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教育供求状况分析及发展政策
2021-09-02马红
马 红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北京 100013)
随着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 “两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中国的自然教育应运而生、乘势发展。2016年发布的 《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和2019年发布的《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自然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自然教育,要求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自然地开展生态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其根本理念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2]。
当前,国内自然教育发展态势迅猛,各地纷纷开展探索性活动和服务。从全国范围来看,公众对自然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尚不能完全匹配;现有的自然教育机构仍存在场地短缺、人员不足、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政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4]。北京市率先开展自然教育探索与实践,自2009年起,经过10余年的发展,自然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大众认可度逐渐提升,并将政策体系建设作为主要抓手进行总体部署[5-7]。为促进全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供需角度剖析和思考,以期为全国自然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自然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1.1 自然教育的概念
自然教育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认识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自然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统称,即受教育者在大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摸索周围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美好,自发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尊重自然、理解自然、顺应自然的国民科学素质。自然教育包括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研学旅行以及自然解说等多种活动形式,旨在通过人为引导的方式缓解“自然缺失症”的社会现状,在全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8-11]。
1.2 自然教育的特征
1.2.1 公益性
公益性是自然教育的根本属性,这是由其目标所决定的。自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引导公众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从而引导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行为都要遵照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自然教育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培养自然价值观、生态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1-12]。
1.2.2 产业性
当前,国内自然教育发展态势迅猛,逐步展现出产业性的特征。自然教育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概念,自然教育产业是指与自然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供给、产品开发设计、体验教育服务、设施设备建设、自然教育市场营销、相关群体权益保障等各环节和业态的集合。受众群体、自然资源、自然教育活动是自然教育产业发展的3个基本要素,三者通过主体—客体—载体的 “三体”运行机理串联起来,构成了自然教育产业的基本内核,即 “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活动”。
1.2.3 本土性
自然教育应着重本土性,赋能城市先进文化的提升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在目前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我国的自然教育既体现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等概念的基因,充分关注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和情感重建,又结合中国当前的环境和社会特点中对健康安全、体验实践和公众参与等概念的关注,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关于 “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等理念的融合。自然教育本土性的深根植入,有助于形成公众共鸣、全民共享打造绿色福祉的新局面。
1.3 自然教育的供需关系
自然教育发展离不开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互作用。自然教育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和部分社会团体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培育健康的自然教育市场[13-14]。从供给方角度来看,自然教育行业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自然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从需求方角度来看,社会公众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为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15]。因此,从供需2个角度分析自然教育市场环境,可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科学的执行路径,为制定自然教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 北京市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覆盖率已经约达44.40%,城市绿化覆盖率约达48.50%,平原绿化覆盖率约达30.40%,公园绿地500 m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各类公园已经达到了1 090个。北京城市森林生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范围内活跃着60种兽类、85种鱼类和509种鸟类,这些优质自然生态资源奠定了北京市自然教育的发展基础。随着北京市民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已经从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向优质化管理和服务转变,为自然教育提供了恰当的发展契机[16]。
北京市在2009年开始引入韩国经验,探索性建设和运行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的先行先试地区。为了进一步推动自然教育工作,北京市相继出台了推进自然教育发展的系列规划和指导意见。2019年发布了 《北京森林体验与自然教育发展规划 (2018—2030年)》,并且编制了 《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导则》 《森林体验教育基地评定导则》 《园林绿化科普标识设置规范》等行业标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将自然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为学生提供了空间广阔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也为北京园林行业服务社会实现教育功能提供了机会。
