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1-09-02■李芳
■李 芳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属于关键部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后,各大高校纷纷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部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因此,高校最好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基础,积极探索思政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思政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线上模式
如今在很多领域中都推出了线上模式,如购物、买票以及生活缴费等。线上模式近几年在教育领域中也十分常见,主要是指将课堂教学放到网络之中进行,因此,在思政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也可以通过线上模式作为线下教育的延伸。网络平台作为线上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教师在互联网之中构建思政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并在其中添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这些资源促使思政课堂的内容与结构更加丰富。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如董存瑞、邓世昌、孔繁森、钟南山等都属于爱国典型人物,通过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现代生活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爱国人士的无私奉献与大义牺牲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这些爱国人士产生情感共鸣。而且线上模式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与环境限制,学生可以随时使用手机了解相关知识,逐渐增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了解程度[1]。
(二)线下模式
所谓线下模式,多数指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在线下思政课堂中一直都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便是无法传授太多的爱国主义教学资源。因此,如今在思政课堂线下模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以线上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资源作为延伸;还可以不断更新丰富最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比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在全球排名中持续六年稳居第二,这些成就无法离开社会大众的无私奉献,如水稻专业袁隆平、火药专家王泽山。此外,近期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最美逆行者、无数志愿者在我国没有研发出新冠肺炎疫苗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重返战斗最前线,这些对于思政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言都属于经典案例[2]。
(三)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线下教学能够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心灵沟通,但是,因为时间限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资源无法完全展示,而线上教育刚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通过让学生学习线上丰富的爱国主义案例,使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洗礼净化。因此,现代高校可以适当将这两种模式相互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后,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更为严格,若想顺利通过混合模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不仅需要精准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内容合理融入到混合教学中,还需灵活掌握各种线上软件的操作方式,分析各种软件的优点与缺点。待教师能够彻底掌握混合模式后,便可正式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某高校教师为了从根本上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提前根据以上做法掌握混合模式的落实方式,但由于自身对于学生水平不够了解,在通过混合模式开展爱国教育时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教师决定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信息,问卷内容具体见附表1—附表4。
附表1 您认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附表2 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更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单选题]
附表3 您是否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单选题]
附表4 您认为爱国主义教育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什么优势? [多选题]
附表5 您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是什么?[单选题]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到现代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爱国心理,但对于爱国教育并不是欣然接受,且认为爱国教育中存在多种问题。而且通过问卷可以确定,现代学生更加喜欢带有趣味性的爱国教育。因此,现代教师需要在结合线上线下模式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切实调动学生对于爱国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落实才会更加理想[3]。
二、通过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了解党史,增加热爱心理
正所谓“只有了解才能热爱”。让高校学生对一种毫无了解的事物产生热情、热爱等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现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学党史开始做起。结合问卷内容,组织活动使学生对我党、我国的发展史有所了解,这样学生便可对我国国情有基本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增强爱国做好准备。例如: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便可在实际教学中加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相关内容,着重讲解我国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与社会主义落实方面的内容,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内容十分敏感,所以在这种专业中讲解国情时会更加容易。此外,无论是在“十三五”还是“十四五”发展规划之中,精准扶贫都属于其中重要部分之一,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精准扶贫方面的国情,促使高校学生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属于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明确中国为什么在多条发展道路之中将社会主义作为主要道路,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后,对于国家热爱心理会更加深厚[4]。
(二)根据专业,深化爱国理念
