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探析
2021-09-01胡玺
胡 玺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07)
丽水地处浙西南部,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称“处州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孕育了该地区形式多样、独具匠心的传统建筑。据丽水当地史料记载和相关区域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瓯江两岸繁衍生息。遂昌境内就发现有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好川古文化遗址,亦有史书提及“缙云氏本黄帝夏官”的记载等。目前,现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建筑多数为明清以来的,少数古村落中有宋元时期的。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有民居、寺庙、祠堂、戏台、书院等,具有居住、祭祀、娱乐、文化活动等不同的空间功能,烙下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印记。
1 丽水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
丽水的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河谷盆地。丽水传统建筑表现出浓郁的传统地域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在典型的丽水传统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构成元素有版筑泥墙、门楼、小天井、檐廊等。
1.1 版筑泥墙
丽水传统建筑显著特色之一就是版筑泥墙,俗称“黄泥墙”(图1)。传统民居的外墙由当地有经验的工匠把黄色黏土和沙砾混合,用夯土墙的做法层层夯实,墙基多采用卵石或乱石砌筑,防止积水浸泡和冲刷。版筑泥墙呈现出的黄色深浅不一,因土质而异,形成独特的色彩和质感。外立面通常只有几扇小小的木窗,更显出泥墙的厚重感和建筑的封闭感。远望成片成片的版筑泥墙的古村落,错落有致地隐于景色怡人的山间,暖黄色调的墙体,留下了农耕时期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古老朴素的乡村印记,让人内心升腾起一种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1]。
图1 浙江丽水松阳(作者自摄)
1.2 门楼
丽水传统建筑中大型民居常采用门楼的形式,门楼由“楼”和“罩”两部分组成,其中门柱、门梁为青石砌筑,门顶上有精心雕琢的方形匾额,多为四字,表达主人的品德为人、文化修养和生活意趣,蕴藏着儒风雅韵的典故。如莲都区太平乡西畈村的七开间八字形花门楼,是丽水民居门楼的典型代表(图2),门楼挺拔有气势、雕琢细腻,威严中不失秀丽隽永,门额正面题有“节孝留芳”四字,背面题有“全城衍庆”四字,用词讲究、寓意深远。
图2 莲都区太平乡西畈村花门楼(来自丽水乡土网)
1.3 小天井
不同于浙东平原民居的天井院或院落,丽水传统建筑的天井空间相对较小,可称为“小天井”(图3),有采光透气之用。小天井地面为硬地,井壁较高,有的用青石板围一角,有的放置水缸,既有蓄水消防作用,又可养鱼观赏景致。小天井虽小却颇为别致,地面以鹅卵石、块石铺砌,石缝里泛着丝丝绿意,搭配花草和盆景点缀,古朴中渗透着点点生机。在小天地中,朝见晨光,暮见夜色,把自然的灵气引入家中,氤氲着雅致闲趣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驻日月于壶中”的意境。
图3 遂昌陈家大屋小天井(来自丽水乡土网)
1.4 檐廊
檐廊在丽水传统建筑中运用得很普遍,是浙西南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空间形态之一。檐廊是室内向室外延伸的一个过渡,这样“借天”的设计为建筑室内拓展了空间,有效地起到遮阳和防雨的作用。尤其到了炎炎夏日,人在檐廊里纳凉,缕缕檐下风儿掠过,片刻便可吹散心头烦闷。曾在遂昌任知县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达奚司空立南海王庙门外》中对檐廊作了生动的描述:“波声林影外,檐廊暝萧瑟。”
2 丽水传统建筑的特色风格
丽水传统建筑装饰巧妙地融于建筑整体之中,具有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教化后人,其特色可以从风格、材料、题材等方面显现。
2.1 建筑风格
从整体上看,丽水各时期传统建筑在建筑细部上力求凸显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色彩,无论从材料到工艺,从设计到制作都是较为讲究的,题材丰富,构图严谨,雕刻富有立体感,表现出道法自然的美感,随处可见匠人的巧思和手艺以及对美的认知。如《园冶》中所述[2]:“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
丽水传统建筑装饰的发展融合了当地各县市区的文化特色,呈现出细微的差异。如靠近金衢的遂昌、缙云受到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道与心一”的影响,呈现出重本心、讲秩序的建筑风格;青田受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影响,行实事、有实功,形成重实用、轻装饰的建筑风格;龙泉、庆元受到以朱熹为代表的紫阳学派影响,多呈现出理性节制、朴素大方的建筑风格;景宁畲族自治县,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畲族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特征。
2.2 建筑材料
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云:“土木之事,最忌奢靡。”丽水传统建筑材料多以本地的砖石、木材为主,不矫饰做作,既节省造价,又能与自然环境交融共生。
丽水山地可以提供大量石、土等建造用材,可就地取材,开山采石,加工成墙基、础柱等建筑构件。地面以卵石拼花,有古钱币、八卦图等简单的纹饰图案,既注重外观的装饰性,又考虑使用的牢固实用,表现美观与实用兼具的特色。
