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英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培育

2021-09-02程千胡立峰

关键词:淡定特权阶层

程千 胡立峰

摘 要:在世界日益开放、流动和包容的时代,等级结构和权力传递方式是否同样处于嬗变和重构中?《特权:精英教育的秘密》聚焦在被称为“新精英”的群体和培养他们的学校身上,与传统精英有别,新精英是一个注重出众个人能力、开放兼容的特权阶层,而以寄宿制学校为代表的精英学校则通过各种学术和非学术训练不断塑造和再生产这个适应于未来的特权阶层。这再一次证实了布迪厄的观点,在对现代社会公平和公正承诺的回应和迎合下,精英们通过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同时改造学校教育,悄然发展出了传递权力的变式和更隐晦的传递路径,用更加精妙的方式进行着自我伪装和自我维续,而精英学校则让这种传递展现出更加公平合理的样貌。

关键词:新精英;特权;阶层;才能;淡定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新世纪,人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带给人们新的机会和新的课题,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面貌展示在每一个人面前。在世界变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人们的关系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变了,而人类社会早已形成且维持千年的等级结构是否同样处在裂变和再造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在变大、缩小还是不复存在?占据整个世界优势阶层的群体是否还是从前的一帮人?抑或是遵循了世界的开放和流动步伐变得不再固定?

这些问题在《特权:精英教育的秘密》(以下简称《特权》)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毫无疑问,世界的开放、流动和包容趋势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平民到优势阶层,所有人都在更平等的背景和呼唤下调整自身和世界相处的方式。然而,处于社会最优势阶层的精英们对自身地位的维持和保护从未松懈,他们找到了与之前全然不同的全新传承方式适应这个时代,这种新方式不仅达到了加固和维持阶层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新世界的文明而美好的承诺。

这种全新传承方式带来了今天新精英身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如果留意的话人们会惊异的发现,我们身边的精英已经与几十年前的精英大相径庭:他们个人能力出众、拥有让人惊艳的学术背景和经历;他们对一切抱有开放态度、兼容并包、能上能下;他们理解这个世界、在不同文化中自如穿梭、恰如其分的沟通。他们不再是仅仅凭借自己的家族与姓氏即可坐拥一切的天之骄子。这就是“新精英”,一个完全不同的精英群体,他们正在以全方位的优势毫无缝隙的碾压这个群体之外的人们,一些变化正在他们身上悄无声息的发生。

一、精英的蝶变

(一)准入标准:从血统和世袭到个人能力

新精英的第一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参与了世界接受的、客观的挑选规则,这个规則即人的才能。在古老的传统社会,特权阶层同样会通过投资和培养后代来传承阶级,但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如此强调新精英自身天赋和才能的过人和与众不同。在过去几十年间,精英学校企图从一个特权在我的富家子弟的堡垒转变为全社会天赋异秉者云集的地方[1]。英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天资和能力”,而不是青睐他们的财富和血统。成为新精英的首要条件是个人自身的能力需要有过人之处,这种能力既包括学术上的也包括非学术上的。这与传统的贵族或旧精英的准入标准截然不同,无论是头衔、血统还是财富都不再能作为直接构建精英世界的方式。取而代之,新精英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才干和能力,这是解释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就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最主要原因,看起来这是一个平等开放世界的巨大进步。

在这样似乎人人可竞争的开放平等的氛围下,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优秀”是否是与生俱来的?用柏拉图的观点,金父有时生银子,银父有时生金子,护卫者可以进行“挑选”[2],然而这毕竟是极少数。在更广泛的概率上,优秀的标准和定义,以及是否能达到优秀是与其他因素相连的[3]。这些因素即优势阶层所能提供的资源,包括头衔、财富、地位和背景。也就是说,在某些领域的“优秀”是处于非优势阶层的人所不可能达到的。精英学校将与生俱来的权力转化为文凭、关系和文化,从而确保特权阶层的孩子在未来获得成功,并把这个权力再传到下一代人身上[4]。因此,在布迪厄看来,对于才能、天资与优秀的强调只是为了给权力和特权的传播以合法地位的“再制策略系统”[5]。

