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现状及方向探索

2021-09-01赵晶雪魏峰群林碧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村落指标体系文化遗产

赵晶雪,魏峰群,林碧霞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 710119)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髓,是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其显示了一方水土人民的地方印记,为人类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认知程度不足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策略[2,3]、更新策略[4,5]、活态化传承[6,7]等研究主题逐渐成为各界重视和评价的焦点。

叙述、衡量和确定传统村落的价值对于国家和专家学者来说是一个复杂又困难的问题[8],加之传统村落面临灭失的威胁,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成为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有力支撑。于是,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开始在各个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其进行科学全面可行的研究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探讨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热点。同时,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在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方面的研究,结合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趋势,客观合理地审视其在不同评价目标下的价值内容,侧重于对价值评价主体、价值评价客体、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价值评价研究方法和价值评价过程进行评述,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为未来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落地提供科学指导和借鉴性建议[9]。

1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1.1 总体研究特征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精确度,选择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传统村落”是国内的特有名词,因此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进行外文检索时,将检索词扩展为“traditional village”“traditional settlement”“ancient village”“smaller historic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经过检索式组配共搜索筛选出139篇文献。“传统村落”于2012年9月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4],国内学者从那时开始对传统村落展开大量研究。本研究进行国内相关文献检索时将检索词“传统村落”扩展到“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聚落”,共检索出131篇相关文献,其中硕博论文81篇。中外文文献的检索时间跨度均为2001—2020年[10]。

CiteSpace作为一款绘制知识图谱清晰、操作便捷的软件,在研究进展以及综述类文章中被广泛应用。该软件最突出的功能是将文献数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或者聚类,通过节点之间的大小和连接度体现关键词的集聚程度,从而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131篇中文文献和139篇外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利用其提供的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共现功能直观地展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在现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1.1.1 发文量 文献数量的统计可以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势,是衡量研究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对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国外发文量呈个位数增长,而国内在此阶段还未足够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2005—2014年,国外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国内呈现渐进式上升的趋势;2014年以后,国外和国内的发文量大幅度增长,分别在2019年和2017年达到峰值33篇和25篇。

图1 2001—2020年9月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梳理文献和相关资料得知,在早期国外更加重视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遗产等的价值评价[11],并且形成一系列的文件和宪章,但是相关学者发表的研究较少。之后在文化遗产等的基础上延伸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景观等的价值评价,学者研究逐渐增多。尽管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晚,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村落价值评价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学者发表研究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并且集中在学位论文的成果研究中,相对国外来说研究得更加透彻。

1.1.2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快速定位文章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的核心体现。本研究在CiteSpace软件中输入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数据运算,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其中,关键词旁的圆圈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关键词之间连线的粗细和深浅代表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结合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图(表1和图2)可以看出,国外更多地将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研究,关注到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和居民社区身份的认同感,同时侧重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国内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注重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规划,在地域文化有差异的情况下,强调文化价值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表1 2001—2020年9月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高频关键词前10位

图2 2001—2020年9月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聚类可以将具有紧密联系的关键词进行组合成块,从而快速判断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线索。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是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重要依据,Q值在0~1,数值越接近1表示该聚类越好;S值作为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数值在0.5以上可认为该聚类结果合理。文献数据经过关键词聚类后参数值分别为:国外Q值=0.654 8,S值=0.552 6;国内Q值=0.889 8,S值=0.857 1,表明此次关键词聚类结果符合标准。从图3可以看出,国外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有5个:保护、古村镇、中国传统民居、乡土建筑、保护科学,国内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有12个:价值评价、分级分类、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聚落、评价体系、价值评估、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保护更细、GIS。聚类计算结果未必能够全面反映研究重点,具体分析还应将其置于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相关语境中[12]。

图3 2001—2020年9月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关键词聚类结果

通过上述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从时空变化来看,国外研究起步早于国内,2004年以后国内外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15年开始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外将中国作为研究的主要案例地,评价对象聚焦在传统村(聚)落、古村落(镇)、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得到国内外各界学者的支持和认可。从评价内容来看,国外聚类产生的研究线索为“保护-恢复-可持续性-乡村旅游-真实性”和“传统乡村民居-农村文化遗产-物质形态-方言文化遗产”。“保护-恢复-可持续性-乡村旅游-真实性”侧面反映出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的目标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合理开发中实现可持续管理和发展。“传统乡村民居-农村文化遗产-物质形态-方言文化遗产”体现出国外不但关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而且没有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价值内容;国内聚类产生的研究线索为“保护利用-旅游资源-活态保护-分级分类”和“文化基因-综合价值-游憩价值-多重价值”。“保护利用-旅游资源-活态保护-分级分类”与国外的价值评价目标相符,并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空间布局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其进行分级分类。“文化基因-综合价值-游憩价值-多重价值”显示出对传统村落多重价值的日益重视,而不是单纯考虑某一种价值,这将有利于全面捕捉传统村落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时代性和流动性。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评价目标 价值评价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评判传统村落价值的内容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将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目标划分为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3个方面,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始终推动着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工作顺利进行。三者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的关系

