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戏曲音乐程式化轨迹
——壮剧的形成与发展

2021-09-01来玉智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腔调剧种唱腔

来玉智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云南戏剧音乐历史源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最初展示的是“沧源和岩画”,先后出现了部族表演、节日集会、宫廷表演、傩舞、花灯等戏剧形式,明朝嘉靖年间,云南的戏剧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时期。

云南壮剧是清朝道光年间产生的,清朝光绪年间它趋于完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戏剧体系。壮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之一,云南壮剧分布在富宁县、广南县等村寨,曾经出现过140多个戏班的鼎盛日期。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以及受其他戏剧剧种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壮剧有着不同腔调、不同声音风格,如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等。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在祖国戏曲花园中大放异彩。

戏曲剧种都会经历一个从形成、繁盛、衰退、重生、低迷、发展的阶段,云南壮剧也不例外。可以看出它从成形到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它的程式化传播与继承。随着经济发展带动的新文化的传入,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势必影响着文化欣赏水平的变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云南壮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学习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已经面临着要失传的境地。国家为了保护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文件,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云南壮剧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云南壮剧进入了政策性的正式认可。这一国家文件的认定,表明了国家对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视。云南壮剧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一、云南壮剧的基本情况

(一)云南壮剧的发源

云南壮剧内容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古典戏曲

云南壮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借鉴其他形式的戏曲样本,主要有宋元时期的戏曲样本、元明时期的杂文、明清时期的传奇剧本、清朝初期的地方戏曲选集等。例如壮剧《刘文龙》(主要介绍汉朝南阳人刘文龙出使西域的故事),源于元朝的杂文《刘文龙传》;壮剧《西厢记》源于元朝王实甫所著的杂文《张君瑞待月西厢记》,《西厢记》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爱情故事;壮剧《明珠记》,源于明朝陆采所著传奇《明珠记》;借鉴清朝初期的地方戏曲方面,代表剧目主要有《花鼓入城》《盲仔观灯》《打面缸》等,主要是根据清初的梆子腔、小调、吹腔等戏曲形式改编而来。

2.带有皮黄声腔的剧种形式

皮黄声腔剧种(俗称皮黄剧)在清朝得到普遍的推广,对丰富中国的戏剧资源和充实戏曲形式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它的剧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吸收其他形式的剧目,丰富了自己。如明清传奇剧、昆曲、乱弹诸腔等。云南壮剧来源于粤剧的剧目特别多,和它为邻的粤剧形式非常多,所融汇的剧目多达13000多个,云南壮剧就深受以粤剧为代表的广州戏的影响;广南沙戏虽然它形成初期主要来源于广西北路的壮剧,但它壮大起来也与不断吸收粤、邕等皮黄剧的精华有一定的联系。

3.广西彩调

中国戏曲有一个著名的“两花”“两采(彩)”的地方民间戏曲组合。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花灯戏、两湖地区的花鼓戏、江西安徽地区的采茶戏、广西地区的彩调戏。这些地方民间剧种多反映日常生活,主要是喜剧性质的。壮剧之一的富宁戏引用广西彩调最为著名的(咿嗬嗨)腔调,同时也把彩调戏的剧目引了进来,有300多个。

4.广西北路壮剧

云南壮剧有一种叫广南北路沙戏,它主要源于广西北路沙戏,剧目主要有《摇钱树》(即《张四姐》)《三官堂》(即《秦香莲》)等。1916年广西北路壮剧被引入富宁戏,使得富宁土戏有少量剧目源于广西北路沙戏。但富宁土戏著名的剧目《薛仁贵征东》(现在薛仁贵的故事被多次搬上电视剧屏幕,可见故事的精彩)、《薛丁山征西》等,早在广西北路沙戏传入前就闻名于世了。

5.说部演义、弹词宝卷

说部指古代小说、笔记、杂记一类的书籍;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而成的一种通俗长篇小说;弹词是清代民间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宝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汉族传统说唱文学形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世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其中以佛经故事最多。

