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工作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探索
——以传统乐器唢呐的网络走红为例
2021-09-01丁乙
丁乙
泰安市文化馆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将音乐列为“六艺”之一。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中国的传统音乐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国外诸多知名音乐家的创作中,都纷纷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其中不乏经典作品。但在国内,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热情普遍降低,而是更加青睐风格偏向“现代”的音乐类型。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音乐虽然依旧占据一席之地,但表演、传播的路径狭窄,难以起到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的最佳效果。让更多群众了解和热爱传统音乐,在音乐中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音乐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对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恪守的本职。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价值分析
在常规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电视晚会中,中青年群体对传统音乐的喜爱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对传统乐器、音乐的常识也所知甚少,传统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等无法融入到人们生活中。传统音乐在数千年的传承中生生不息,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即便在当代,传统音乐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音乐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传统乐器、音乐的传承,已经变得十分狭窄,有点已经面临传承濒危、断绝的风险。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服务项目,传统音乐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要性上与戏曲文化、歌舞文化、书画艺术等不分上下。传统音乐因为乐器的不同,分为大量类别,并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侧重,既包括汉族文化的古筝、古琴、鼓、瑟、箫、尺八、唢呐、编钟、铙、钹、二胡等,也包括少数民族的葫芦笙、葫芦丝、铜鼓、手鼓、马头琴、玄鹤琴、冬不拉等。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戏曲中,还伴生着知名度不低的地方乐器,比如快板、三弦等,这些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也在不同地域群众文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传统音乐文化离不开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也十分需要传统音乐文化。
(二)传统音乐传播需以群文活动为载体
传统音乐因为乐器、地域及关联戏曲的差异,被划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即便到了现代,这种划分依然十分明显。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对传统音乐是一视同仁的,因为群文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面向的是普通群众,表演群众喜欢的节目,做到接地气,为大家带来音乐的文化享受,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群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舞台,各类艺术形式都可以展现和传播,通过这个舞台,传统音乐可以尽情展现自身魅力,获得更高的关注。在不同类型的舞台和主题活动中,各类传统音乐的演奏者还可以取长补短,了解其他文化工作者在传播与传承传统音乐中的技巧,创新文化传播思路,进一步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传播环境,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因此,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在群众文化这个大舞台上,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实现艺术和传承的持续创新。
(三)群众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需要
传统音乐与传统戏曲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受众群体缩小,学习门槛较高,艺术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失去了很多关注,一些传统音乐和乐器甚至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音乐门类广泛,有的清新脱俗,有的联系生活,不但能够提高欣赏者的艺术修养,还能极大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娱乐性,在良好的艺术氛围里,音乐能够发挥出激发创造力、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群众文化工作也十分需要传统音乐:一方面,传统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群文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便是挖掘、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民俗、传统医药、武术、戏曲、书法、绘画及民间故事等,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需要大力保护,才能让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密切接触基层,与群众欣赏文艺节目、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息息相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戏曲、杂耍、书画等艺术形式早已经融合在一起,创新运用传统音乐既能够提高表演活动的欣赏性,也能丰富群文活动的多样性,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二、传统乐器“唢呐”的网络走红研究
唢呐能够为公众的文化生活带来难以置信的享受和愉快,是大多数群众文化工作者难以预料的,正是唢呐的网络走红,让群文工作者对新媒体有了更多期待。在当前的新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娱乐生活多样化,娱乐内容也极大丰富,对节奏相对缓慢、创新力度较弱的传统音乐、传统乐器来说,已经难以赶上当前的传播节奏。但传统音乐也并非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在微博、抖音和直播网站突然爆红的传统乐器唢呐,近几年来突然成了“网红”,在青年群体中刷足了存在感,透过唢呐网络走红的路径研究,可以寻找到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音乐的转型发展规律。