(二)认证标识:从血统认证到文化和惯习的认证

如何识别一个新精英,《特权》告诉我们,不再是血统和家族背景,因为如果你表现得自己特权在握,反而会因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被排斥[6]。为了互相识别,新精英会让自己身上具备一些更具有个人化色彩的特质,比如文化、惯习和经历——你做过什么,你将时间和金钱花在哪儿。惯习带有社会文化的意味,是一个群体没有自我觉察到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布迪厄通过对不同阶层的人去博物馆、阅读书籍等消费文化活动的统计来判断阶层之间独特的文化和惯习特点,发现不同阶层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偏好有明显区别。这些文化、惯习和经历并不是优势阶层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需要学习、发展和培养的,这些不同是通过教育塑造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以消费的方式重新参与社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消费的技能变得愈加重要。消费的技巧属于文化的范畴,无论是欣赏文学、音乐、绘画或其他纯粹艺术,我们需要一些额外的知识和技巧来复原它和欣赏它[7]。而这正是新精英身上的明显烙印——他们懂得通过消费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惯习和经历。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你所接触的各界人士,你所接受的精英文化,你所参与活动的层次和趣味,你对于不同文化的眼界、视野、阅历,甚至你在等级关系中周旋的经验,这一切都赋予了一个新精英与众不同和独特的标识,这个标识足以将其与普通人区分开来。文化成为新精英们制造差异的工具,而这是一种更为间接的身份识别与认证系统,而文化和惯习形成的背后来源仍然是更亘古不变的头衔、特权、血统和财富。这是新精英与以往不同的第二个变化。

(三)群体边界:从封闭隔离到开放包容

在古老的传统社会,优势阶层和非优势阶层之间是相对隔离而封闭的,阶级像一个圈子,圈子之内流动,圈子之间固定,在不同的阶层内部,文化和语言相通,阶层之间却互不流通,社会的不平等是封闭和排斥的产物。而在新精英的世界中,阶级不再是封闭的空间,阶级是梯子,让人得以往上爬。新精英们对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群体,表现出了开放包容、慷慨大度的姿态[8]。这是新精英的第三个变化。

从表面看,优势阶层不再是一个垄断团体,新精英们不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多样性,对一个更开放的世界包容并蓄。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里,不同阶层不再隔离,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交互沟通、竞争流动。新精英们不再故步自封,他们努力接触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文化的人群,适应与不同阶层打交道的方式,熟悉不同文化的体系,接纳不同阶层的观点,将自己放在整个世界中。这种类似于“杂食行为”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跨越阶层之间的边界,体现出了高度的多元和自由。他们既可以博采众长也可以兼容并包,用各种方式表现出一个公平的环境。就像新精英们即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也了解嘻哈音乐一样,他们随时在高雅和通俗中切换。这种包容性框架让他们获得了面对、选择、组合多个社会阶层,整合上下资源的能力,这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中自由穿梭的能力:接纳一切,了解一切,对一切淡定。而与新精英们相比,优势阶层之外的普通群体由于阶层的限制,仅仅局限在狭窄的框架中,只能拥有相对单一固定的文化与品位,和相对受限的眼界、见识和阅历,这才是这些人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最好解释。

然而,阶层之间的“隔离”是否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消失了?从布迪厄的观点来看,“隔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存在,不再是表面可见的封闭和隔阂,而是教育内容的差异。当大众普遍的教育内容趋向于加深,这种隔离只能再次得到加强[9]。这种隔离方式是由于统治阶级对于文化资本的支配而形成的。这种教育内容的差异被隐藏在一种“非常民主的选择方法的外衣之内”。而新精英教育的每一个特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变异的“隔离”。

