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浅谈写生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作用
2021-09-01张旭
张旭
鲁迅美术学院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写生形态
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事物的内在生命和本源而并非如实地描摹客观对象。中国书画家认为艺术创作要达到对有限形的超越从而表现一个更加深远的境界,在一个“有”的世界中开辟一个空灵的“无”的世界。追求画外之景和注重神的表达也成为了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品格,例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是强调通过外在之形来表达内在之“神”。再如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意境”强调的就是“有像”和“无形”的统一。写生亦是如此,例如清代方薰说:“写生即写物之意” 由此可见“生”即“意”,乃生机、生意、生趣;“写生”主要强调的是物象的内在生命,要做到为物传神。明代莫是龙说:“画品唯写生最难,不特传其形似,贵以神似。” 可见这是中国书画美学历代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写生要表现自然之“神”宇宙之“生机”,从而追求主客体相交融的境界。从题材的选择上看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贯休《十六罗汉图》中的人物形象一部分是来自于西域胡人和佛教故事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梦中,贯休“自谓得自梦中,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绝俗耳”。画面以“形骨古怪”的造型表达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中国绘画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画家本人对自然的认识,更倾注了画家个人情感。画家作画追求一种“物我合一”的情感境界,把“自己”通过画中的形象表达出来。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自绘画产生起就是人类描绘的重要对象,并且在每个时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散发着独特魅力。写生是一种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绘画方式。虽然传统中国画的写生与今天所理解的写生形态有所不同但是此种形式早已存在,据记载五代时期南唐中主李璟与大臣们登楼设宴,赏雪吟诗时就常常命画家描绘此情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更是授意于李煜的一幅作品,据记载:“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
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写生形态。这种特殊的观察方式和描绘形式传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作品展现出的形象是通过画家主观处理过的形象。心与物游、借景抒情在传统中国画写生中一直被尊为重要的美学规范。
宋代赵昌“画花卉,每于清晨朝露下,时绕栏谛玩,手中调色写之”。并自称“写生赵昌”,所画花果,“写生逼真,时未有其比” ,王时敏曾评价宋代绘画时说:“北宋的花鸟画,继五代传统,进展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画家特别重视写生。”元代文人画“意尚”的画风发展,写生更加注重画家个人胸臆的表达,抒发情感,以作画的方式表达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个人情思。
根据记载来看关于中国画传统的写生观念,在不同的时期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整体上体现了画家本人对事物认识。
二、“写实主义”对中国人物画表现语言的丰富
中国画发展至清代画家多以脱离自然的摹古、抄袭为主。艺术开始脱离时代疏离现实。画家自封意识更加快了中国画的衰败。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一大批有识之士呼吁向西方学习并运用西方科学的色彩和解剖知识改革中国绘画,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为中国画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运用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素描相结合的方式大大增强了人物的表现张力。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画家,他作为一位写实造型的倡导者,当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他在如何改造中国画中强调:“古法之佳者守之,绝者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品《愚公移山》我们从这幅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人民对抗战的决心。在画面处理上,他主要以勾线填色为主,部分人物略施明暗,以显体积。他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素描画法相结合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又不失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画的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再如蒋兆和先生的大幅创作《流民图》可以称之为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的经典之作。他说:“只有写实主义才能揭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内心的痛苦。”他的创作是通过寻找各种年龄、性别的难民和流浪者做模特;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在画幅之中,模特的使用促进了画面对人物的深入刻画,他将中国人物画的造型美感发扬到了最大值。他将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以形写神的传统美学原则相结合,借用西方明暗塑造形象的技法开辟了中国绘画语言的新局面。
除此之外,石鲁、赵望云、叶浅予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将“面对自己”的绘画恶习转向“面对自然”。重视写生,加强了人物造型能力也填充了中国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
三、“西学东渐”并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摒弃
艺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画并没有因为西方思潮的传入而失去本体魅力,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审美原则并没有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消失,“传神写照”的美学规范也没有在西方写实主义的浪潮中削减,“师法自然”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从20世纪初期呼吁“美术革命”到今日中国人物画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都能看到中国传统语言在当今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
二十世纪另一位重要的画家黄胄,他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而来,艺术创作一旦离开生活,作品就会失去感染力。他朴实无华地画了大量速写,并且将速写运用到中国画当中,不以技术为重,而是致力于画面的整体感。以国画用笔将速写线条完美结合,重视生活感受,无论是人物神情还是动势都十分生动。他以实践证明写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必要路径。他说“在生活中起稿,在生活中锻炼要全身心投入,满怀激情,个人风格,技巧自然形成”。
他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生活中,在长期的写生中灵便地捕捉人物形象。在作画过程中投注大量情感,他画面里的新疆女孩、捕鱼的南国姑娘生动感人。他不仅仅强化了造型的具体性,还极大地加强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拓展了中国绘画语言独具特色的魅力,在中国绘画史的进程里有着重要贡献。
赵奇老师无论是在他的教学里还是创作中都十分重视写生,以人物写生课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对形体的概括能力,他说“我们提出了写生,从根本上正是放下自己。就是说,使作品的表达意象宽阔一些,以更为客观、更为自然的态度看待对象”。 我们从赵奇老师的《溥仪出宫》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一线造型的绘画语言,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 到他朴实的情感在画面中流露。画中人物形象传神,人物性格特征明显。有人评价到:“他描绘的二百多个人物,大都无名,平凡甚至卑微,然而他们才可以代表“民众”这个词,我被这些人物形象所打动,看着他们,似乎感受到他们活着的尊严和顽强。这些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启发我从人性及命运的角度思考历史。我忽然明白所谓历史的真实,就写在了他们的脸上,同时也投射到我的心里”。赵奇老师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他以最朴实的态度对待艺术,以最质朴的语言表现着周围的人群,也表达着他对艺术的态度。他强调绘画为生活而存在,生活为我们提供巨大资源,我们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地成长。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师法自然”“传神写照”“神形兼备”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直是重要的美学原则,我们应该在融合西方同时发展中国的绘画传统,而不能摒弃。中西文化固然不同,但我们要看到西方那些可以促进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因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母体。
四、结语
当今中国人物画写生要以创作为目的感合时代变化从而使绘画语言更有效地表现现实生活。中西绘画应该是相调和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将科学理念引入写生是对中国画语言的表现力的增强而不是对中国传统的摒弃。我们要站在继承传统又要发展传统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不同于外来文化的立足点上。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当下也为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即关注生活又不忽视自身价值才能推陈出新。无论是吸取传统还是借鉴西方,都不能偏离中国所固有的文化。回归自然,以朴素的写生来观察自然、感悟生活、刻画形象,紧紧抓住对象给我们的感受,真实的表达对象只有师造化,以自然为师,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征又不失时代面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