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画家的长征

2021-09-01扬子江

中国收藏 2021年7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长征路长征

扬子江

我收藏连环画数十年,也出版了多部与此相关的著作。而每当我欣赏《地球的红飘带》《白马》《首任总统》《爱情的位置》《北上》《第二次握手》等经典连环画时,就会对绘画者沈尧伊先生肃然起敬。

我与沈尧伊先生相距十分遥远,从来没有奢望能见到他本人。但在2015年年初的一天,我看到一则消息:沈尧伊的连环画三部曲《长征·1936》即将在北京国粹苑举办原作展览,主办方还邀请沈先生到场。我立刻高度兴奋起来,认为必须抓住机会,见一见这位心中的偶像。

用了几天工夫,查阅相关资料,2015年1月29日上午9点,我来到北京国粹苑。头天晚上北京刚刚下过大雪,冷风刺骨,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全国各地连环画爱好者出行的脚步,现场人气的旺盛与寒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楼大厅里正在展出沈尧伊的最新连环画原稿《长征·1936》,我一边观赏一边拍照。突然,我发现大厅中央很多人都围着一位老者说话、拍照,我一眼便认出,那就是沈尧伊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遵义会议》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沈尧伊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局部)。没想到这之后不久,竟然能近距离地见到先生,这让我激动不已。时至今日,我对这次见面仍记忆犹新,遂写下这些文字,与诸位分享。

重走长征路

时间回到1975年,天津美术学院一位年轻的老师来到天津美术出版社,社领导郭钧把他带到资料室,让他看了很多外国画册,郭钧问他:“你想画什么?”

这位年轻教师脱口而出:“长征!”

他,就是沈尧伊。

1943年,沈尧伊出生于上海。1966年,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在沈尧伊的心目中,长征是中国人的伟大史诗。当决心要用绘画语言来表现它时,他充满了激情和动力。于是,1975年5月,沈尧伊开始了他自己的长征——重走长征路。

背着行李,从江西出发,有时徒步行走,有时骑马奔跑,有时坐车……沈尧伊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沿途他访问当地群众,绘画写生。他看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小路、街道、爬过的雪山草地,一幕幕场景,真真切切地浮现在沈尧伊的眼前。他将那些有特点的景物都画了下來,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时一年多的重走长征路,沈尧伊画了数百幅水粉写生和速写,创作了水粉连环画《跟随毛主席长征》,还创作了大型历史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理想高于天》,同时还办了一个与长征路相关的写生画展。

1977年夏天,沈尧伊又沿着甘南到四川的长征路走了一个月,并画了几十幅写生。这两次重走长征路,让沈尧伊真切感受到了长征的伟大,为他下一步创作表现长征的作品做好了准备。

历史图像成创作动力

沈尧伊从1987年前后开始创作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历时6年,到1993年完成全稿,共计绘画926幅,分为5集,1989年出版了第一集。它的问世,震撼了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金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地球的红飘带》把人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看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面,有着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被评论家称之为“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前无古人的连环画巨作”,是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高峰和里程碑。

谈及创作初衷,沈尧伊说:“促使我创作的基本动力不是文本,而是历史图像。”

像长征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史诗,却没有留下多少历史上的真实图像。仅红二方面军有8幅照片、红二十五军有7幅照片,是当地照相馆照的。沈尧伊说:“历史图像有助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在当今读图时代里,‘历史图像学成了专门的学问。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期待‘看得见的历史,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实现“看得见的历史”这个愿望,《地球的红飘带》采用版画的创作形式。画面线条不像线描那样纤细,而是很粗犷,非常适合表现长征这样严肃悲壮的题材。这种粗线条对刻画人物的刚毅、冷峻都恰到好处。沈尧伊运用版画形式来表现长征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这部连环画对当时领袖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不是用夸张的手法让他们高高在上,而是让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同周围的人群、环境相融合。