说部演义和弹词宝卷被云南壮剧引入,并且这方面的剧目数量最多。如壮剧《孟姜女哭长城》源于《孟姜女寻夫》弹词;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源于《后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宝卷。云南壮剧引入说部演义弹词宝卷的剧目,一种从粤剧、桂剧、滇剧等引用而来,一种由戏曲老师亲手进行改编,如根据“传书”编排的《柳荫记》《方卿访姑母》等。

6.英雄起义故事和传说

戏曲来源于民间,来源于人民。古代民族英雄起义的故事数不胜数,民间传说也异彩纷呈,云南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非常多,这为剧目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如《大战大南山》,根据清朝光绪年间农民领袖韦明才等带领人民起义火烧土司府的故事改编而成;《唤春鸟》来源于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传说一对情侣相识相爱,但婚姻结合受到阻碍,最后被官府恶豪迫害殒命,最后化作一对唤春鸟相依相伴。

(二)云南壮剧的类型

云南壮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板腔体的音乐形式,表演形式和京剧等大剧种非常相似,常以“哎咿呀”、“哎的 ”和“乖海咧”的声调来表现,这种声腔在各大主流剧种中经常能听到;第二类是联曲体的音乐形式,和许多民间小戏很相似,如云南花灯等,以"咿嗬海"的声腔表现;第三种结合云南民间的歌舞形式,主要是解放以后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壮剧剧种遍布区域的语言、表演、演唱方式的不同,所以壮剧大体可以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三种。北路壮剧前面已说过,各种角色表演都拿着扇子,但拿扇的种类不同,丑角彩旦用团扇,小生、花旦用折扇;南路壮剧,主要分布在操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流行,如靖西、德保等地区,每个角色的表演也不同,花脸有大小之分,小生有文武之分,旦角有正武老之分;师公戏是从“跳神”演变而来的,“跳神”是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巫卜风俗,主要分布在宜山、河池、上林等带,每种面具都代表一类人物,各有不同的身姿,师公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剧目都得到观众的喜爱。

(三)云南壮剧的各个分支戏种

云南壮剧原来是代表土族的戏曲曾被称为“土剧”,它主要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流行。清朝嘉庆年间,由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流增多,汉族戏曲对各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剧目大都源自一些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也有很多小的剧目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民族风情,形成了汉语、壮语、苗语这三种语言和四种腔调,供伴奏的乐器也非常的多,主要有土锣、十三弦、笛子、唢呐等。

云南壮剧吸收了汉剧的很多表演形式,并结合丰富的音乐、舞蹈和技艺特点,形成了一种非常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分支戏种,分别是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

1.富宁土戏

富宁土戏是流行于云南富宁地区的一种壮剧戏种,最繁盛的时期有100多个戏班。剧目多来源于壮族地区的民间传说或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著名的剧目有《石达开》《螺蛳姑娘》《双贵图》《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传》等,这些剧目表现了石达开、薛仁贵、薛仁山等历史上著名义士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传唱。建立滇黔桂边区革命的根据地后,还创作了许多宣传革命、农民翻身的小剧目,壮剧也渐渐与时俱进。富宁土戏的音乐有四种声腔,分别是“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通常每个戏班只演唱其中一种声腔,解放后文山州壮剧团成立,经过改进学习这四种声腔得以合并使用。

2.广南沙戏

广南沙戏鼎盛于清朝光绪年间。同治年间的举人陆贷秋晚年看到沙戏,对沙戏进行了高度的赞誉,当场创作《竹枝词》来表达对沙戏的喜爱。内容是 “老人厅畔筑高台,勒少勒帽得得来,笙箫鼓乐相杂奏,咙哑一声戏场开。”清朝晚期,外来戏曲传入,如民歌、音乐、舞蹈、说唱、武术等开始融合进行舞台表演,创立了沙驱。沙戏主要用扇子进行表演,舞蹈的占比很多,女演员唱“乖哥来”的唱腔,男演员唱“依阿里”的唱腔,还把敲锣打鼓、拜神驱魔等引入表演。伴奏主要用胡琴、鼓等。清朝咸丰至光绪时期建立了6个沙戏班,民国之后戏班规模逐渐变大,增为10个。

