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宁波市医养结合居家智慧养老模式研究
2021-08-31赵静
赵静
关键词:互联网+;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智慧养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养老压力与日俱增,城市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般养老服务主体仅能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而专业医疗服务主体则难以为老年人提供保质保量的健康服务,由此形成“治病不养老,养老不医护”的养老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莉撰文提出,“互联网+”医养结合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将有效破解医养分离问题,助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将“互联网+”与医疗、养老结合,不仅是养老模式的大胆创新,而且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养老需求。本研究正是基于“互联网+”的视阈,探索结合大数据、云平台、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居家护理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居家老人与社会资源尤其是医疗服务资源的空间壁垒,针对宁波市目前的养老现状和现有基础,结合国内的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实践经验,提出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一、宁波市养老现状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
据2019年底的统计结果表明,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现已达到156万,占到户籍总人口的25.6%,该比例高出了全国7.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表明宁波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宁波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户籍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伴随老龄化人口比重的上升,失能、慢病等老龄化问题也是日益严峻,宁波市65岁及以上老人死亡的比例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79.8%,其中患慢性病死亡的主因为:循环系疾病(主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二)居家养老是主流
根据宁波市统计局开展的“2019年宁波市民居家养老需求调查”显示,有86.1%的宁波老人将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养老的主要模式。其中,有75.4%的老人选择在家自我照顾,有21.2%的老人选择了在家由子女照顾,仅有2.2%的老人选择了在家请保姆照顾。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更具有低成本、高自由度兼资源配置灵活的特点,但当前的居家养老模式,老人大都难以得到专业、细致的医养服务。尤其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独居、空巢老人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在寧波周边农村,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空巢老人”可占到农村老人总数的近八成。
(三)养老需求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除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外,更多老年人开始关注精神品质的提升。正如调查显示,有半成受访老人有“组织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有将近半数的老人要求开通老年人服务热线、提供聊天解闷等关爱服务,当然,提供紧急救助、提供生活用品、送饭、送医、送药上门或是提供老年人集中就餐、护理员上门护理等也依然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四)养老供需不平衡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在逐年提升,当前的养老服务供给还难以达成平衡。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改进完善医保和社保制度,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势必要加大政府在医保和社保领域的财政投入,提升其的覆盖面,切实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也有65.7%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政府能够设立更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在普遍实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情况下,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社区,建立普惠的第三方养老机构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还有54.1%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形式上、内容上较为单一,另外也有57.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以政府为主导,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不管是在财政支持上、政策保障上、服务形式内容上、从业人员素质和人数上,均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组成合力,构建起符合当前老年人需求特征的“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同时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
二、“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切合宁波市养老需求,能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护理、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技术手段,将老年人的活动形态、身体指标数据及其他诊疗需求在线收集汇总至平台云端,平台收集并分析处理数据,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反馈信息及诉求,以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有效衔接,使医疗资源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尽最大可能提升服务的便携性、及时性。推行“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符合当前宁波市民主要以家庭为核心的居家养老模式特征。宁波地处东部沿海,人口密度较高,医疗资源相对较少,不少居家老人存在看病困难、无人陪护的问题。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创新“虚拟社区医院”模式,能够将老人诉求及时传达至社区卫生医疗中心乃至其他医疗机构,从而使得医疗机构能够精准提供各项养老服务,以此满足居家养老群体医疗服务“及时化、人性化、精细化”需求。其次,“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也能够让老年人及其家人及时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并进一步通过线上平台获取相关的预防、诊疗及康复知识,提升个人对疾病预防、护理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建立起身体健康管理意识,从而达到“防治结合”的效果,节省治疗成本。最后,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多样化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如开展一键清理、特色送餐、活动报名等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活动,以满足老人全方位的需求,实现老有所乐。
(二)其他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成果
自2017年三部委印发《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健康养老资源进行对接和优化的尝试。
较早开展线上线下智慧养老实践探索的有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引入了SOS手环等智能可佩戴设备和智能居家设备、可实现紧急报警、红外线无人感应、门磁感应、电子围栏、GPS定位等功能,共有会员管理、需求评估、服务管理、交互管理、数据分析5个线上模块,线下则实行健康体检、送餐等居家照料和社区集中照料的方式,形成了智慧养老的桐乡模式。
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作为“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实行的是“1+25+x”康健智慧养老模式,依托健康驿站,实现社区居民只要刷医保卡即可享受免费体检、诊疗建议、健康讲座等服务,并将驿站和25个居委康健苑合并多家社区健康检测设备的数据整合融通,实现“1+25+x”内网互联互通,把健康服务输送至家庭及各社区单位。