丽水自然植被茂盛,也为其木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木构架少施丹青,多以原木本色示人,从梁柱到窗棂,处处施以匠心雕琢,赋予了原本敦实稳重的建筑构架以精致的美感。
2.3 建筑装饰题材
受吉庆纳福等当地民俗影响,丽水传统建筑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动植物或器物组合等纹样图案,如松阳黄家大院,其前院称“百寿厅”,栋梁、牛腿、雀替刻有200个不同笔画体艺术化的“寿”字(图4)。“寿”作为传统吉祥文化“五福”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汉字书法的凝练之美,又表达了主人的期盼[3]。
图4 松阳黄家大屋百寿厅(来自搜狐图片)
人物题材多以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来表现,场面刻画逼真,动静相依、惟妙惟肖。如松阳包杰进士坊,在牌坊上额的背面刻画着四幅人物图案,展现了主人公寒窗苦读,求取功名等情节,雕琢的人物神态表情生动,衣服皱褶可见,体现了慕求仕途通达之愿。
动植物图案多采用“借物喻事”“谐音阐义”等手法表达祥和美好的寓意。动物图案有麒麟送子、鱼跃龙门、鹤鹿同春(图5)等,如莲都区仙渡乡的花门楼,门额上雕刻有篆书“福寿”,配有凤凰、仙鹤等图案,凤凰象征祥瑞,仙鹤代表长寿,此二者的吉祥寓意和“福寿”二字内涵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植物图案有梅兰竹菊、寿桃、灵芝、佛手等。如“青莲”与“清廉”谐音,有为官清廉正直之意[4]。
图5 莲都区老竹畬族镇新屋村郑家老宅(蓝子林摄)
器物图案则有文房四宝、瓶、扇等,这些建筑细部装饰造型传递出主人的品格和志趣。如莲都区谭宅,其中出现较多的是花瓶、屏风等。花瓶的“瓶”与“平”谐音,蕴含着祈求家人平安顺遂之意和对平稳生活的内心渴望。
3 丽水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
丽水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早已内化在一砖一瓦、一土一木之中,其形成与当地历史发展密不可分。
3.1 真实质朴的性格特征
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写道:“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山谷之民,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由于丽水地势起伏大,古时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当地先民聚族而居,素来务实勤俭,重视传统遗风,建立了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及友善的邻里关系,逐渐形成了追求安定的心理和质朴的性格。这些独特的地域观念因素赋予丽水传统建筑鲜活的生命感,经年累月后逐渐投射在当地传统建筑上,呈现出清淡素丽的艺术审美。
3.2 耕读传家的传统渊源
自宋代实行耕读政策后,丽水一些掌握宗族权力的文化大家,注重教书育人,对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耕读传家”传统由来已久,也浓缩在丽水乡土的理想生活图景中。耕,勤事稼穑,方可安身立命;读,知书达礼,方可立德立功立言。“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家风反映了耕读文化的寄托。当地传统建筑,如一些门楼、窗棂上有“耕读”为题材的木雕石刻,可见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些书生读书、樵夫砍材的生活场景,向人们诉说着传统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松阳石仓古村落群中的深宅大院,有清代遗留堂号:怀德堂、余庆堂、敦睦堂等,留下“德为福基”“义方教子”“勤俭可风”等匾额,当年主人借以自勉,也透出重耕崇学的特点和恪守礼法的儒家思想。缙云河阳古民居的八士门,当地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家中人才辈出,宋元两代就曾出八位进士,“八士门”因此而建[5]。
3.3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丽水传统建筑注重与周围的山水相契,依山傍水、坐实向虚,流露出当地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表现出淡泊淳厚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顺应客观规律和所处的环境的思想。古民居散布在蜿蜒的山脉间,云雾缭绕、林间鸟鸣,与田园山水融为一体,流淌着一种恬淡悠然的诗意,弥漫着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的意味。当地多砌筑较为低矮的院墙,内外空间过渡平和,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易亲近的关系。前方多有院子或一方空地,用矮墙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围住,向外可观无限自然风景,对内可感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改善院内沉闷的氛围。譬如庆元大济村被称为“进士村”,明清时期相继出了进士十余名,遂建造了“迎旨门”,用青砖窄面形似“人”字来铺就路面(图6),蕴含了天人合一之意[6]。
图6 庆元大济村人形路面(来自马蜂窝网站)
4 结 语
丽水传统建筑在悠悠岁月中,经过不断沉淀,逐渐固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当地建筑的营造观念、人文情怀、审美趣味,延续了传统文脉。本文对丽水传统建筑作了简略探析,试图从其特色元素、特色风格和特色文化的视角,欣赏和研究丽水传统建筑,更多地去了解其鉴赏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引发对传统建筑有更深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