戏曲表演形式通常与民间信仰有关,在清朝光绪时期沙戏受到了信仰的影响,在10个沙戏班里,有7个戏班的班主都由布摩担任。布摩是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可见布摩的地位在当时很尊贵,曾经有“布摩不开腔,戏班不开箱”的说法。一般是每年正月初二、十五、二月初一开戏,每次演出3-5天。

沙戏剧目大都取材于历史上的演义传说,如《薛仁贵征东》等。云南地区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目之一《三堂官》就是根据明清时期白话本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来,这个曲目清朝光绪年间由其中一个戏班的班主翻志学珍藏。而有的剧目则是当地的民间传说进行改编,如《唤春鸟》等。沙剧主要采用心口流传的形式,有现成剧目的很少,有的艺人去世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够整理下来的仅有60余个。

3.文山乐西土戏

在清朝光绪年间成形,主要在文山县一带。包括四个唱调,分别是“追召士”“荣考吭”“咙埋”和“咙阿西”。这四个唱腔分别在开戏、收戏和剧中表演时使用,主要表现悲苦的内容。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内演出。开场时演出《香山记》,扫台时表演《闰张过五关斩六将》,结束后要先拜祭观音菩萨,卸妆时要拜关公,比较著名的剧目有《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四)云南壮剧在艺术方面的特色

1.唱腔方面

壮族人说的是壮族方言,壮剧是以壮语为主要语言的剧种。壮族的民歌曲调很有特色,慢板是咏叹调,中板是喜调、采花调等,快板是快喜调、快采花,散板是哭调、寒调、诗调等。壮剧就是引用这些民歌曲调,其唱词、剧情比较熟悉,因此很受当地人的喜爱。主要唱腔的唱词也是壮族传统民歌的押腰脚韵结构,这样的韵律在我国众多的戏曲样式中是独树一帜的,它听起来错落有致,婉转悦耳,韵味无穷。

南路壮剧通常会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就是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时,后台有乐队进行助唱和音。一般在起板和收尾的衬词、拖腔处进行帮腔,最后一句演唱时乐队全部帮腔,这种演唱方式,具有烘托表演氛围,丰富剧情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渲染的艺术效果。北路壮剧采用联曲体的音乐唱腔形式,除了正调外,还有适合不同角色的其他唱腔。

2.乐器方面

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马骨胡,马骨胡的琴筒用马身体里的马腿骨做成,弦是金属做的,音色非常地清脆、清亮。配套的乐器有土葫、葫芦戎、二胡、箫筒、笛子等,有时还会用木叶作为配器,也会用一些打击型的乐器来进行辅助。最有特色的是师公戏中使用的蜂鼓,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壮剧的伴奏音乐,由于使用的乐器定弦不同,又采用多声部的手法,演奏起来非常得动听,富有情趣,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非常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云南壮剧程式化的传承轨迹

中国戏曲剧种区分的主要标志是唱腔。作为云南壮剧最早出现的剧种富宁土戏,富宁土戏最早的唱腔是(哎依呀),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唱腔,据研究(哎依呀)是从广西壮族的民歌唱腔(分呃哎)中演变而来的,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个唱腔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哎依呀)的唱腔已经非常久远。壮族人钟爱唱山歌,在长期的演唱中他们的很多唱腔如〔分冬〕〔分戈麻〕〔分打劳〕〔分黑衣〕〔分乃兰〕,经过流传演变而成了戏曲的腔调。这些腔调因为引入戏曲,更能迅速地发扬,脱颖而出。

(一)云南壮剧腔调的组成

云南壮剧由七个腔调组成,它们分别是富宁土戏的〔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等腔调;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以及〔皮黄腔调〕等七个腔调组成。壮剧在少数民族剧种中戏曲声腔算是比较多的,而这些腔调风格多样、韵味浓厚、各有特色,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戏曲剧种。

