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建立后齐齐哈尔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探析

2021-08-31杨宇

理论观察 2021年3期
关键词:齐齐哈尔历程成就

杨宇

关键词:齐齐哈尔;工业;历程;成就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91 — 03

新中国建立后,齐齐哈尔迅速发展建设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基础的工业城市。七十余年来,齐齐哈尔工业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为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齐齐哈尔城市地位。

一、齐齐哈尔市工业发展历程

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家“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投资兴建的老工业基地,70多年的工业建设历经了成长辉煌、低迷衰退、振兴复苏等阶段,每一次的兴盛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和创新。

(一)成长辉煌期(上世纪50-80年代)

齐齐哈尔工业初期发展主要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齐齐哈尔工业成长的辉煌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建立现代化工业国家,就必须首先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和工业基础单薄性,促使中国优先选择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1950年伴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全国调整工业战略布局,为加强城市工业建设,先后将部分重点工厂北迁到齐齐哈尔,形成了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修造企业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探手罗汉”齐齐哈尔一机床厂、“沉思罗汉”齐齐哈尔二机床厂以及和平厂、建华厂、华安厂三大兵工企业,“一五”计划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第一重型机器厂、“掌上明珠”北满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3个项目落户齐齐哈尔,同時,苏联援建的红光糖厂、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制造厂和齐齐哈尔造纸厂等一批国营企业在齐齐哈尔陆续建设落地。其工业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内、省内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大型石化设备锻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大型成套连铸连轧设备、大型锻压设备、大型矿山采掘设备、核电设备、重型数控机床、大型铸锻件、铁路货车等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代表着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发展历程看,上世纪90年代前,齐齐哈尔已经构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成为以机械、冶金和电力工业为主的新兴“钢铁机械城”。

(二)低迷衰退期(上世纪90年代)

齐齐哈尔中期发展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总体来看,可以称为工业发展低迷衰退期。随着计划经济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完善,齐齐哈尔工业经济陷入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集聚爆发,无法赶上改革步伐。加上中直、省直企业较多、企业规模较大、职工人数多、产品类型复杂,设备老化、债务沉重、冗员过多等历史遗留问题,给老工业企业改革和转型带来了重重困难。这一时期齐齐哈尔工业经济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处于低迷衰退境地,大约十年时间全市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31.5亿元,齐齐哈尔成为“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的典型缩影。

(三)振兴复苏期(2003年至今)

齐齐哈尔现阶段发展是从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到现在,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齐齐哈尔工业振兴复苏期。2003年开始,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齐齐哈尔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上项目等举措,工业经济开始全面复苏,重新步入上扬时期。齐齐哈尔工业发展的模式和格局也伴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特色经济,使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2015年以后,齐齐哈尔市重点聚焦产业建设,坚持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瞄准“中国制造2025”战略,依托优势领域,确定将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金属新材料、食品加工、马铃薯、现代畜牧、日用工艺陶瓷、旅游、冰雪体育(运动)、节能环保、养老、现代中药等十二个重点产业为发展目标。坚持“在项目建设中丰富产业体系,靠产业体系完善项目建设”,产业规模加快扩张,产业链条持续粗壮,大装备、大食品产业加速集聚,初步搭建了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以政策支持、要素配置、园区载体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元化产业为基础的支撑体系,带动实体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齐齐哈尔市未来新工业发展产业体系逐步显现,开启齐齐哈尔工业建设发展新篇章。

二、齐齐哈尔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的兴旺发展,突出展现了城市的文明与强盛,齐齐哈尔城市发展壮大,得益于齐齐哈尔的工业发展,历经70年的创业,齐齐哈尔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一)工业体系发展完备,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齐齐哈尔是从工业基础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发展建设成当前以机械、食品行业为主体,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较齐全、产业相对集中的新型工业体系。在40个工业体系门类中,齐齐哈尔市占据27个门类。经过70年大力发展建设,齐齐哈尔工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2户,资产总额1647.2亿元,从业人员10.5万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多,比建国初期1952年更是增长了340多倍。

