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某复杂场地高层建筑桩基优化设计
2021-09-01曹晓萌
曹晓萌,陈 强
(1.浙江开放大学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30;2.浙江东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2)
在对高层建筑基础形式进行选择时,桩基以其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且均匀、耗材少、施工简便等优越性成为普适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复杂地形或软弱地基,桩基的适用性更佳[1-2]。目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桩基类型有两种,分别是预制桩和灌注桩,二者在施工工序、机械设备、工程造价、施工周期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3]。在桩基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类型和实际地质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桩基设计方案。本项目所处场地地基土质条件复杂,通过对其桩基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以期对同类工程的桩基设计有所帮助。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新城,占地面积3.65万m2,地上11幢17~18层高层住宅和配套商业用房,地上总建筑面积8.03万m2,其中高层住宅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多层商业用房采用框架结构,建筑最高高度小于54 m,地下建筑面积3.37万m2,主要功能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及部分人防地下室。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别[4]。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考虑,取0.45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
2 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冲湖积平原,地形平坦,现状为废弃空地,地面标高3.04~5.85 m。场地周边环境见图1,北侧为绿化带,南侧为前村街,西侧为石前港,东侧为加油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按地基土时代成因、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差异,拟建场地浅部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层,上部为浅海相沉积淤泥质土层,下部为陆相沉积的黏性土层,底部为冲积粉砂和圆砾层,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见表1。
图1 拟建场地周边环境
表1 场地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
该场地地基土质条件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场地内分布有饱和的③号淤泥质黏土等软土层,尤其是图中Ⅱ号线东侧区域软土层厚度将近13 m。受挤土桩的影响,容易产生横向塑性变形,从而对周边建筑、市政道路和管线产生不利影响。而淤泥质黏土层是基坑开挖的主要土层,开挖后会对基坑周边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等不利影响。
2)场地内分布有厚度不一的④4号粉砂层,尤其是图中Ⅰ号线西侧场地粉砂层厚度达5 m。该土层较密实,对静压预制桩桩基施工影响较大,易造成截桩,难以达到设计有效桩长,对单桩承载力和沉降不利。
3)场地内分布有下卧软土层⑤号粉质黏土层,该土层软可塑,力学性质一般,呈高压缩性,但厚度较小,对沉降极为不利。
4)场地周边环境复杂,分布着大量的地下管线,距东侧加油站直线距离仅15 m。
3 桩基础设计
桩型的选择主要由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场地,及地质情况、周边环境和桩基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决定[5]。为此,选择上部结构完全一致的3#楼和10#楼进行桩基础设计。本工程采用YJK(盈建科)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软件(版本号2.0.3)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
3.1 方案一
以10#楼为例,由于10#楼所在场地存在较厚的④4号粉砂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实地试桩检验,预制管桩无法穿越④4号粉砂层,只能以④3号粉质黏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6],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下部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d为空心桩外径),同时为保证基础稳定并减小沉降,将桩端至下卧层顶标高的距离取为5 m左右。由此确定,该楼采用有效桩长为23 m,直径为600 mm的预制管桩,壁厚110 mm,以有效桩长作为控制标准。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7],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式中:u为桩身周长;
d为空心桩外径,mm;
b为空心桩边长,mm;
d1为空心桩内径,m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参数,计算得出23 m有效桩长时:Quk=2800 kN,Ra=1400 kN。
根据工程经验和计算,筏板厚度取为850 mm,对于冲切计算不满足要求的位置,采用局部加厚的方式进行处理。由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较小,根据计算,桩基采用满堂布置见图2。图3给出了该方案的单桩反力图,可以看出单桩平均反力为1206 kN(<Ra),单桩最大反力为1549 kN(<1.2Ra),满足要求。
图2 方案一桩基布置
图3 方案一单桩反力
3.2 方案二
该方案拟采用预制管桩,由于10#楼无法采用预制长桩,因此,该方案以3#楼为例,该楼与10#楼上部结构完全一致。预制管桩穿越淤泥质软土层,桩身直径采用500 mm,以⑥1号粉砂夹黏土层作为持力层,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不小于3d,有效桩长约为42 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Quk=4000 kN,Ra=2000 kN。由于该方案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较大,桩基采用墙下布置方式,见图4。图5给出了方案二的桩基反力图,由图5可以看出,单桩反力值均小于Ra,满足要求。
3.3 方案三
该方案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以3#、10#楼为例,桩身直径采用600 mm,以⑥1号粉砂夹黏土层作为持力层,灌注桩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不小于3d,有效桩长约为42 m,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7]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2)计算得出Quk=4000 kN,Ra=2000 kN。由于该方案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与方案二相同,桩基布置方式和桩基反力同方案二(图4、图5),均满足要求。
图4 方案二、三桩基布置
图5 方案二、三单桩反力
式中参数与公式(1)相同。
4 设计方案对比
4.1 沉降量对比
图6~8分别给出了三种方案的最大沉降量(单位:mm)。由图6可以看出,方案一最大沉降量的范围在49~75 mm之间,分布较为均匀,其中沉降量最大的位置出现在主楼中央位置附近。由图7可以看出,方案二最大沉降量的范围在1~26 mm之间,其中主楼中央位置附近的沉降量较大。由图8可以看出,方案三最大沉降量的范围在1~26 mm之间,最大沉降量的分布与方案二相差不大。对比发现,方案一沉降量最大,方案二和方案三沉降量相当,三种方案均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对沉降量(S≤200 mm)及沉降差的要求。
图6 方案一最大沉降量
图7 方案二最大沉降量
图8 方案三最大沉降量
4.2 施工对比
方案一:有效桩长一致,且23 m的桩长较短,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底板采用筏板,可避免砖胎膜、深基坑开挖,在保障项目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能够满足业主对项目进度的要求。
方案二:有效桩长在42 m左右,桩长不等,跟随持力层的起伏而变化,承台开挖较深,施工工作量较大。此外,场地西侧地下分布有较厚粉砂层,存在桩无法打穿的风险,易造成截桩,难以达到设计有效桩长,对单桩承载力和沉降不利。
方案三:采用钻孔灌注桩,该桩型较之预制管桩而言,施工工艺复杂,周期长,承台开挖亦较深,施工工作量大。同时,由于本项目为软土地基,孔底沉渣的清理存在一定困难,对单桩承载力及桩基检测有一定的影响。
4.3 经济性对比
表2分别列出了三种方案的设计参数、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均满足单桩承载力和沉降量的要求。尽管方案一所需要的总桩数最多,但由于其持力层位置较浅,有效桩长短,总造价最低。方案二和方案三持力层所在位置相同,有效桩长和总桩数均相同,但由于两者所采用的桩型不同,施工工艺不同,总价相差较大。总体来说,方案三总造价最高,方案二居中,方案一经济性最佳。
表2 三种方案对比
综上,施工图设计最终选用以粉质黏土层作为持力层,以预制管桩作为桩型的设计方案一。该方案不仅满足承载力和沉降量的要求,并且有效桩长一致,施工最为方便,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最低。
5 结 语
1)在对复杂场地地区进行建筑基础设计时,持力层的选择不一定局限于力学性质最稳定的土层,在满足承载力和沉降量要求的前提下,也可选择力学性质相对较差的土层作为持力层。
2)预制管桩和钻孔灌注桩是当今高层住宅项目最为常用的两种桩型,在地层条件和上部结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制管桩的经济性和时效性均优于钻孔灌注桩。
3)桩基设计方案的选择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造价及工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合理选择持力层、桩基形式及布桩方式,保证结构既安全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