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材料和当代雕塑艺术的融合创新研究
2021-09-01李勇
李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传统的雕塑艺术塑造过程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石材以及金属等,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玻璃钢等新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加之传统材料的艺术表现力被传统的工艺流程限制,这就导致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被局限,很难形成富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效果的雕塑艺术[1,2]。这就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雕塑创作的材料要突破古典雕塑艺术的叙事性的载体角色,要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独立出来,传统材料不仅仅充当内容的载体,更是要在新的角度上认识传统材料在表现上的可能性,以此为当代雕塑创作中开辟新的道路[3,4]。
一、传统材料的内涵及范畴
(一)传统材料的内涵
传统材料指的是在某一地域历史上一直在大量使用且经过相关加工工艺和建造以及使用某种技术等方式制造的材料[5]。其中,传统材料的内涵涉及到“传统”的概念,传统指的是在人们的繁衍生息中世代流传的道德、文化、精神、观念等,是传承和统一了前人的经验和理念的一种共识。传统是一个地区文化历史的沉淀,我国一般认为传统是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等经验的统一,在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获取某些传统是适应一个时代的产物,有可能不适应后一个时代的发展,为此,传统的观念的传承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地域特征及文化差异,传统材料都是植根于地方,成长于地方,并依据历史文化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其属性,为此,传统材料附属于地方的传统材料[6]。
(二)传统材料的范畴
传统材料从广义层面理解,凡是能够应用于艺术创作领域的都可称之为传统材料,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艺术家对于传统材料在时空上的延展,按照功能性可将传统材料划分为:一是物质性传统材料,例如:土、木、石、草和金属等的自然材料,陶瓷、砖瓦、玻璃、石膏等简易加工的材料。二是符号性传统材料,例如:纸张、传统工具、丝绸等。三是节日、风俗习惯、文字图形等其他传统材料。
二、传统材料与雕塑艺术发展的关系
(一)传统材料映射民族文化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在其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却都依靠相同或是类似的传统材料。民族文化是在区域文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呈现出的特有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历史上不同文化、思想和观念上的总体特征。在思想观念上中国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西方有基督、天主等。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产生文化意识形态,现代文化艺术同样是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融合下发展起来的,其中聚集了物质的、精神的和文化意识形态,人来的发展产生了文化意识。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Clyde Kluckholn)在《文化的研究》中提到:“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由于传统的作用,也由于人类关系的复杂性,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物,哪怕如同动物之所需者,也都得裹上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由此可见,物品是文化的载体,其物品又依附于物质材料[7]。
(二)传统材料与雕塑艺术的发展
雕塑艺术发展史就是人们对于材料应用的历史,雕塑艺术依附于材料的使用,最早用于雕塑的材料有陶器、石材以及青铜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应用,使得不同的雕塑呈现出多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如陶器的使用反映了人类最早期的生活状态,石器的使用代表了人类社会利用工具的开始,青铜的使用是人类智慧和技能的发展。
传统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在不同的区域和特定的历史状态下存在区别和联系,由于传统材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限制性不同,早期传统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材料充当辅助的作用,雕塑更多的是表现形体。此外,因材料的本身的属性,其适用范围较窄。再者,雕塑的使用功能和观念的局限以及技术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的发展。材料是静态的物体,而雕塑创作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雕塑作品是具有主动性的。以静态的材料创作“主动性”的雕塑作品是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雕塑的创作过程发展到后期,石材的使用融入雕塑作品中,人们不再仅仅关注石材本身,而是石材传达出的人物线条,再如兵马俑,人们不再关注兵马俑的具体材质,而是关注其气势和神态,材料本身的属性几乎被掩饰。
三、传统材料与当代雕塑艺术的融合创新
(一)创新传统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大量的化学类物质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随着材料种类的日益丰富,艺术创作者希望能够应用多样的材料重构雕塑艺术形式。传统的雕塑技法已不能满足当前雕塑艺术的展现,为此突破传统材料的限制是当前雕塑艺术发展的重点。卡尔·安德烈在其作品《secant》中将铺设地面的枕木在丛林中形成线条,并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指向森林远处。作品中的材料显然成为了作品意象的载体,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可通过枕木所指的方向传达出意境的深远,充分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8]。作品中传统材料体现出实用性的功能后回归于自然,这就体现出创作者对自然和材料的融合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创作者将枕木应用在自然后并未抛弃,而是成为现实的作品摆放在空间里,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作为实体物质,材料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其审美价值,在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追寻材料的本质,不去改变其本质特征,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材料的本质属性。需要指出的是材料的本质体现不是不经过人为加工的自然状态,而是在充分把握材料本质的基础上保留材料本身的质感后经过主观加工修饰进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个过程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雕塑作品的成功在于创作者能够应用不同类型材料有机融合,进而体现其表达的思想,使得作品产生美学感受,赋予作品厚重的意象。