同时,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为自然教育提供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20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61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 434元,居民的文化教育、艺术欣赏、体育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消费不断增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拓宽了自然教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了自然教育的发展上限。社会大课堂、研学旅行、参观自然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已然成为北京市学生群体最喜爱的学习板块。
3 研究方法
针对2019—2020年北京市自然教育供给和需求情况,运用现场调查、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供给方的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走访调查法,受访对象来自北京市691家户外场地单位以及453家自然教育相关机构。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教育场地经营单位性质、自然教育机构服务能力、自然教育活动形式、自然教育专业人才状况、自然教育机构资金和经营情况、自然教育机构的发展困境等方面。对需求方的调查则主要依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林学会组织的森林文化活动,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直接向参与公众发放 《北京森林文化公众需求调查问卷》,累计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回收553份,有效率达92.17%,调查内容包括对自然教育的了解程度、对自然教育活动需求的类型、对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要求、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受众年龄、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愿意支付的时间成本、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愿意支付的资金成本几个方面。
4 北京市自然教育供给状况分析
4.1 自然教育场地资源
在北京适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机构中,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占64.11%,社会资本经营的户外场地占35.89%。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自然资源类型丰富、等级较高,主要包含城市公园 (316个)、郊野公园 (33个)、森林公园 (30个)、林场 (22个)、国有苗圃 (6个)、风景名胜区 (19个)、自然保护区 (17个)7种类型,共443家。其中,城市公园的数量占据主体,充分满足了北京市民参加自然教育的需求;社会资本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主要包括研学营地、自然学校、休闲农园、乡村民宿及乡村旅游度假区5种类型,共248家,以休闲农园为主体。
4.2 自然教育机构服务能力
1)受众规模。每年提供1 001~5 000人次服务的自然教育机构占46%,5 001~9 999人次的占23%,1 000人次以下的占16%,1万人次以上的占15%。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不同的自然教育场地,可以看出场域资源丰富程度、区位、知名度等成为影响自然教育机构服务规模的关键因素。就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而言,目前仅有47家单位开展了自然教育相关活动。因单位属性和条件差异,其接待自然教育受众的规模也各有不同,经笔者统计,受访的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全年服务受众人数约20万人次。
表1 北京市自然教育场地年受众规模与特点
2)组织活动的频率。37%的受访机构全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低于10次,37%的受访机构全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11~30次,仅有26%的受访机构全年活动超过30次。其中开展活动频次最高的是玉渊潭公园,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90余次,基本达到了每周2次的频率。整体来看,全市自然教育机构开展活动频率普遍较低。
3)组织活动的形式。大多数自然教育机构以自然解说、自然观察、自然游乐和环保活动等形式为主。其中,有92%的受访机构通过自然解说的形式开展活动,而自然观察、自然游憩和以环保为主题开展的活动也是当前自然教育机构乐于采取的活动形式。受限于自然教育综合型人才与相关课程设计不足,仅有不到1/4的受访机构开展户外拓展、体能训练以及自然文化活动。
4)硬件设施。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机构拥有户外活动场地和户外体验设施,且多为户外解说设施;约60%的受访机构拥有活动室;而超过4/5的受访机构还未建设博物馆、体验馆等自然教育专项设施。
4.3 自然教育机构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自然教育机构的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从机构自身来看,主要是相关专业人才短缺和机构运营资金不足;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主要有与自然教育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少行业内技术交流平台、场地资源受限以及投融资渠道较窄等。
具体来看,首先是专业人才短缺。调研结果显示,85%的自然教育机构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大部分从业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自然教育机构提升发展质量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北京市的自然教育专业人才培训主要由NGO和极少数商业机构组织开展,显然不能有效地改善自然教育机构人才储备情况。
其二,有69%的自然教育机构面临运营资金不足。当前,自然教育机构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单位拨款、社会公益基金和社会商业资本。其中,政府单位对自然教育的拨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基金对大众普惠型自然教育活动支持有限,仅有25%的被调查基金会出资支持自然教育的发展。就自然教育机构的经营状况来看,在全部接受调查的自然教育机构中,仅有40%的机构实现自主盈利,资金问题严重制约了自然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自然教育机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制约,62%的受访机构认为当前自然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好,相关的扶持政策有限;38%的受访机构不满足于当前行业内部技术交流平台和场地使用现状。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未来自然教育主管部门的改进方向。
此外,还有部分自然教育机构认为存在缺少合适的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市场对自然教育认同度及参与度低,缺少参考规范,不知如何开展自然教育等问题。
5 北京市自然教育需求状况分析
5.1 多元化的自然教育活动需求
经调查分析,22%的市民喜欢参加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互动型活动,20.93%的市民喜欢参加自然地游憩、度假等休闲型活动,20.11%的市民喜欢参加动植物识别等解说型活动,19.40%的人喜欢参加植物猜谜、植物微观世界探秘等竞赛型活动,17.61%的市民喜欢参加观光型活动。北京市民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 “看风景”,其目的更加多样化,充分说明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恰好能够满足市民亲近自然、欣赏风景、放松休闲、运动健身和学习认知的需求。
5.2 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需求
自然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自然教育服务的质量。通过分析问卷发现,43%的市民关注服务人员的主动意识,37%的市民对人员沟通技能和具有趣味性提出要求,20%希望活动安排合理。这些结果说明市民对自然教育的需求在升级,从关注 “有没有提供自然教育服务”,逐渐升级为 “自然教育服务好不好”。
5.3 不同年龄层市民参与意愿