广东中山市也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紧密融合,如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裕永医生”APP,借助医疗可穿戴设备,可24小时持续提供血糖、血压、心电、睡眠等实时监测服务,以便于及时掌握居家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形成个人健康档案,成功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居家监护养老服务体系。
还有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文峰街道积极打造康养主题医养联合体,构建“医”“康”“養”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线上层面构建“智慧养老云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与健康养老的互联,线下创设“华南康养护理产业创新与实训中心”,打造多功能社区综合性康养中心,同时借助“智慧养老云平台”推出养老助餐特色服务。同时整合其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知识讲座、医疗保健等服务。
以上城市在“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上的探索均有其亮点和特点,这些相对成功的构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为宁波市全面建设“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宁波早期居家养老探索,已初步具备了模式构建的基础
宁波最早自2004年就已经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和试点,是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在试点过程中,宁波市以建立起居家养老设施网络为基础目标,展开了老年助餐送餐、便利医疗、生活照料等多元服务,同时叠加以政策保障,初步形成了“一网络三服务一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相继出台贯彻《条例》1+12系列配套政策,编制了2018-2020年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行动计划,确定了“8大工程20个重点项目”的三年攻坚任务。在与互联网有关的医养结合智慧居家方面,也有海曙、江北、鄞州等地相继展开探索:如鄞州区开展建立区域智慧养老生态圈,将老人、社区、医疗资源等紧密联结,实现全域的信息联动和资源共享。海曙区依托81890服务中心,安装“一键通”紧急救助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求助服务。
三、打造“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阻力分析
2010年以来,宁波大力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物流、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健康保障和安居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以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为基础的智慧养老服务却在制度体系构建、实践探索、产业协同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2018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也是省内首个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截至目前,针对医养结合的智慧居家养老条例还没有制定,没有明确的实施规范、界定标准、统一流程,也使得“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改革难以推进,极易产生各部门职责不明、权限不清、落实不严的情况。
(二)区域联动效力不强
近年来,宁波市多个区域均对“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做出尝试,如江北区在原有“虚拟养老院”的技术积累下,进一步升级开发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形成集信息综合、智能服务、反馈评估等多合一的管理平台。海曙区广安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借助网络科技,搭建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对接需求,以公益性组织为支撑,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但目前的平台或系统都是在各自区域内部独立运行,服务方式、标准各不相同,平台之间数据信息也互不融通,导致不同区域甚至社区的老年人享受的服务存在差异,各区域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系统重复建设,不利于该模式的整体统一推进。
(三)产业协同机制薄弱
宁波市智能经济产业发展较好,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已达到12个。在产业发展方面,宁波在电子信息、软件服务、人工智能、智能家电、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上均有布局。但是,综合来看,智能制造业在养老产业领域的渗透力、带动性不强。宁波的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提供智慧养老硬软件服务的产业还未形成体系,提供的智慧养老产品服务大都模式单一、产品功能不全,实用性不高,现已建成的几个区域信息平台由于功能限制,能够开展的服务项目还较少,服务半径也还比较窄,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四)适应性专业人才缺乏
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运行、监测,“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撑,从研发技术人员到管理监测人员再到服务人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而当前宁波市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建立,对口的适应性人才非常稀缺。同时,当前在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这也阻碍了相关领域的人才流入。
四、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的规划体系,必须着眼于“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首先,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对全市智慧养老的明确规划和要求,细化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有序、健康推进。其次,进一步激活要素和市场,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对于提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可适当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实施跨部门联合建设,可由民政局、经济与信息化管理局联合卫健委、大数据、医保等部门,在市级层面统一构建信息互联互通的居家智慧养老数据中心(平台),合理确定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所设计的养老服务既符合地方供给条件,又符合老年人需求。在街道社区层面,则可根据各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在数据平台上选择或拓展个性化养老服务,也可在社区内部增设医疗检查中心、护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只有实现社区、区域与市级居家养老管理平台的对接融合,才能确保全市居家智慧养老数据中心的数据运转有序,也才能真正让老年人享受便利、公平、高效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二)务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协同
“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涉及的产业链较为广泛,如智慧家居、电子行业、医疗行业、物联网行业、健康服务行业等都与其密切关联。其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多种行业技术的交互融合。为此,有必要在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其向智慧养老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在交叉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尤其是在智能居家养老终端核心关键技术上,推动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居家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和丰富智慧养老终端的产品供给,结合宁波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开发个性化适老化产品,简化电子产品的操作流程与步骤,提升智慧养老产品多样性和实用性。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需要构建起不同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供应端涉及系统和产品的设计研发,运行端涉及专门的数据分析和管理,需求端则涉及医疗护理和其他养老服务人员。各环节都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增设智慧养老相关专业,或在原有专业结构中融入智慧养老的方向,重视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当前对智慧养老领域的人才需求,为构建起“互联网+”医养结合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