(二)曲调到戏曲腔调的程式传承轨迹

1.“板凳戏”的产生

壮剧从以抒情为主的山歌曲调,转变为不仅可以抒情而且可以叙述的戏曲剧种,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云南壮剧志》里记载:早期仅仅是男女表达心声进行对唱的形式,后来变成了坐在家里的板凳上唱的形式,称为“板凳戏”,并伴有乐器,演员也有一定的肢体动作来配合演唱,表达自己的意思。壮族人民,能歌能演,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亲眼目睹了自宋朝以来发生在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侬智高、李天保反土司起义等,有一种把所闻所见用歌唱来进行表达的意愿。传统就有的对唱、吟唱等方式,虽然不能满足演唱一个故事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板凳戏”。李贵恩先生潜心研究壮剧,在他的文章中介绍“板凳戏”唱本的演变过程,“板凳戏”较原来的山歌,多了伴奏和叙事性,已经发展到了用歌唱来叙述一个故事的阶段。这是从山歌到戏曲雏形的进步。

2.“耍曼”的产生

清朝乾隆年间,在“板凳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在壮语里面叫“耍曼”。翻译成汉语就是在寨子里游走演出的意思。这种表演形式是:演员化了妆以后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乐队,边走边唱。据《云南壮剧志》记载:早期用“曼耍”进行表演的节目,有了简单的故事内容和情节,“耍曼”不光在富宁地区,也陆续出现在了广南的部分地区,在广南的河野村,发现了用这种表演形式演唱的古本《狮子》。“耍曼”与“板凳戏”相比,进步在于演员开始化妆,舞蹈表演的动作性更强了。

“耍曼”这一表演形式的描述,在清乾隆年间的丁卯举人、巩县知县陈龙章的诗《上元节倮夷跳鸡酬唱贺年》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后来这首诗载于道光《广南府志·卷四·文艺》里面。据说陈龙章回广南探亲,亲眼看到家乡的表演习俗,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里是这样说的“已知三五灯光好,拍手跳鸡击鼓腔,妆就百般村俗相,沿街酬唱一双双”。可见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热闹异常,从当时描述的场景可以看出,在富宁、广南这一带已经形成了壮剧的雏形。

粤剧对壮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清史记载,沈毓栋被清王朝封为世袭土司,邀请粤剧戏班参加加封庆祝活动,粤剧表现形式成熟,加速和推动了富宁土戏的形成,后来许多广戏艺人在富宁地区扎根落户,入乡随俗跟着唱起了壮剧的(哎依呀),但他们自身具有的粤剧的表演和演唱功底,对富宁土戏形成了推动和同化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剧种形成的标志就是唱腔的形成、剧本的本地化和戏班的出现。富宁土戏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于是云南壮剧慢慢地形成了。

(三)唱腔程式化的传承轨迹〔哎依呀〕到〔哎地呶〕

据资料记载,清朝道光同治年间,富宁地区演唱的业余班社越来越多,比较有名气的有者宁“太平班”、索乌“同乐班”、百鹅“动乐班”、皈朝“欢乐班”、孟村“三合班”等。当时班社在一步步发展壮大,富宁土戏可以算是云南壮剧最早的戏曲模型。

清朝光绪初年,富宁土戏戏班之一的皈朝“欢乐班”班主覃开阳吸收了当时流行在当地的山歌调子,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腔调〔哎的呶〕。覃开阳去世后,“欢乐班”后人对〔哎的呶〕不断进行改进创新,使这支腔调更加优美,富于表现力。《柳荫记》改编为进行演出时,把新腔〔哎的呶〕运用得十分巧妙贴切,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在戏班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受到群众的喜爱和认同。〔哎的呶〕迅速成为富宁土戏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原创腔调,在富宁土族迅速地流传起来。

