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21-08-31王培森

理论观察 2021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精准扶贫

王培森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01 — 03

引言

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传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涉及面过于宽泛、纵向延伸度不足等问题,使得资助工作无法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群体。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精准资助理念,该理念就是将精准扶贫思想与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针对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群体进行精准帮扶,并通过这种方式对贫困生开展思政教育,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想要确保精准资助工作能够全面在高等院校中得到贯彻与落实,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将精准资助内化为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以此来充分发挥精准资助工作的效用。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资助育人概念厘定

从宏观层面来看,所谓的精准资助就是将传统粗放式资助育人工作方式转变为精细化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实际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还要借助对贫困生的精细化管理,帮助贫困生摆正心态,让其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提升其综合能力〔1〕。全面贯彻落实精准资助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进而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工作方式不合理

部分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工作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意识到贫困生个人的差异性,导致精准资助工作效果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每一位贫困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些高校管理者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时,并没有对贫困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归纳与总结,而是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资助工作〔2〕。这种资助方式操作简单,但是由于忽略了贫困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资助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贫困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个人实际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让贫困生对资助育人工作产生认知偏差,对贫困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贫困生身份认证不清晰

影响精准资助工作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贫困生身份认证不清晰问题,一些高等院校在开展贫困生身份认定工作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如何扩展贫困生覆盖面方面,力求将学校内全部贫困生都纳入到资助育人活动范围当中〔3〕。尽管这种工作思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味追求扩大资助范围,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贫困生身份进行精准划分,开展精准资助活动时无法依照贫困生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计划,造成资金以及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身份认定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地方经济差异因素,使得一些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也被划定为贫困生,这对于精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考核机制存在局限性

高等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活动过程中,会通过构建长效考核机制的方式来检验资助育人工作開展情况,同时根据反馈上来的信息,对资助育人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但是在实际构建考核机制过程中,一些高等院校所建立的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一方面,部分高校所构建的资助育人工作成果考核机制评价维度较为单一,评价指标仅有贫困生参加的活动、收到资助的具体金额以及贫困生汇报的受资助反馈等基础内容。缺乏对于资助工作育人效果的分析与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真实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从事精准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缺乏考核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精准资助工作流于表面,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资金有限

实际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过程中,一些高校暴露出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边远山区这一问题体现得尤为明显。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分配资助资金过程中坚持平均分配原则,尽管坚持平均分配原则能够确保教育公平,但由于资助资金总量有限,导致每一位贫困生所受到的资助无法满足其个人需求,贫困生依然会处于巨大的经济压力中,无法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五)育人效果不明显

很多贫困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复杂或长期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而资助育人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以及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部分高等院校所开展的精准资助活动,虽然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并没有体现出资助育人工作的教育职能。具体而言就是仅帮助贫困生改善了物质生活水平,而没有对其进行精神帮扶〔4〕。这种背景下,一些贫困生无法领会资助育人工作的真实意义,仅将资助育人工作看作为改善自身物质条件的一种手段,在接受物质帮助时并没有感受到学校、社会对自己的人文关怀,使得贫困生的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无法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具体方式

(一)对资助育人政策进行精准宣传

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对资助育人政策进行精准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校中的每一位贫困生都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各项资助政策,这是贯彻落实精准资助工作的必要前提。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与高级中学之间的沟通,精准资助工作人员要深入高中校园,通过举办讲座以及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让贫困生在高中阶段就能了解高校的资助政策,借助这种方式让贫困生能够在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各项资助政策来缓解经济压力〔5〕。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腾讯微博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利用新媒体宣传矩阵,能够将最新的资助政策以及资助活动内容及时传递给贫困生,让贫困生能够及时了解资助政策变化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二)对贫困生身份进行精准认定

针对部分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贫困生身份认定不清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时,要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资助政策作为依据,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以公正、公平、公开作为工作原则,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精准认定〔6〕。选择评委人员时,要以多层次、全覆盖为基本思想,被选入评审小组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考评办法进行深入解读,结合贫困生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贫困生个人实际情况,对申请资助的贫困生进行量化考核并公示量化结果,只来得到初次评定结果。在得到初次评定结果之后,对获得受资助资格的贫困生身份进行再次认定,对于审核结果无异议的贫困生确定其为资助对象。对于在评定中存在异议的贫困生,评委要进行深入讨论分析,谨慎做出决定,借助这种方式确保贫困生身份认定工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身份认定活动过程中严格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评委小组成员不得向外泄漏贫困生个人信息。

