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绘本资源优化大班班本课程
——以大班班本课程“自行车”为例

2021-09-01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张迎红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行车班本蜗牛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 张迎红

绘本是以图画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感、展现一个主题的载体。绘本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绘本的价值,将绘本与班本课程紧密结合、相互推进,则既能实现绘本教育价值从单一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又能丰富班本课程的内涵,推进班本课程向纵深发展。我园大班班本课程“自行车”源于绘本《谁的自行车》,引发了幼儿对自行车的一系列探索。本文将阐述教师如何挖掘绘本价值、充分应用绘本资源建构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

1 源于绘本基于儿童视角把握班本课程方向

虞永平指出:“所谓班本课程是以国家法规为依据,参照幼儿园的课程发展基本思想,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并以教师为主体主动建构的科学、高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兴趣或实际问题展开,选择一个具体的点深入探索。绘本以其图文结合的特点吸引着幼儿阅读,在幼儿与绘本的互动中经常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火捻”,只要教师及时发现、捕捉契机,就能触发关于绘本的班本课程。

在一次集中活动中,教师给孩子们分享了绘本故事《谁的自行车》,随着绘本画面中一辆辆设计独特的自行车的出现,孩子们对于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充满了好奇。在语言活动中,孩子们对绘本《谁的自行车》爱不释手,纷纷讨论起来——“我也有一辆自行车,小小的。”“我家的自行车有两个大轮子还有两个小小的轮子。”看来,孩子们不仅对绘本中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感兴趣,还对生活中的自行车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了解绘本中的自行车了。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提问:“生活中的自行车都一样吗?”由此引发了幼儿对马路边、家里、停车场等生活中的自行车的观察。许多小朋友还从家中带来了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想和同伴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于是一堂有趣的班本课程“谁的自行车”课程之旅开始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在审视“自行车”班本课程的适宜性时,我们发现该课程既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绘本中的自行车,又符合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大班幼儿正是学骑有辅助轮自行车阶段(超越了摇摆车、小三轮自行车的阶段)。教师正是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抓住教育契机,以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生班本课程。这样一个以绘本为载体的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为幼儿打开了探索一个领域的窗户。

2 解构绘本聚焦问题搭建班本课程框架

作为引发幼儿课程探究“火捻”的绘本,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后与幼儿再次精读、细读绘本,迁移绘本经验,搭建问题支架,引发幼儿深度探索,让问题成为班本课程的生长点,发挥该绘本的最大价值。

1.在精读绘本主线中聚焦问题生发活动

经典绘本的精髓之处在于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推敲,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初次阅读绘本《谁的自行车》,你会为它的奇思妙想而赞叹,幼儿会为边猜测边揭晓答案而雀跃;再次阅读,它能吸引幼儿深入探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对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自行车感兴趣,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自行车的种类有这么多,可自行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发了幼儿对收集到的自行车进行对比。但是当幼儿觉得大家带来的自行车差异不大时,教师引导幼儿再次阅读绘本,精读绘本中的主线页面,使幼儿从中感受到自行车造型、零件、功能等不同之处,引发幼儿更加深入的探索。

2.在细读画面细节中聚焦问题引发探索

在绘本《谁的自行车》中,作者以简洁的线条、明亮的色块、幽默的构图呈现故事,每一幅画面主体都很明显,但又各有特点。例如:大象的自行车轮胎为什么和其他自行车轮胎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车轮里有线条有的没有?男孩和女孩的自行车一样吗?……

通过以上细节的观察对比,教师将问题聚焦在探索“自行车的轮胎”“动态的车轮和静态车轮”“自行车的结构”等问题中,引导幼儿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实物、亲自操作等方法推进班本课程的探究。为了支持幼儿的探索,教师开展了主题课程“轮胎花纹及生活中的摩擦力”,帮助幼儿拓展经验;提供自行车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骑行并观察不同状态下的车轮;提供不同款式的自行车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对比。

3.在迁移绘本经验中聚焦问题延展课程

幼儿绘本阅读能力不应只停留在读懂画面、理解故事情节,而是要多元发展,其中包含经验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绘本《谁的自行车》故事的最后是小女孩载着小蜗牛走了,引发了幼儿的问题——“她们去寻找小蜗牛的自行车了吗?小蜗牛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从绘本阅读中积累的经验是“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自行车,且都是适合自己的”,于是迁移经验得出“小蜗牛也有自己的自行车,而且是适合小蜗牛骑的自行车”,引发了幼儿想为小蜗牛设计一辆适合它的自行车。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便由此产生了,包括主题活动“设计小蜗牛的自行车”、绘本创作“小动物们的自行车”、主题活动“未来的自行车”等,随着幼儿的兴趣逐步延伸并形成了初步的班本课程框架(见图1)。

图1.大班班本课程“自行车”

3 挖掘同主题绘本梳理关键经验提供班本课程支架

绘本是班本课程的载体,能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不同绘本带给幼儿不同的支架,有的从认知方面、有的从情感体验方面、有的从技能指导方面给予支架。在“谁的自行车”班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与自行车相关的绘本,包括《汤姆骑自行车》《好玩的自行车》《鲁拉鲁先生的自行车》《一辆自行车》《鸭子骑车记》《第一次骑自行车》《小老鼠的自行车》等,除了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自由阅读,还根据其绘本主题、故事内涵等应用在课程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在“我会骑自行车”活动中,小朋友在统计“会骑”与“不会骑”的人数时,对于“会骑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属于“会”还是“不会”有了争议,于是教师梳理了绘本《汤姆骑自行车》的关键经验: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不算真正的自行车及学骑车的经历。幼儿在阅读绘本后一致认可了汤姆的想法——骑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不算会骑车,并且在阅读后也像汤姆一样拿来扳手、螺丝刀等工具把辅助轮卸了,让自行车成为一辆真正的自行车!

解读绘本、充分挖掘绘本内涵,梳理关键经验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架,就能发挥绘本价值最大化。以下是与自行车相关的绘本在“谁的自行车”班本课程中的应用(见表1)。

表1.自行车相关绘本在班本课程“谁的自行车”中的应用

绘本是帮助幼儿打开视野、认识世界的载体。充分挖掘绘本的价值,基于幼儿需求创生的班本课程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满足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需要,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和探寻、探索的动力。

猜你喜欢

自行车班本蜗牛
构建适宜性的幼儿园班本课程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蜗牛说
小蜗牛
浅谈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关于完善校园自助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几点思考
蜗牛(共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