(二)传统材料作为意象的载体植入雕塑创作
传统材料在雕塑作品应用相比于新材料而言,在技能和形式上富有特色,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随着艺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艺术追求新的艺术形态和理念,正在逐步地抛弃传统意识理念,这就导致传统艺术雕塑和传统材料走向没落,面对新的艺术浪潮,传统材料只有追寻新的艺术内涵,构建出新的理念和体系,才能重新获得自身的艺术价值,只有将传统材料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出现由“鸡蛋里挑骨头”转向“鸡蛋里蹦出骨头”的效果。
传统材料作为新的观念载体植入雕塑艺术创作中,是将其特有的意象来展现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以此体现传统材料在观念表达的转化上,以及强化其物理属性和某些情感的表达。只有将材料自身的特点与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艺术交流的形式和载体,正如雅尼斯·库奈里斯主张的“艺术应该被生活取代”的理念。现在的雕塑艺术创作强调的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理解和把握来源于创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提取出材料本身代表的物质文化语言,传统材料是历史的物质见证,将其作为意识的载体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有助于表达附属于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产生的文化语境。
(三)传统材料制作的现成品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现成品融入雕塑创作打破了雕塑创作的原有形式,是材料应用于雕塑创作的大胆尝试。从雕塑的形式看,被加工的材料转化为现成品无论在雕塑空间上还是在雕塑的固有形式上均有了较大的变动。这样的应用使得雕塑形式不再单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传统的材料制作成的现成品在雕塑艺术的塑造上有着独特的功能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舍弃实用的功能性,留存隐含的形式美。二是具有多种属性,雕塑创作者可以利用其特殊空间表达思想和观念,进而传达材料本身的意象。雕塑艺术家往往注重的是材料和空间的认知,也是就材料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样关系的表达是由材质、形体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例如,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收租院》描绘的地主向农户收租的情形,其制作和表达手法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写实手法,将现实主义色彩表现的惟妙惟肖,作品中人物手中的工具和周边的扁担、竹筐、桌椅等都是传统材料制作成的现成品,正是这样的现成品和人物重构了真实的历史画面。当现成品成为雕塑创作中的一部分和传统写实手法在艺术形象结合时,现成品在日常生活得到体现,其使用功能性和日常生活无异,这就将传统材料制作的现成品融入到了艺术场景,发挥了其艺术功效。
(四)将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材料融入雕塑创作
在人类生活早期,人们将一些图形符号刻在石壁上记录其生活或是抒发思想,后人在其记载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雕塑创作中,就是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出发,在雕塑中体现中国色彩,同时创作者要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融入到作品。目前这样的尝试还不多见,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何将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材料应用于雕塑作品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方向。我国历代雕塑家将假山石、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火药、书法、蚕丝、佛像等传统材料融入到雕塑艺术的创造中,这个过程中首先融入的是传统的哲学思想。我国的哲学思想主要研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历史更替规律,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韦冬作品《观自在》中表现鹿仰首看着自己鹿角上生出的一片金叶子,其实就是在内观自己的菩提善念,内观自己心中的良知。将传统哲学中的禅学和心学融入到了雕塑语言中,是将展开的书卷作为雕塑的底座,其实也暗喻雕塑的思想核心出自于传统经典。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并认为万物均由先天元气构成,许多中国雕塑中神兽形象,体现中国古老哲学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也暗合了中国道家的玄学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样的材料广泛地应用于艺术领域,在传统的雕塑材料里是将自然材料通过加工等形式实现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对于雕塑材料的认知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材料在雕塑艺术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材料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塑造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民族文化,雕塑艺术依附于材料的使用,雕塑艺术发展史就是人们对于材料应用的历史。为此,在充分理解传统材料内涵的基础上,将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材料、现成品融入雕塑创作,再者将传统材料作为意象的载体植入雕塑创作,打破雕塑创作的原有形式,创作者对传统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以及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使得作品产生美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