(三)对贫困生进行精准管理

高校管理者以及精准资助工作人员要与贫困生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谈话走访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生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情況,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贫困生在校园中的生活进行动态监管。同时,通过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梳理与分类,了解贫困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例如:1.对于家庭突发变故而造成贫困的学生,学校要适当调整对其的资助力度,帮助贫困生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2.高校可以构建导师帮助机制,对于那些由于经济因素而影响学业的贫困生,教师以及学长要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3.高校中的各院系要分别创建心理辅导工作室,对各院系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将专业课学习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让贫困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以及校园生活〔7〕。4.围绕贫困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让贫困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来摆脱贫困局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对贫困生建立帮扶档案,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贫困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真实情况为基础,对贫困生开展创业教育,让贫困生通过创业来改变经济条件并体现个人价值。

(四)突出资助工作的育人职能

针对部分高校存在的精准资助工作无法突出育人职能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正确意识到精准资助工作的真实意义。以单纯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逐步转变为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1.注重实践。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资助实践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例如校园图书馆兼职或者学校宣传服务等,让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园实践活动,在丰富及校园生活的同时获得额外的资助。此外,学校领导人要积极与当地优秀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在选择入企实习学生的时候优先考虑贫困生,让贫困生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2.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参与精准资助活动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校园中扩大精准资助教育宣传范围,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构建资助育人第二课堂。让贫困生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对资助育人,工作内涵与意义进行深入了解,贫困生感受到社会校园对于自己的关怀,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突出育人职能。在对贫困生受资助资格进行认定,以及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等活动时,要积极加入育人元素。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以及突出事迹的贫困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让贫困生以及普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要让贫困生群体中的优秀典型成为学生们争相学习的榜样,并利用当代大学生十分熟悉的新媒体平台传播资助育人正能量,借助这种方式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8〕。

(五)扩展资助渠道

针对资助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高校管理者需要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拓展资助渠道。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宣传平台扩大资助育人政策的影响范围,让社会优秀企业意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上的优秀企业能够与高校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尽可能提升实习期间贫困生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还需要与当地慈善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校园中设立助学基金,利用这种方式拓展精准资助渠道,扩大精准资助活动的惠及面,让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有更多的渠道帮助贫困生。需要注意的是,在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与企业领导人进行深入交流,尽量避免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与贫困生学习的技能产生冲突,让贫困生能够利用勤工助学岗位,快速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其顺利就业。

(六)创新育人模式

转变传统资助工作中单纯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的模式,丰富资助工作形式。围绕贫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创新试点计划和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计划的实施,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贫困生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此外,要依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个人需求以及个人特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贫困生单独设立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贫困生的个人能力,让其能够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改变命运,实现由“资助”到“自强”的转变。

四、结束语

高校想要顺利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相关管理者就要以“精准扶贫”作为指导思想,积极转变传统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构建精准资助长效机制。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影响精准资助工作顺利落实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对资助育人政策进行精准宣传、对贫困生进行精准管理、扩展资助渠道、突出资助工作的育人职能等方式,构建精准资助长效机制,让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提升贫困生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校的社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孟兰.高校辅导员基于精准资助的育人工作实践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4):18-19.

〔2〕张哲.脱贫攻坚启示下高校资助工作提升路径探索〔J〕.林区教学,2021,(04):1-4.

〔3〕周宇.精准扶贫视阈下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4):252-253.

〔4〕杨芳芳.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109-111.

〔5〕徐芸.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的难点探析〔J〕.时代汽车,2021,(07):55-56.

〔6〕王姣.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作用发挥及实现途径研究〔J〕.贵州农机化,2021,(01):53-55.

〔7〕毛凯梅,刁洁玮.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分析〔J〕.西部学刊,2021,(06):86-88.

〔8〕夏慈忠.高校精准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2):92-95.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精准扶贫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