二、新精英教育的特征

《特权》一书主要的观点之一是,以寄宿学校为代表的精英学校一直承担着复制特权的任务,这也是布迪厄的观点,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孕育的复杂社会里,为社会分工提供正当性说明的这项工作已经由学校接管[10]。而学校的“正当性说明”同样正在经历惊人的转变与自我变革转型。原来的绅士教育,超越世俗、功名的知识教育和博雅教育,教授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的教育,目的在于将一切个人特征卸下,将人塑造成“阶级的士兵”[11],实现阶级再制。而今天,教育不再试图制造阶级之间的壁垒,教育创造了一个微观世界,教育开始重视个人特征与才能,重视培养与各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对不同文化兼容并包的能力。

这些惊人转变和自我变革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在《特权》中,作者参与式地观察了作为常春藤大学的摇篮的美国著名的寄宿中学——圣保罗中学,发现了今天美国精英教育的诸多特征。

(一)尊重秩序与等级结构

在圣保罗中,学生会通过研究无止境的等级关系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前提是认可和尊重事物的秩序,等级是天然存在的,万物有序,学生要做的只是遵循等级的规则,利用等级的结构,并将其当作阶梯,努力往上爬。“占座”仪式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什么人坐什么位置,座席是固定的,学生们坚持建立、尊重、维持一套特定社会关系和秩序结构,无论个体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的等级制安排不会改变,也即制度本身不会变[12],这是新精英世界的前提和法则。

(二)使等级结构隐形

精英们怎样对待由等级制度产生的明显不平等呢?精英在保护等级制度的同时也在致力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使等级制度隐形[13]。在圣保罗,被定位为新精英的学生们重视与学校中各个阶层人们的交往,不仅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教授、校友维持紧密又互相尊重的相处,同时与地位比自己低的学校员工之间也保持着友好而和谐的关系,他们甚至会刻意培养自己与“下层”人士交流的能力,尤其是上层家庭背景的孩子,因为这种能力在未来的世界中是实用又必要的——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未来的精英需要与非精英打交道,与他们自如周旋是一项重要技能[14]。因此学生们需要发展出一种既尊重等级制度,又要让它消失的交往模式。超越等级制度的界限,使这种界限显得形同虚设成为新精英们的共谋和默契。

(三)培养淡定气质

圣保罗给学生们提供固定的每周两次的正式饭局,在饭局中学生需要努力习得正式饭局的礼仪、如何与陌生人谈话、如何表现合适的言谈举止等,在这样看似无趣也并不受学生欢迎的设计中,学校培养的正是新精英关键的素质之一——淡定。未来世界中,文化和惯习越来越成为新精英群体的认证标识,而对上层的社交场合、品味和鉴赏力表现得淡定和无所谓正是一个未来精英所必备的特质。例行的饭局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生根本不把它放在心上,這种结果比做出这套规矩的意义更加重大[15]。事实上,这种淡定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同样也是家庭背景渲染的。特权家庭的孩子无意识的通过家里的耳濡目染习得了他们的文化,包括圣保罗强调的学术文化和非学术惯习,他们与这种文化本身维持一种熟悉的密切关系,这让他们在圣保罗所创造的类精英文化中如鱼得水。这种看上去自然、简单的素质,实际上要通过反复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习得[16]。将淡定与努力和英才框架相结合,才是美国精英产生的正确途径。

(四)将阶层归因于个体因素

圣保罗让学生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推动成功的引擎,他们靠努力勤奋把成功包装成是自己赢得的而不是被授予的,尽管这种努力勤奋从真实世界来看是有限的。在他们心中,成功是努力的产物,而不是因为他们出身何处[17]。他们将地位归因于自己的能力、经历和个人化的素质。与此同时,在面对非优势群体时,学生们会架构特定的故事来解释流动性的缺乏——每一个处于非优势地位的个体都有独一无二的艰难[18],他们认可这是个体的艰难,是一种例外,而不是结构性、整体性的不平等。对他们而言,世界依然公平竞争,依然是弱者出局。