尊重历史,客观表现人物、环境与事态发展是这部连环画的最大特点,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如红军翻越大雪山,场面宏阔,他以跨页形式表现,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强渡大渡河先是用仰视的角度构图,一位红军战士握着枪,匍匐在铁链上向前冲,仿佛直接冲到了读者的眼前;另一幅则用俯视的构图,表现敢死队的整体画面。能画出这么血肉丰满的战士形象,沈尧伊一定是把自己也融入到画面之中,他把那个冲锋在前、冒着炮火前进的人当成了自己!没有这样一种心态、没有这样一种感情,就不可能有《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场面环境真实、构图大胆巧妙,战火扑面而来、人物叱咤风云、历史画面宏阔、过目久久难忘。这是我看到的一部最具震撼力的连环画,也是连环画艺术创作难以逾越的高峰。

油画巨制的诞生

1993年,沈尧伊完成了《地球的红飘带》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中国革命与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的李仁才和黄高谦一同去参观。交谈中,沈尧伊表示欲将遵义会议画成油画。二人当场表示支持。于是,油画《遵义会议》的创作开始了。1994年下半年,沈尧伊多方征求对油画草图的意见,最后立足画“肖像群”,这是这幅油画的创作核心。沈尧伊力求肖像画与情节画兼容,对原稿进行了很大的改动。

他对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认真考证。其中有毛泽东同志从烟盒中拿出一支烟的画面,那是什么牌子的烟呢?经过打听,沈尧伊查明是当时红军缴获的黔军军阀王家烈的“白金龙”香烟。在友人帮助下,他找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种烟的样品。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细节真实的认真精神。

油画《遵义会议》大获成功。在国粹苑的见面活动中,大家问起沈尧伊创作《遵义会议》油画的初衷,沈老回答道:“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片。”

与沈尧伊见面后的2015年3月7日,正逢周六,借助遵义会议80周年的契机,我专程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去看这幅作品。沿大厅走到正中心,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巨幅油画《遵义会议》出现在眼前!

在我看来,这幅油画首先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比如毛泽东同志拿烟的动作。也许那天毛泽东同志不一定拿了烟,但抽烟是他的习惯,这就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还有场景的真实。油画表现的画面是会议开始前的一刻。当时,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还没有被确立。不过画面中,他已经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是创作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

《遵义会议》油画色调凝重,表现了面临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看后令人回味无穷,深感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如果当年没有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整个中国的历史或将被改写。

终于完成心愿

对于沈尧伊的艺术人生来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用画笔创作长征。不过,在他完成《地球的红飘带》后,留下了一个遗憾,那就是这部作品没有把长征画完,1936年的长征成为空白。

沈尧伊曾希望作家魏巍来写续集,但那时魏巍年事已高,已力不从心。在《地球的红飘带》创作20年后,沈尧伊决定自己写脚本,画长征续集。当时他已经接近古稀之年。

通过几年的努力,《长征·1936》连环画终于顺利完成。这部作品共有600幅图,分为“奠基礼”“大回旋”“大会师”三部分,是《地球的红飘带》的姊妹篇,两部作品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长征连环画。它们不仅实现了沈尧伊的愿望,完成了关于长征史诗的连环画创作,更使得他的晚年艺术实践达到了一个辉煌顶峰。

我仍清楚地记得,2015年在国粹苑见到沈尧伊时,他在开幕式上的一段话:“《地球的红飘带》进行到1935年9月。《长征·1936》则是从1935年10月开始,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长征过程了。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历史进步的受益者,我们享受了前人奋斗的成果,所以,我们理所当然要为承前启后做一些事情。作为一个画家,我觉得我要把这段历史完整呈现出来,毕竟几十年的心血我都在研究这个。”

会场上,每个人都在静静听着沈尧伊说的每一个字,这是他艺术生命历程总结出来的经典语录,是一串串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珍珠。

沈尧伊还说:“遵义会议是历史的一个转折。对于這个转折,要我说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这是世界上最要紧的四个字,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这四个字做到了,就能前进、就能发展、就能繁荣!”

他讲得那么平静,但声音却十分响亮。眼前的这位老人,用一辈子的心血与智慧完成了《长征》史诗的绘画。这也让我感受到,一位画家的长征,同样也是一次伟大的艺术生命历程的长征。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长征路长征
长征路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路上学党史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转变不只在那三天”
智珠二则
智珠
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陈云手稿揭开遵义会议谜团
破解遵义会议日期人数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