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台老机器经历工人运动潮

2021-09-01陈星荻胡宝芳

中国收藏 2021年7期
关键词:纱厂工人机器

陈星荻 胡宝芳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海历博)的展厅中,有一台“1895年英商道白生制清花机”,为上海地区重要工业文化遗产。据介绍,这台清花机由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注:上海历博前身)吴贵芳前辈等经手征集。

1972年1 2月5日,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将1933年三新纱厂旧址照片共计24张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前身。其中就有“北厂清花间”照片及文字记录:“开棉连尘笼机二部,自动给棉机四部,二道弹花机五部,三道弹花机五部,以上英国道白生一八九五年造。”上海历博的清花机所带构件上有“清尘罗”字样,可能为照片中所示三新纱厂清花机中的“开棉连尘笼机”之一。而同一时期入馆的上海华盛纺织总局用动力头道粗纱机(1894年英国制造),在1959年由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拨交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纺织工业有上海母亲工业之誉。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纺织行业始终是上海第一大产业。在上海历博展厅近千件文物展品中,若以历史价值而论,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这台“清花机”称得上是“镇馆之宝”。

為便于观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该馆裘争平、刘华两位学者曾对此物品做过研究。今以此为基础,从革命史角度再对此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略作勾勒,以飨读者。

登陆上海滩

这部“道白生”清花机是清代上海地区洋务运动遗物。上海史专家吴贵芳将其征集入馆后,在1994年筹备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时,曾邀请原厂方老专家修复展出。笔者曾近距离查看该机器,注意到构件上有“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字样,应为修复时更换。

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前身为荣毅仁家族申新九厂,今澳门路150号上海纺织博物馆所在地即为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的历史谱系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洋务运动时期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对此,在1972年国棉二十二厂捐赠的申新九厂老照片中,有留存文字中提到“三新纱厂(统称洋布局)”“三新为我国首先创办之纺织厂”,其前身即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运动中代表性企业之一、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是上海纺织工业的发端,对上海日后成为中国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为主要进口物品之一,对中国传统棉布业造成较大冲击。时人有“中国漏卮惟纱布最盛”之语。为堵塞漏卮,收回利权,“为中国兴利”,1876年,李鸿章等开始在上海筹建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经过郑观应、龚寿图、经元善等历任总办十余年的艰辛努力,1889年至1890年,占地300多亩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终于在杨树浦路建成开放,并享有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

与很多洋务企业一样,对外侵略有抵制之意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同时引进、倚赖外国人才、技术和设备。1893年7月,上海瑞生洋行就曾与上海机器织布局签订订购纺纱机器合同。由瑞生洋行代机器织布局向英国葡尔登地方朵勃生牌罗厂定购清花机等。1893年10月,上海机器织布局被大火焚毁,李鸿章派盛宣怀到沪规复重建。1894年9月,在上海机器织布局旧址上创建的华盛纺织总厂建成开工。该厂约有4000名工人、织布机750台,无论是织布局还是其传承者华盛纺织总厂,都购买过不少英国道白生纺织设备。当年英国道白生纺纱织布机器闻名遐迩,中国各地兴办各纺织局所用纺纱、织布机器大多为英国道白生所产。在1933年申九旧厂搬离机器织布局旧址拍摄照片中,依然有不少道白生纺织机器。今天上海历博展厅所存的道白生清花机,应为华盛纺织总厂当年近干台道白生清花机之一。

华盛纺织总厂开办后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英美法等国援引最惠国条约紧随其后。“马关条约”签订后一年内,恰和、茂生、瑞记、公茂、东华等洋行运机造厂先后开办,杨树浦一带工厂林立。同道白生清花机一样,诸多外国纺织机器、造船机器、面粉机器等登陆上海滩。

前文提到的上海历博藏三新纱厂旧照“北厂清花间”文字记载,与上海历博现藏道白生清花机上年份一致,即1895年。也就是说,该清花机属于继承上海织布局事业的华盛纺织总厂所有。

华盛纺织总厂在开办之初曾有一段好时光,但很快便受到外国同行的激烈竞争。加上其内部管理也越来越腐败:上至总管,下至一般办事人员,无不以侵吞亏挪、投机倒把为能事。华盛一步步变为盛宣怀及其亲友、幕僚、仆从等中饱私囊、明争暗夺的场所,并逐渐沦为盛宣怀的个人私产。1901年,华盛纺织总厂售与集成公司。华盛将地皮、屋宇、机器、生财家伙各物全部移交集成公司。该公司不久又将资产租给又新公司。1913年,道白生清花机等机器设备所在的工厂名字改为“三新纱厂”。

拿起“武器”维护权利

上海开埠后,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工人随之诞生。到“五四”运动前夕,上海中外企业职工人数已达50万左右,不久便成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端于洋务运动的三新纱厂规模庞大,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拥有的机器数量、工人数量,在上海近代企业中都鹤立鸡群。1911年3月,该厂有道白生清花机等织布机器606部,工人上万。道白生清花机等机器旁边工作的工人,劳动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待遇不高、生活清苦,劳资矛盾十分尖锐,工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反抗。早期上海工人运动史及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常常提到道白生清花机所在工厂工人罢工事件。例如1891年1月,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匠张桂卿组织工人罢工,以抗议厂方对工人的残暴管理,后遭清政府无辜杀害,去世时只有29岁。