(四)多种戏曲唱腔的形成

到了民国初年,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壮剧却未受社会变化的影响,仍然呈现出一个繁荣的发展势头。在这一段时间,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传入富宁的部分地区,逐步演变成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广西的彩调传入富宁,被富宁土戏整合,演变为〔依嗬嗨〕腔调。喜欢这两个新腔调的地方又陆续成立了一些新的戏班,不断到邻近村寨演出,进行腔调的交流。随着一步步的发展,富宁土戏拥有了〔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四大腔调以及〔皮黄〕的部分腔调,加上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衬托,云南壮剧发展到一个绝无仅有的繁盛时期。据说当时云南壮剧有一百四十多个业余班社,活跃在富宁地区的各个村寨中,随处可以看到各个班社丰富的壮剧演出。

三、云南壮剧腔调程式分类

云南壮剧有七个音乐腔调,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每个地域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声腔经历了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也经历了和其他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每个壮剧曲种有戏曲的共同特性,但也同时存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体差异。总的说来,这七个腔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本土性和共融性。下面分别来进行阐述。

(一)本土型

1.〔分呃哎〕到〔哎依呀〕腔调的程式化轨迹

这是富宁土戏中最古老的腔调,每个曲子都必须以“哎依呀”这个词开始唱起。富宁县的壮族山歌的种类非常多,有20多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分呃哎〕〔分达劳〕〔分央〕〔分单〕等。〔哎依呀〕腔调是由〔分呃哎〕慢慢演变而来的。〔哎依呀〕用壮语演唱,属于五声音阶徵调式,以〔哎依呀调〕为主调,还有〔分别调〕〔团圆调〕〔欢乐调〕等,〔哎依呀〕腔调形成后,迅速在壮族地区推广传播开来,主要分布在富宁县境内的壮族寨子和广南东部的一些乡镇。

2.〔唰咧糯〕到〔哎地呶〕腔调的程式化轨迹

〔哎的呶〕腔调也是富宁土戏的一支古老的壮剧腔调,每个曲子必须以 “哎地呶”这个词开始唱起。〔哎依呀〕腔调繁荣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土戏艺人又在壮族民歌〔唰咧糯〕的基础上创作了〔哎的呶〕腔调。后经土戏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使〔哎地呶〕更加完美,更加符合壮族山歌的特点,更具抒发性和叙事性。因为〔哎地呶〕的形成,在全县各壮族村寨建立了〔哎的呶〕腔调的壮剧班社。〔哎地呶〕以〔哎地呶调〕为主,也和〔哎依呀〕一样有〔分别调〕〔团圆调〕和〔欢乐调〕。五声音阶徵调式,唱词也是五字句为主,兼有七字、十字句,用壮语演唱。广南县八宝镇和板蚌乡的沙戏班也唱〔哎的呶〕腔调。

3.民歌到〔乐西戏调〕腔调的程式化轨迹

〔乐西戏调〕是文山乐西土戏专用的腔调。乐西土戏是云南壮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相对独立,内容比较完整,是少数民族戏曲的典型代表之一。文山乐西土戏形成于光绪年间,由当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音乐有〔悲调〕〔喜调〕〔阿西调〕〔催场调〕和器乐曲牌〔大过场〕,壮族土支系的壮语相应叫〔荣考吭〕〔荣考埋〕〔咙阿西〕〔追召士〕和〔成咙途〕。据资料介绍,《荣考吭》源于文山壮族土支系民歌中的丧歌《卡拍牙蒙》;《追召士》和《咙阿西》是在民歌的基础上根据唱词情绪的需要增加音时发展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也是在本土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乐西戏调〕有五声音阶羽调式和宫调式,唱词均为五字句,用壮语演唱。

(二)共融型

1.融合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形成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