唢呐作为我国知名的传统乐器,著名的曲目有《百鸟朝凤》《全家福》《抬花轿》《社庆》等,不仅农村的红白喜事奏乐中缺少不了唢呐,即便是在大型乐团演奏和流行音乐中,唢呐也是重要的伴奏参与者,比如《好汉歌》《英雄谁属》《男儿当自强》,伴奏中唢呐的冲击力都十分强。
唢呐的走红,最早源于2017年上映的《闪光少女》,但直到次年下半年,电影中东西方音乐比拼的名场面,被多个自媒体账号剪辑到短视频软件中,带来了电影与传统乐器的火爆。在双方比拼中,西洋乐器演奏的《野蜂飞舞》使用了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钢琴等乐器,相对应的,中国传统乐器使用了二胡、马头琴、扬琴、古筝、唢呐等乐器,采用不同乐器演奏出同样的旋律,双方势均力敌,但当唢呐声响起的时候,技压全场,对方所有人都哑了火。“唢呐出征,谁与争锋”成了一句网络流行语。
紧接着,各类唢呐曲被自媒体广泛传播,基于娱乐目的的系列评论也诞生,唢呐瞬间被推上了“神坛”。越来越多演奏者将各类乐曲改编成唢呐演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知名的改编是唢呐演奏《菊次郎的夏天》,其它乐器在唢呐声下黯然失色,原本是因为红白喜事被人熟知的唢呐,被网友以诙谐的方式创作出了大量经典评论,包括“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唢呐本身也演绎成了民族乐器中的“网红”。
唢呐的走红,也带来了唢呐演奏者的走红,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涌现出了大量唢呐曲子和演奏者,既有民间的唢呐演奏爱好者,也有学院派的唢呐演奏家,虽然技巧层次有差别,但网民对这些直播网红的态度十分亲昵,粉丝量高达百万的不在少数,最高的唢呐演奏者粉丝量接近400万,其中也包括部分群文工作者的参与。在自媒体平台,传统乐器唢呐和其演奏者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公众献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有的人爱的是唢呐音乐本身,高亢、凄厉、动感等特点让人难以忘怀;有的则是猎奇心态,另类的乐曲改编、小视频配乐,在唢呐的演绎之下更加具有喜感,能够为紧张的心态带来放松,因此受到大量网民的追捧。
三、群众文化工作传承传统音乐的策略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大力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群文工作与传统音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必须要实现“1+1>2”的效果,让传统音乐得以继承和发展,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刻体会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特征,以此分析受众对文化娱乐内容的需求,把握好传播和创新规律,让群众文化工作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一)传统音乐创作要“接地气”
千百年来,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都未曾脱离群众,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传统乐器所演奏出的乐器,都是紧紧围绕受众的需求。因此,传统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演变完善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形式,围绕群众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优化音乐内容,让传统乐器和音乐接地气,创作出一批与群众生活、社会变革、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作品。
此外,如同唢呐的运用一般,传统乐器也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与其他类型的乐器演奏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创作出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曲目,更频繁地走进公众视野,为大众提供优质音乐作品。
(二)加大人才和项目的扶持力度
唢呐作为一种十分小众的传统乐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首先始于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密不可分的;其次,自媒体人的大力推波助澜也居功甚伟,正是自媒体平台对影视作品剪辑、唢呐曲目的推广,才形成了以唢呐为核心的诸多诙谐评论,为唢呐走红打下了基础。因此,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文化系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提高人才培养和项目扶持的力度,让更多传统音乐和乐器能够被挖掘整理出来,获得与公众接触的机会。
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一批热爱、擅长传统音乐的传承人,通过民间艺术传承、专业院校教育和文化实践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艺术水准,并形成相关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文活动专项项目的扶持,尤其对地域性分布明显的传统乐器和音乐,要通过专项工作集中展示,既要培养专业演奏人才,也要培育一定的受众群体,让群众了解传统文化,才能让更多人热爱传统文化。
(三)引导青年群体参与传统音乐活动
当前,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方兴未艾,比较常见的古筝、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学习,但家长的这种“投资”往往并非基于学生爱好,而是为了培养艺术特长,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相对应的,大量青年群体对传统音乐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参与,也导致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缺乏传播动力。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加强引导青年群体参与传统音乐的相关活动,既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要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好感,让传统音乐通过新媒体渠道为青年群体带去娱乐元素,成为群众广泛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
四、结语
在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脉,是群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爱好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偏离,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挖掘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做好文化服务工作,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对传统音乐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用优质的传统音乐文化提升群文工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