(五)重塑:新精英的特征

在圣保罗,尽管学生背景各异,不乏权贵,然而以往的经验似乎并不能完全让学生完全自如适应一切。在学校塑造的新秩序之下,几乎所有的学生,无论贫富贵贱,黑人白人,都或多或少表现得坐立不安。进入圣保罗则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一个圣保罗人要学会用一套新的关系估量自己在其中的位置[19]。无论过去的特权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经验,从进入这个世界开始,你需要重新把握机会来经营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从头学起,学生们需要调整自己传统的观点,学会圣保罗所教授的一套法则,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中,你的成功需要掌握学校给予的东西,需要重塑自我。这是圣保罗要告诉学生的,学校经历是最重要的,来学校之前的那些——财富、头衔、地位、基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天赋和行为。对于特权阶层而言,虽然面临重新适应的困境,但这无疑是一个美好而正义的寓言。

(六)让精英标记具身化

圣保罗的目的之一是让精英行为成为学生身体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福柯认为,肉体直接卷入政治领域,权力关系对身体产生直接作用,这种权力对肉体的驾驭是“肉体的政治技术学”[20]。我们的身体在一举一动中,都会表现出权力关系中自身的位置[21]。权力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烙印,塑造出每个人类似于条件反射和自动化的行为,成为身体的记忆。而成为一个新精英,正是这样一个身体上的过程,无穷无尽的饭局、规则的习得和特定方式的交往,实际上是在将这种特权标记具身化,包括等级制度具身化、交往模式具身化、在各种关系间周旋的具身化。学生们需要了解不同的场合和姿态是什么感觉,并且将这些感觉内化,变成自己身上自然而然地、独有的气息。具身化的过程很好地展示了文化和社会结构如何深埋于每个人的身体之中。

(七)重视关联而不重深入的教育——带来自我成就预言

圣保罗的教学内容表面上看涉猎丰富、跨度广泛,甚至超越了学生所能掌握的程度,在如此高深和广博的知识面前,学生将会获得什么?看起来学习量巨大的课程并不鼓励学生深入,而只鼓励学生了解皮毛,这就是圣保罗所倡导的。圣保罗所教授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鼓励一种独特地把自己和世界万物与他人联系起来的方式。在知识已经不能用于排斥其他阶层的时代,信息和知识已经不再是精英或优势阶层能够独享的领域,如何在这个时代取得优势,决策时的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大跨度的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跟各种文化打交道,如何思考不同文化的差异,如何做文化的平等主义者。尽管学生并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但在这样的暗示之中,学生仍然相信世界是可以去探索和周旋的,他们狂妄自大以至于相信自己的出类拔萃毋庸置疑,自己才是了解一切背后机制的人、有影响力的人,这是解释自己成功的特质之一,这无疑又是一种自我成就预言。

(八)创造领域

如何让学生都获得自己满意、他人也满意的评价?在这一点上,圣保罗所做的与其他精英中学、大学一样,尽可能创造更多领域。如果说前5%的学生是万众瞩目且前途光明的话,那学校的诀窍就是创造许多个前5%。在圣保罗,价值评价体系不只学业成绩这一套,还包括体育、艺术、社区服务等各项领域,多到足以让所有学生都拥有吸引大学注意的超常表现。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顶尖,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作者也提到,摒弃单一学业标准有一个“卑鄙”的源头,那就是反犹太主义、维持种族多样化和保护特权阶层——用一些耗时耗财的“有趣特长”来获得大学的门票,在这一点上,大学似乎与精英中学达到了共谋同盟。而圣保罗这样的中学所做的,正是削弱知识的重要性,而在能够区别阶层的领域大肆鼓吹。

三、精英转型的原因和实质

《特权》再次印证了布迪厄在《国家精英》的观点,即学校是阶层传递和社会结构复制的合法机构,《特权》更为细致和深入地展现了在这个时代,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变化的大背景,特权阶层权力传递方式的转型和嬗变。