1)以保护传承为基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保护和传承始终是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同时是支撑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的核心依据,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国家的积极推动和相关法规文件的指导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得在实践和经验中创造的流动的、特定文化的价值内容得以传承。如埃及新古尔纳村在完成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原则的方法对新古尔纳村的村落风貌开展保护,是村落所有潜在保护措施的关键参考[13];Rahman等[14]通过支付意愿法询问受访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美学价值的看法,证实了保护马来乡村传统景观的必要性,有助于保护和保存自然资源、景观资产和文化遗产;赵勇等[15,16]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性评价,尝试构建保护评价体系,同时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措施的主观性提出质疑;王云才等[17]对京西山区传统村落进行遗产价值评价,选取历史悠久性、保护完整性、建筑乡土性、环境协调性和文化传承典型性5个价值评价指标,采用价值指数赋值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2)以开发利用为需求。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指的是将其看作旅游资源的一种,利用其本身的旅游优势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创造财富,满足其经济需求。但是经济利益的实现也需要建立在传统村落价值完整呈现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传统村落旅游等新活力的注入。如Mckercher等[18]开发了审计工具评价小型文化遗产的旅游潜力,文化价值、物理价值、产品价值和体验价值的评价能够有效测定旅游潜力,使当地的旅游资源更好地服务游客;杨丽婷等[19]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和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具有参考价值;朱声骏等[20]在里下河地区的古镇开展了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的研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古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3)以分级分类为导向。目前,国内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政策以“名单保护”为导向,即从历史性、时代性强的村落中选择历史文化价值高、遗存丰富、外貌完整的村落,通过审查和评定从而记录在保护名单中,例如国外一些国家在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的指导下对历史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等开展分类定级工作。法国的《历史保护区及保护和利用规划体系》对历史保护区进行综合调查确定其范围,经过一系列价值评价之后,确定每个历史保护区的特征资料及其分类,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保护和规划等实践过程[21]。美国的《考古与历史保存操作和指南》就评价内容和类型界定提出了要求:首先价值评价要确定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符合历史脉络的基础要素,再根据这些基础要素进行价值评价及评价后的修正,最后生成一本包括遗产名称、范围、价值和完整性等的遗产清册[22]。国内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相应研究,如赵志远等[23]对传统村落的多维价值进行评析,挖掘其独特的价值优势,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徽州传统村落划分为五类;聂湘玉等[24]通过对石家庄市域内的村庄进行调查和筛选,经过定性评价分级和定量评价分级将村落划分为4个等级,并制定传统村落推荐名单以达到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

1.2.2 评价对象

1)评价主体。价值评价是以人为主体的一项观念性活动,其评价主体决定了价值评价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完整性。纵观国内外研究,价值评价的主体多是以专家团队为代表,专家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对相关指标进行打分[25,26]。当地世代生活的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主体存在,更是充当了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实现的重要角色[24,27]。传统村落起源于农耕文明,居民对他们世代生存地方的熟悉程度最高,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场所感在传统村落价值评价中不容忽视。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经过多年调查和分析,掌握了关于传统村落的大量资料,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完整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评价客体。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客体在国内外因文化、习俗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国外,大多学者以建筑遗产[28]、乡村景观[29]和历史城镇及其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评价客体,如欧洲国家更多的是对教堂、城堡等的建筑结构、宗教信仰、文化资源等进行评价。国内主要针对传统村落、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结构、民俗技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

1.2.3 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以法规文件和其本身所具有的村落特征与环境为参照标准。国外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文化遗产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六条认定标准(表2),国内大多学者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30,31]作为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时选取价值指标的重要参考(图5)。但是,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空间结构、宗教习俗等方面的限制,国家现行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当地传统村落的特征类型,例如,周铁军等[32]、邵甬等[33]和戴林琳等[34]针对“评价指标不够全面且缺乏地域性”“评价体系的静态封闭”“参照标准较为固定”等问题分别重新构建了评价体系框架。

表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图5 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认定标准

1.2.4 评价流程和方法

1)评价流程。价值评价的流程需按照计划好的路线和方法执行,脱离原有程序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繁杂混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应用严格的程序和审查原则评价世界遗产的价值,达到了保护世界遗产的最终目的,并得到联合国各成员国的遵循和认可,其审批程序见图6[35]。国内相关学者价值评价的研究相对模式化,大多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分标准、评价指标量化打分、结果计算与分析5个过程为主,评价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15,16,36,37]。

图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价流程

图7 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程序

2)评价方法。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研究方法涉及多学科领域,但是传统村落与环境之间的动态性决定了研究方法需适度优化与调整。国外学者采用拟议[13]、支付意愿法[14]、半结构化访谈[38]以及科学附加价值[39]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3D技术、GIS分析以及VR等技术的支持下,对传统村落价值进行正确的审视和记录。国内研究传统村落之初,以描述性评价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后来传统村落深入到多学科领域,定量评价[40,41]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42]逐渐应用到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当中,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43]、语义差别法[21]和聚类分析法[26]等为代表(表3),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Yaahp层次分析软件[11]等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