〔乖嗨咧〕腔调是富宁土戏的另一支腔调,每曲开始必须唱“乖嗨咧”。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从上世纪的10年代传入富宁乡,经过当地人不断的加工和揣摩,形成了一支新的壮剧腔调。〔乖嗨咧〕曲调没有男腔、女腔之分,但是有高、平、低的起腔,为五声宫、徵交替调式。曲体有二句式、三句式和四句式,唱词以五字句为主,用壮语演唱。该腔调非常优美,表现力较好。上世纪六十年代,壮剧艺人们对这个腔调进行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形成了多种板式,如“慢板”“快板”“摇板”“内导板”等,慢慢演化成了板腔体。该腔体主要分布在富宁县,广南东路的沙戏也会唱这个腔调。

2.融合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形成了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

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于清光绪初年传入广南县的北部壮族地区。当地艺人将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和本地的民歌、歌舞、说唱、武术等艺术形式以及摩公习俗相结合,经过长期的融合和演变,形成了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沙调〕是广南北路沙戏的所有唱腔和器乐曲牌的总称,〔沙调〕的唱腔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广西北路壮剧〔正调〕的基础上实现男女分腔,形成了女角专用腔调〔乖哥来〕和男角专用腔调〔侬阿妮〕,这两个调是〔沙调〕的主要曲调,五声音阶,宫、徵交替调式,上下乐句结构,字多腔少;演唱特点是真假嗓频繁交替演唱;歌词多以五字句为主,用壮语演唱。二是吸收本地的民歌小调发展成〔沙调〕唱腔的“杂调”,包括〔喜调〕〔悲调〕〔扫台调〕等等。〔沙调〕的器乐曲牌十分丰富,有从唱腔中变化的、也有从民间器乐曲演变而来的、也有吸收花灯曲调以及当地洞经音乐到〔沙调〕音乐中来的。

3.融合广西彩调音乐,形成富宁土戏的〔依嗬嗨〕腔调

〔依嗬嗨〕腔调是富宁土戏的另一支腔调,以曲调结束时的衬词而得名。源于广西彩调,分别于1919年、1927年、1946年先后三次分三路传入富宁县的谷拉乡、剥隘镇和新华镇后,经土戏艺人的不断加工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依嗬嗨〕腔调。

4.融合“广戏”的“皮黄腔”

“广戏”指的是广东粤剧和广西邕剧。云南壮剧音乐是在本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由于和广东地域相邻,在长期的融合和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深受“广戏”的影响。

发源于广东的粤剧本身是一种多声腔的剧种通常它会使用昆腔、皮黄腔以及民间小调作为基本的元素;皮黄腔剧种属于广西邕剧当中的一种,二者都属于板体声腔。云南壮剧艺人经常把“广戏”当中的表演方法、剧目以及音乐吸收并融合到本土的剧种当中,组成了以(二黄板)(工字调)(西隆调)(二流板)(扫板)以及(起板)和(哀板)等,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各种不同 “皮黄腔”的曲调,对于云南的壮剧音乐来说是极大地丰富。广南沙戏以及富宁土戏当,成为整个云南壮剧音乐当中最为不可缺少的成员,我们将其称为皮黄腔调。

四、结语

(1)云南壮剧主要起源于古典戏曲、皮黄声腔剧种、广西彩调、广西北路壮剧、说部演义弹词宝卷、民族起义英雄故事和民间传说;

(2)云南壮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音乐接近板腔体;第二类音乐为联曲体;第三类是解放以后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新发展起来的品种。除此之外,云南壮剧按照地域可分为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

(3)云南壮剧由7个腔调组成,其程式化传承轨迹首先是板凳戏的产生、继而“耍曼”形成,此时云南壮剧剧种诞生;

(4)云南壮剧腔调传承轨迹均是程式化,分为本土型和共融型,本土型如〔分呃哎〕到〔哎依呀〕、〔唰咧糯〕到〔哎地呶〕、民歌到〔乐西戏调〕;共融型则是云南壮剧腔调的传承轨迹分别融合了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广西彩调音乐、广戏的皮黄腔,并分别形成了富宁土戏的〔乖嗨咧〕、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富宁土戏的〔依嗬嗨〕、〔皮黄腔调〕。

猜你喜欢

腔调剧种唱腔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