在于探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并探索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然而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关注自尊与心理控制源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中,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尚存在着矛盾和不明朗之处[27-28]。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假设: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的过程中具有并行中介效应(研究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间的并行中介效应假设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为单位对广东某高职院校在校生开展现场调查,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312份,最终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0.38%。其中,男生90人,女生192人;大一105人,大二96人,大三81人,年龄为(20.04±1.22)岁。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量表

由肖水源等编制,总分越高表明被试社会支持状态越好[29]。本次研究根据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测试理解的基础上,对量表的一些项目进行了微调。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55。

2.自尊量表

由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总分越高表明被试自尊水平越高[29]。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6。

3.心理控制源量表

由莱文森(Levenson)编制,有 I、P、C三个独立的分量表,内控性(I)量表测量个人对自己控制结果的相信程度,有势力的他人(P)量表测量个人对他人控制结果的相信程度,机遇(C)量表测量个人对机遇控制结果的相信程度,分量表得分越高,其倾向性越明显[29]。本研究中总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67,I、P、C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675、0.776、0.705。

4.自我和谐量表

由王登峰等编制[29],总分越高,自我越和谐(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向计分+自我的刻板性反向计分+自我的灵活性正向计分)。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9。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及其插件程序Process 3.3进行统计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三、结果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22.647%,小于40%,故可认为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30]。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由附表1可以看出,除了内控性与有势力的他人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显著正相关。

附表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N=282)

(三)自尊、心理控制源的并行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SPSS插件程序Process 3.3提供的百分位数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检验前先对各变量数据标准化)。指定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自我和谐为因变量,自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为中介变量,设置Bootstrap抽样次数为5000,设置置信区间为95%。

结果(见表1)显示:社会支持预测自尊的效应显著(正向),社会支持预测内控性的效应显著(正向),社会支持预测有势力的他人的效应显著(负向),社会支持预测机遇的效应显著(负向);当所有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此时社会支持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不显著,而自尊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显著(正向),内控性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显著(正向),有势力的他人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显著(负向),机遇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显著(负向)。因为进入回归方程后,社会支持直接预测自我和谐的效应不显著,所以可认为自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在社会支持预测自我和谐的模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1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N=282)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附表2和图2)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中的间接效应为0.14,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同为正数,不包含0,表明自尊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内控性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中的间接效应为0.05,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同为正数,不包含0,表明内控性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有势力的他人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中的间接效应为0.03,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同为正数,不包含0,表明有势力的他人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机遇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中的间接效应为0.03,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同为正数,不包含0,表明机遇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附表2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中的中介效应分析(N=282)

图2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中的中介效应路径

中介效应的比较显示:自尊和内控性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10,自尊和有势力的他人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11,自尊和机遇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11,且三个差值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都是正数,均不包含0,表明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过程中,自尊的中介效应最大,且显著大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的中介效应。

内控性和有势力的他人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02,内控性和机遇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02,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的中介效应值相差0.01,但每个差值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值都是一对正负数,均包含了0,表明在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过程中,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三变量相互间的中介效应差异均不显著。

四、讨论

(一)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自我和谐,也再次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自我和谐的程度就越高[31-32]。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认为,几乎在任何情况之下,社会支持总是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5-6,33]。一方面,如果个体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等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较多,则有利于缓解精神紧张,进一步促使其积极寻求他人及社会的帮助以求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从而减少焦虑情绪,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了自我的和谐[34]。另一方面,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自信心也高,成功的经历很丰富,愿意与别人打交道,社会交往能力强,更容易得到别人各方面的支持,从而能及时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使自我和谐发展[32]。

(二)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

1.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完全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完全中介了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影响。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前人研究一致认为,个人不是社会支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支持过程的参与者[35],个人心理上感受到的支持比外部的客观支持更有用[36],知觉到的支持影响个人对支持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它对个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实际支持[37]。因此,只有当外部支持被个人感受到并得到认可时,它才能对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38]。自尊和心理控制源都被看作是核心自我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的主观认知过程,它们联合决定着个体对外部客观社会支持的感知状况,从而影响到自我和谐水平。

此研究结论启示我们,在为高职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同时应加强对他们认知的正向引导,才能对其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2.自尊的独立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尊在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发展的镜像自我理论(glass-lookself)认为,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其如何看待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我”,即社会镜像中的“我”[39]。如果个体经常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老师的称赞、同伴的支持等良性反馈,就会对自己做出更高的价值判断,其个性更加阳光乐观,就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自尊[40],因此,个体的社会支持能够显著地影响其自尊水平[41]。

同时,自尊又显著地影响自我和谐。根据利里(Leary)的观点,自尊是“社会计量器”,自尊的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现实的和潜在的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42],高自尊反映了个体的社会整合程度较高,即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大家所接受的。因此,自尊水平较高的高职学生,其自我评价也较高,进而促进了其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

3.心理控制源的独立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的中介路径为:社会支持→内控性(正向)→自我和谐;社会支持→有势力的他人(负向)→自我和谐;社会支持→机遇(负向)→自我和谐。

根据罗特(Rotter)的行为的预期-价值模型(expectancy-value model)理论,当特定结果的强化值固定时,如果个体认为某一行为产生特定结果的概率(预期)较大,则其更有可能采取行动,否则可能性较小[43]。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以“个人努力对结果起主要作用”为泛化预期的内控者,面对外部的社会支持,其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的态度与行为,容易将别人的行为理解为支持性的,能感受到并主动利用周围人对自己的支持[44],更能够从社会支持中获益[45],因而其自我和谐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以“个人努力不会对结果带来任何改变”为泛化预期的外控者(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其更可能表现为被动,更易产生消极的预期,对社会支持持否定态度,甚至会抵制来自环境的支持,内心的绝望感和无助感会更加强烈,就会引起自我评价失调,最终导致自我和谐水平趋向低下。

因此,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既要给他们提供优质的社会支持,更要引导他们学会科学地归因,使他们形成内控归因的认知习惯,增强他们的心理控制感,从而促进自我与经验的统一。

4.特定中介的比较

本研究还发现,自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四个变量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的预测模型中各自所起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尊的中介作用最强,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三者间的中介效应差异不显著。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释:首先,自尊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12,46],其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也严重影响着个体的整个人格的形成[47];其次,研究表明,自尊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普遍而强大的影响,其影响着个体的竞争意识、因果归因、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等[48];最后,与心理控制源相比,自尊是自我价值的总体判断,处于自我概念的顶端[49]。因此,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中介作用。

五、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全部得到了证实,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社会支持可显著正向预测高职生的自我和谐。

②在社会支持影响自我和谐的过程中,自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的中介效应均显著,起着并行中介作用,其中自尊的中介作用最大。

六、不足与展望

一是研究方法上,仅仅以横断研究进行因果关系推断,欠缺一定的说服力,后续应加强纵向研究;二是研究对象上,取样局限于一所学校,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今后应扩大样本的选取范围;三是研究内容上,只关注了社会支持等几个变量,未来的研究可考虑在更复杂的模型中探索更多因素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势力机遇个体
UP!00后新势力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冬日“水润”新势力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