在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完全不同,这就容易造成所有学生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有所不同,如果高校在所有专业中都使用相同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保证最终效果足够理想。因此,现代高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爱国理念理解更加深化。例如:对公共政策专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便可将国际知识作为起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其他国家的现行法律,再让学生了解中国宪法有哪些特点与优势,并挑选几个较为经典的我国宪法案例,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中了解我国在政策上为社会大众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当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认知后,便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之中模拟法律交锋,由两组学生就某种法律进行相互交流,促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如何正确应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并以此让学生掌握我国更多的政策知识[5]。
(三)提出主题,开展爱国实践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因此最好有明确的主题,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某高校为了秉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社会培育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的专业人才,便在课程思政中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主题,让学生绘画有关我国建筑的作品,在祖国生日这天为祖国送上一份祝福。虽然很多学生在开始仅仅是描绘我国的建筑,但是,所有学生在绘画之时,内心往往充满了祝福情感,其中有些学生绘画作品为现代建筑,有些学生绘画作品为古代建筑,所有学生的作品合起来,恰好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相呼应,而且学生在绘画作品的整个过程中,前期需要找寻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增加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兴趣,培育学生对国家产生爱护心理,并将这种心理变成实践行为进行落实[6]。
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家乡开展思乡活动
在一个国家之中本就蕴含大量文化、精神以及历史,如果直接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往往较为枯燥,学生也会由于涵盖内容过于广泛而缺乏兴趣。由于每位同学的家乡都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若想引导学生对国家产生正确认知,可以以家乡作为起点。因此,教师可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家乡开展思乡活动。
当然,在高校肯定有部分学生是本地居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本地开展春游活动,让本地学生担任此次春游活动的向导。在向导带领下所有学生参观了很多本地风景与特色,这时当其他学生对本地风景进行讲解时,本地学生会随之产生自豪心理,其他学生也会在观赏之中对家乡产生思念之心。在完成本地春游活动后,很多学生都开始产生思乡之情,这时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在班级开展思乡活动,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于家乡的赞美文章。由于除了本地学生外,很多学生都在春游活动中产生了思乡之情,所以在撰写文章时瞬间就能想到很多内容与特色,在学生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热爱以及歌颂心理,这时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契合点,便可让学生对国家产生基础认知[7]。
(二)通过电影组织观影活动
如今在影视领域中,很多作品都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蕴含着十分浓郁的爱国思想、意识以及内涵,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让观影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通过真实故事让学生对历史、民族以及文化产生正确了解。因此,现代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影活动,这样便可在观影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在班级之中或电影院开展观影活动,最好选择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火烧圆明园》等,其中《攀登者》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攀登人员对于登上珠峰的执着梦想,在其他国家纷纷怀疑我国攀登队是否成功登上珠峰的时候,我国攀登队重整旗鼓,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登上珠峰,学生在其中能够感受攀登队为了给国家争光的决心与毅力;《我和我的祖国》本就是为了庆祝我国成立70周年所拍摄,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讲述,直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止,学生在其中能够了解我国发展史;《火烧圆明园》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其中内容却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老旧,记录我国“万园之园”被抢劫一空,最后在一把大火下毁于一旦,很多学生在看到圆明园被烧毁的那一刻,纷纷产生愤怒情绪,这就是学生为了国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
(三)结合节日拟定不同活动
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都内涵丰富,如:春节辞旧迎新,清明节缅怀亡者,中秋节家人团圆。此外,还有很多国务院设立的纪念节日,如:9月3日(抗日胜利日)、9月30(烈士纪念日)、12月1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这些节日都可以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因此现代高校可以结合节日拟定不同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在扫墓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到烈士的情况,其中有很多烈士年龄与学生相仿,却为了国家壮烈牺牲了,这对于学生的内心,有一股强烈的的冲击。让他们反思,这些烈士与自身年龄相仿,甚至比自己还小,却为了祖国伟大的事业而捐躯,反观自己却没有为国家作出过任何贡献,这样未来学生便会对国家产生爱护心理。在抗日胜利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战役纪念馆开展缅怀活动,一般战役纪念馆之中都有解说人员,通过历史解说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如:在我国吉林省有一座城市叫四平,四平这一名字的由来便是四战四平,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阶段,共产党在四平展开过四次大型战役,分别是解放战、保卫战、攻坚战以及收复战,在这四场战役后四平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战争,当学生在战役纪念馆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很多学生都因为自己是一名四平人而自豪,这样便可在潜移默化间达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目的[8]。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多高校都会在思政课堂中开展爱国教育,但这种方式不够丰富,实际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因此,现代高校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以及实践活动这三种方式,开展“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便可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对爱国主义加以了解,在课程思政中对爱国主义产生认可,在实践活动中彻底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