为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5分评价法 (1分为十分不想参加,5分为十分想参加)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参与意愿调查。结果显示,31~45岁群体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意愿较高,平均得分为4.80,这可能是由于其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更利于以亲子活动形式参与自然教育;其他年龄段群体参与意愿按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60岁以上 (4.60分)、18岁以下 (4.50分)、46~60岁 (4.10分)、18~30岁(3.90分)。
5.4 自然教育活动的高性价比需求
参加自然教育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成本,是市民决定是否参加活动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由于北京城市空间范围广阔,路程短、时间和金钱花费少的自然教育活动对市民来说性价比更高。77%的北京市民希望前往车程在1 h以内的自然教育活动场地参加活动。车程在30 min以内的社区公园、城市绿地和近距离的城郊自然地,成为市民到访最为频繁的场所。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通过供需2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客观总结北京市自然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自然教育供给能力较弱,机构服务能力和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升空间较大。目前城市绿地提供的自然教育活动只能覆盖极少数居民群体。在参加问卷调研的443家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户外场地中,仅有47家开展了自然教育活动,每年仅可以满足约20万人左右的需求,与2 000多万常驻人口的消费市场相比差距悬殊。
2)自然教育机构的教育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和沟通平台。自然教育相关行业之间、行业内各类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大量智力资源未被盘活;公益普惠型自然教育机构发展缓慢且社会影响力有限,难以实现普惠化自然教育的目标;商业型研学教育机构发展火热,但因市场缺乏监管,不少低水平的机构给公众正确认识自然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3)自然教育发展缺乏资金,资金来源渠道窄、稳定性差。北京市的自然教育机构仅有40%左右的单位实现盈利,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大量的机构选择退出。自然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局限于政府部门以及少数社会公益组织和商业资本,导致自然教育在北京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本的作用。
4)北京市民整体上对自然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受访群众中,青年群体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意愿不高,表明这类人群没有形成对自然教育的迫切需求。自然教育是一项全民普适的有益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各年龄层对自然教育的接纳程度。
5)自然教育受众对自然教育活动和场地的要求明显提高。参与者渴望参与高质量的自然教育活动,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人群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同时,大部分市民希望在假期时间就近享受到自然教育服务,而不是驱车前往远离市区的周边林区。
6.2 建议
自然教育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引导和保障,可以从编规划、定标准、建基地、育人才、搭平台5个方面制定系统性的自然教育政策体系。
6.2.1 编规划,开展顶层设计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谋定而后动。面向未来,自然教育的发展规划应立足全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全民共享绿色福祉为目标,以公益化与产业化并举为特色,因地制宜做好各地区自然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要明确自然教育在林业转型发展规划、城市绿地空间布局规划中的重要位置。让绿色空间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基于 “多效并举、生态惠民、建管并重”,努力实现自然教育硬件设施优良、软件服务优质。二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制定富有地域特色、符合大众和时代要求的产业发展规划。
6.2.2 定标准,提升专业支撑
标准体系是自然教育健康发展的专业保障。应对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自然教育人员评定、自然教育课程设计、自然解说、自然教育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自然教育数字化智能服务等内容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标准体系的规范作用,提升自然教育设施服务及产品质量,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自然教育建设工作。
6.2.3 建基地,加强示范引领
自然教育基地是自然教育发展的环境载体。可在有代表性的市级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市属林场、自然保护区、湿地、林业社区(集体林场)建设综合性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领全域自然教育的发展。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 “六个一”标准,即拥有一座自然教育访客中心、一条自然教育主题路径、一个自然教育户外课堂、一套自然教育科普解说牌示系统、一套自然教育活动课程、一支自然教育专职队伍。示范基地的自然教育活动要做到 “三个专属”,即设计一个专属的活动主题、一套专属的自然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根据需求变化设计一个专属的课程更新规划[17]。
6.2.4 育人才,夯实梯队建设
人力资源是自然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可由政府牵头强化5个梯队的人才储备:1)鼓励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加大研究型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多维度的智力支持;2)培养卓越的政府管理人才,为做好产业规划和监管提供人员保障;3)建立自然解说员、自然教育规划设计师长效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4)做好森林向导、护林员等基地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进一步深化自然教育全行业服务意识;5)关注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接纳更多的群体助力自然教育发展[18]。此外,还应加强对各梯度队伍的监管和评估工作,根据其从事的工作内容开展定期评测,推动自然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2.5 搭平台,推动多方联动
广泛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多方联动。为促进自然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强化社会公众的认知,打造 “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全民享受福祉”的新态势,要逐步向社会开放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企业、NGO、公众、基地共建共享标准及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自然教育的产业化运营;其次,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借助全国自然教育网络、首都自然体验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优质平台,联合社区、街道、学校以及各类公园,积极打造全民参与平台,组织 “人与自然”“自然教育直通车”等系列活动,为全民共享的自然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适时组织开展自然解说课程、人员、优秀基地等评比活动,以促进自然教育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