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认为,在任何支配結构中,那些通过既存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获得特权地位的人,从来不满足于不加掩饰地行使其权力,施展其特权,正相反,他们期望看到它们的位置体系由纯粹的实质权力关系转变为一种应得权利的和谐秩序,确信他们由此获得了正当性[22]。布迪厄对这种观点持认可意见,他指出,任何支配,如果不通过是人们误识作为支配基础的任意无端行为,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可,就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需要将压迫和剥削关系掩藏在自然本性、善良仁慈和贤能统治的外衣下[23]。这种观点揭示了特权世袭方式发生转型与变异的必然性。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一个开放而公平的时代。公平和公正是现代社会对机会的承诺,是一个现代和未来社会的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需要一个对社会全员开放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极少数的特权分子说了算,男女老少都拥护一个基于英才体系的新精英群体,英才体系是以英才的标准即以才能为筛选标准的客观标准: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学者、好公民。这是一个在理论上每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标准,一个人人皆可能做到的期许。

精英在当前的正义呼声中不得不迎合眼前的世界,他们赞许开放和公平竞争,自己身体力行,他们宣称只有内在的才能优势才导致他们成为优势阶层,而不是背景和地位。人类社会所形成的任何文化结构都具有某种功能[24],这种开放性和重视个人才能的表面在满足大众对世界需要和希望的同时,也实现了一个潜功能,那就是满足了精英自身自信的需要:开放、平等的竞争体系让人相信,英才体系是以才能为筛选标准的,在精英学校里大量的非白人、中产、工薪阶级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支持。

然而迎合世界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力,精英们悄然发展出了传递权力的变式和更隐晦的传递路径,他们使用更加精妙的维护阶层的手段,限制等级晋升,保护自身地位,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借助于学校教育、同时改造学校教育。在今天的环境之下,精英们必须让自己更加多元、跨文化、有才能、兼容并包、适应一切、更理解这个世界,具备学术和非学术的过人之处,这样才能符合未来社会所倡导的“优秀”标准。而这一切实则与他们的财富、地位、背景息息相关。权力和地位依然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学生们最终所获得的文凭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他们所能达到的阶层。布迪厄认为,学校承担让人误识和宣扬正当性的工作,这类似于中世纪教会的角色,而文凭则是界定社会秩序和分工结构的有效途径。文凭通过将不平等体现为来自各个个体不同的天赋、努力和欲求的不可逃避的结果,从而在众生男女之间设立了一套价值尺度。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炼金术”[25]。

今天所看到圣保罗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营造的氛围,就是优势阶层对下一代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维持的最好展现,权力通过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文凭作为保持的手段,通过教育制度和机构,优势阶层实现了特权地位的传递,进行了自我保存方式的某种变换[26]。学校实现了权力的维续,国家最有影响力的途径,不是暴力机构,而是学校[27]。学校在实现这种功能的同时,也让人们接受和认可了这种阐释框架。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存在着决定者和解释者,决定者是处于社会尖端的阶层,而解释者则是我们视之为促进阶级流动的学校。

不论是《特权》一书,还是韦伯以及布迪厄的研究,都证明了同样的观点,即权力的传递需要不断做出社会转型,统治阶级才能确保自我伪装和自我维续。而精英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让这种传递显得更加公平合理,但实际上,精英学校所有的培养内容和培养行为都强化了阶级之间的差异。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新精英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世袭、血统和财富转而通过教育和培养个人才能来强化优势阶层处于优势地位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固和维持阶层的地位。这种方式不仅让新精英自身感觉良好,也维护了非优势阶层对世界公平的期待和想象。然而在这些激动人心的表象背后,人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不变的事实:今天的英才标准仍然摆脱不了特权的笼罩。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在圣洁的外衣下,客观公正只是一场骗局。

参考文献:

[1]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

[2]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42.

[3]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4]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9.

[5] 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434.

[6]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

[7] 刘云杉.大众高等教育再认识:农家子弟还能从中获得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19-130.

[8]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9] 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435.

[10]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40.

[11]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

[12]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1.

[13]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4.

[14] 西莫斯·可汗.特權: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5.

[15]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

[16]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2.

[17]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8.

[18]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

[19]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3.

[20]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28

[21] 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3.

[22]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41.

[23]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46.

[24] 罗伯特·K·莫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8:105

[25]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54.

[26]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53.

[27]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358.

猜你喜欢

淡定特权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淡定”谋害,高楼大墙里埋着心机
“淡定”宝爸的小小心思
请卸下心中的“特权牌照”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