在三新纱厂工人自发抗争的同时,江南造船厂、恰和纱厂等近代工业厂矿中的工人自发抗争也不时发生。由于缺乏正确领导,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工人阶级自发的、零星的罢工常常以失败告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工厂机器旁辛勤劳动、饱受剥削的上海工人纷纷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以浩大的声势参加了运动,登上政治舞台。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那些早期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与重要性。他们主动走近上海工人,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了起来。

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首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15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出版,每周一册。该刊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袁振英、李达、李中、邵力子、陈为人等。为了便于工人群众接受,该刊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很少使用专业术语。《劳动界》大量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特别注重报道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的情况,号召工人群众团结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该刊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动态尤为关注,并给予有力声援。

1920年,三新纱厂连续三次罢工,很快就得到了陈独秀等人的关注。《劳动界》报社特地派人去三新纱厂工人中调研,并多次发文声援。陈独秀于当年9月19日在《劳动界》第六册发文《无理的要求》,对资本家进行辛辣讽刺,驳斥其荒唐谬论:“三新纱厂底工人因为上海百物昂贵已经不能活命,厂主还要减少工钱,他们罢工反抗这本是分所当然的事。然而厂主说是工人无理的要求。不错不错,牛替主人种了田,主人还要吃它底肉,牛也不曾罢工。如今厂主并没有直接吃工人底肉,工人倒罢起工来,怎么不是无理的要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据其发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该组织“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并预言:“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

为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工人组织工会,领导罢工斗争,劳动组合书记部在成立之初就创办了机关报《劳动周刊》,宣传工人阶级团结和组织的重要性,启发工人按产业组织起来,培育工人掌握和运用阶级斗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劳动组合书记部的组织和帮助,提高了上海工人的思想觉悟与斗争意识。在其领导下,1922年至1923年,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道白生清花机所在的三新纱厂再次出现在此次潮流中。从自发抗争到自觉斗争,道白生清花机旁的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主动融入了革命的洪流中。

焕发新生的见证

从清末到民国初,道白生清花机所在工厂名字从机器织布局到三新纱厂,盛宣怀及其家族一直隐身其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到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时,上海滩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来自无锡的荣氏家族已成为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势力。

荣家是国内面粉业、纺织业巨擘。1928年5月,时任上海总商会现任委员名单中,把持三新纺织厂的盛玉林已經名落孙山,纺织业新秀荣宗敬则在候补委员名单之列。1928年,盛玉林与荣宗敬在上海总商会的地位变化,似乎预示着清末以来把持中国最老的机器织布业的盛氏家族的败落。

1931年,历史悠久的三新纱厂被公开发售,地皮被美商大来轮船公司所得,荣宗敬则以40万两白银的价格买下了三新厂地皮上所附着的厂房和所有的机器设备。于是,原属三新纺织厂的道白生清花机随之变成荣宗敬“申新九厂”的设备。在三新厂原址租地经营三年后,申新九厂在澳门路新建了厂房。在将机器设备迁往新厂前,荣宗敬请来了当时名满沪上的兆芳照相馆,将老厂的厂容厂貌、车间布置等拍摄了一整套28帧照片,以资纪念。这就是前文提到的1972年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捐赠的老照片。

道白生清花机等进入澳门路申新九厂后,见证了上世纪30年代国际化都市及全国多功能经济中心的上海的腾飞。而正当民族资本家雄心勃勃规划未来之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申新一、二、五、六、七、八厂均落入日寇魔掌,位于公共租界内的申新二厂、九厂幸免于难。因本市、外埠及南洋对纱布需求殷切,进口外棉原料充沛,申新九厂道白生清花机等日夜加工生产。上海孤岛时期,申新九厂_跃成为远东纺织之最,申新九厂“双马”牌棉纱称雄国内,远销南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申新九厂难脱被日本“军管”之厄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资本家因为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工商政策,受反动宣传影响,纷纷抽逃资金、设备。此时荣家不少人也纷纷迁居海外,但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历史系的荣毅仁选择留了下来,成为荣家在上海的代表。

作为荣家在沪最大的工厂,1949年,申新九厂内的“道白生”清花机与申新九厂人员一道,在上海迎来了新生。1949年6月,荣毅仁作为荣氏家族纺织业代表人物与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见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坦诚相待,给荣毅仁留下了良好印象。1950年,荣毅仁担任上海申新纺织印染总管理处总经理。1950年2月临近年关,“二六轰炸”事件令很多企业停业。职工到荣家讨薪过年,荣毅仁又恰好外出,上海市领导得悉此事,出面与工人沟通,申新九厂经营困境得以解除。这件事令荣毅仁终身难忘。1950年6月,荣毅仁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深受鼓舞,从此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家建设中处处起到了带头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荣毅仁就带头捐赠了飞机和大量衣物。

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荣毅仁立刻表示荣氏企业随时可以公私合营。1955年,在他的带领下,申新纺织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的申新九厂生产发展迅速,购买于清末的老织布机逐渐被淘汰。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期间,申新九厂保存的两台老纺织机器也被征集入馆。

1966年9月,申新九厂改名为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厂址依旧在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原址,是隶属于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的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20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纺织业骤然从龙头产业转变成传统产业。如“壮士断腕”般壮烈,1998年,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国营二十二棉纺织厂敲响了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

2009年1月7日,上海纺织博物馆在澳门路,即原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正式开馆。时至今日,纺织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上海纺织业辉煌历程、传播纺织科学知识和纺织行业前辈创业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纺织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这里继续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纱厂工人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神奇的独眼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