表3 价值评价研究方法优缺点对比

2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评价目标

1)从保护传承的目标来看,现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保护评价研究受到固定评价标准的框架限制[21,35],缺少传统村落的动态保护机制和监测管理,尚未全面体现价值保护的实行措施是否有效。作为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最基本的评价目标,要在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延伸上,编制合理且切实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动态监测联合管理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延续,实现价值评价者的诉求和愿望[33]。

2)从开发利用的目标来看,国家和政府现有的资金支持带动了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其财力支撑缺乏相应的策略指导,因为开发利用需要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以传统村落价值的毁损而实现经济自保是不可取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价值整体性可能会限制其成为旅游目的地,所以对于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准入条件还有待商榷。

3)从分级分类的目标来看,在传统村落择优评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将不同类别的价值客观化和固定化。同时,在基于分级分类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对评选类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和优化是大多数研究所缺失的,可行性和时效性能否得到验证,以及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能否落地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难题。

2.2 评价对象

1)在评价主体中,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特征。但是国外在评价时更加强调社区利益攸关方之间分享决策的重要性,国内往往侧重于专家主导的评价模式。本研究认为,以专家为主导的价值评价模式无法系统全面地捕捉当前人们与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关系的动态性、迭代性和活化性的本质,忽略了传承人以及当地游客的参与度。同时,对利益的过度关注会分散人们进行科学评价的注意力,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否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价值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做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工作是实现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关键环节。

2)在评价客体中,历史、艺术、文化、社会等价值及其与周围环境、社会发展的联系构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评价客体的类型结构。国内外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多重关注,但并未涉及核心价值的挖掘。传统村落可尝试通过视觉体验与感官体验实现各种价值内容的转换,将身份、意义与地方感附加到特定部分,从而凸显其核心价值。关注核心价值在传统村落的地位与发展是未来传统村落研究新阶段的焦点之一。

2.3 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所选指标需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对比性的特点。然而,既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植于国家政策和专家知识之中,其对评价指标的限制和需求会妨碍目标的综合性在整体保护和发展中的积极引导。因此,保护传承类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体的保护规划和动态监测的支撑,开发利用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体现出产业发展与其经济利用价值的相互关联,分级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域性指标因子和评分标准[46]。多种目标的综合考虑或许是未来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新的研究视角。

2.4 评价流程和方法

1)在评价流程方面,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研究程序遵循了既定流程,减少了不必要工作的同时提高了评价工作的质量。但是,不同的评价目标和价值观导向决定了评价流程的差异性、特征性和具体性,在原有评价流程基础上尝试添加目的性强、地域特征明显等元素更能敏锐地捕捉传统村落的突出普遍价值,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自然和人文的评定标准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国内学者还需就该问题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2)国内外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方法已相对成熟,国外在数据挖掘和数字化体验[47]等方面的进展为国内研究打通了一条潜力巨大的发展路径,例如开拓了3D、VR等新技术的应用模式。但是作为价值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还需在目标的综合性、价值观的多样性以及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基础上选取适合某一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当地的优势和价值观感知,使评价结果具有层次性、精确性以及科学性。

3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方向探索

3.1 重视价值及其载体的保护

传统村落的价值是由其价值载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组合来实现的,构成了身份、记忆、意义之间的联系网络。合理制定以保护传承为主,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为辅的传统村落价值评价体系,综合性视角和多元背景下的评价策略可以更加突出传统村落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立足“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思想,从整体性视角探究“三生”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联系,在保护传统村落原生态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等价值,对非物质文化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乡土感情和地方依恋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有助于开展传统村落核心价值挖掘的相关工作。

3.2 强调公众参与的主体作用

实现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合理规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专业人士和公众都参与进来。公众参与实践的方法为保持传统村落与公众团体之间的持续对话提供了机会,这种对话将社会发展与传统村落价值纳入参与式的保护和管理中。相关的公众参与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政策和指导方针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让专家与公众共同参与传统村落建设的方法,可以说是适应传统村落价值评价这一内在流动过程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应注意平衡各评价主体的参与度,任意一方的过度倾斜都会导致评价结果产生偏差以及相对边缘化的问题。

3.3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有机系统,存在自然环境、空间结构、文化背景等诸多差异,做好其价值评价首先应突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等政策的束缚,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旅游资源、文化信仰等制定具有针对性、实际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空间认知和地域识别。与此同时,增加相对应的传统村落保护与监测的管理措施,将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和验证纳入到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关键环节当中。

3.4 拓展研究方法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在定量化道路上已经取得相应成果,与大数据、空间分析背景相结合成为现阶段研究方法的主流趋向。大数据的支持可以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增加技术支撑、建立网络数字平台等创新应用,这对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起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解决数据获取困难、数据获取不完整等问题,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此外,研究方法应更加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和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评价学、类型学、统计学等。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促进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深度融合,发现传统村落的创新性视角,从而搭建出新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研究体系。

4 结论

价值评价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分级分类的关键一环,对于传统村落的日常保护和管理、提高村落居民舒适度、村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要针对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现有的问题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侧重于核心价值挖掘、公众主体参与、指标体系完善和研究方法拓展4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合理且普适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与途径。

猜你喜欢

村落指标体系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