(二)工业经济实力强大,产品产量增长显著

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中国一重、北满特钢、中车齐车集团,第一、二机床厂和国家重点军工企业建华厂、和平厂、华安厂等这些国有大企业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工业的品牌企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改造升级后中国一重集团可新增年产9000吨热壁加氢反应器、两套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及核岛锻件的生产能力。一大批诸如千吨级热壁加氢反应器、数控重型落地铣镗床,十米重型数控立车、高速立车、高速卧车等新立项设备启动项目,都走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前列。2019年,生产铁路货车13235辆,金属轧制设备11.3万吨,金属切削机床421台,生铁146.5万吨,粗钢185.3万吨,钢材159万吨,水泥286.9万吨,烧碱22.5万吨。各种产品比建国初期年产量都增长了数十倍或数百倍。

(三)产业结构优化协调,产品市场地位显著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积极推进“四个换位”,促进优势产业优先集群化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改善了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差、发展慢的局面,壮大了县域工业经济总量,使产业结构更加协调。2019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1128.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3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5.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为30:21.7:48.3,工业经济仍然是齐齐哈尔市重要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齐齐哈尔市许多工业产品在全国、全省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铁路货车产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机床、锻压设备产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钢产量占五分之四,钢材产量占二分之一,焦碳、乳制品、和食糖产量都占三分之一,发电量、纺织品等约占四分之一。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始终保持核电反应堆、加氢反应器等压力容器制造方面和大型锻件方面国家主导地位;中车齐车集团公司在重型货运车辆的研发生产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齐二机床的市场覆盖面和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扩大,占有国内市场一半以上,已真正成为世界最大的数控落地铣镗床生产制造基地。

(四)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出口产品逐年增多

伴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齐齐哈尔市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马铃薯、玉米、乳制品、机械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年产销收入超3000万元大产业集群。独具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尤为明显,2019年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6亿元,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5.7亿元,两大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6%。出口产品主要有铁路货车、机床、钢材、沙、布、亚麻制品、乳制品、白酒、工艺美术品等数十种产品,出口地区有美、英、法、俄、日、意、澳、加、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工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也显著增加,出口量是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完成产品出口299000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完成241000万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完成57000万美元。

三、齐齐哈尔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齐齐哈尔工业在发展过程虽然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齐齐哈尔工业前进的步伐。

(一)工业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

齐齐哈尔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每年都在持续递增,但部分企业受市场等不利因素影响,运行艰难、规模萎缩。从质量效益看,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缺乏区域品牌营造和整合能力,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领域规模过小,对工业增长整体贡献度不够高,工业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二)管理模式落后,企业人才紧缺

齐齐哈尔市只有大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家族式管理比较突出,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管控制度,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动力,管理方式粗放,产权不够清晰,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不健全,企业法人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工业企业非常缺少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的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很多高级技工“孔雀东南飞”,“凤还巢”的越来越少,高端科技人才更是“择木而息”,形成了人才紧缺的局面。

(三)创业意识淡泊,自主创新不足

齐齐哈尔作为最先进入计划经济、最后步入市场经济的老工业城市,从国有企业出来或过渡过来的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习惯于依靠国家投入、对企业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多数企业创新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齐齐哈尔市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名牌产品较少。

四、新时代齐齐哈尔工业发展的启示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齐齐哈尔工业发展状况及成就来看齐齐哈尔工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坚定搞好工业经济信心,使企业尽快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尤其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推进齐齐哈尔工业建设和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工业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整工业体制机制,破除工业发展瓶颈

鉴于当前齐齐哈尔工业经济受市场结构和企业自身结构双重约束,同时,面临产业和体制置换双重任务。因此,处于产业升级断层危机期工业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发展格局实施全面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运用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两种手段,采取产业、产品、企业三位一体的推进方式,尽快完成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和体制置换,从整体上明晰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二)用改革思想解决问题,创造企业发展新优势

随着经济体制加速转轨,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各种历史沉积性难题和多重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总体数量较多而运行质量不高、产业分布较广而技术层次不高、历史贡献较大而现实实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企业观念更新、机制更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坚持把企业放向市场,使国有资本退出中小企业,强化内在素质,使企业全面进入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三)突出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战略层次

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形势,推进"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必须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这为齐齐哈尔积极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创造了广阔空间。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在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实行更多层次合作、拓宽领域、全方位对接、高起点动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企业步入国际市场。

〔参 考 文 献〕

〔1〕王柏.齐齐哈尔工业企业发展问题研究〔Z〕.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社科院,2007.

〔2〕齐齐哈尔市统计局.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尹罡.桂林市工業发展战略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07.

〔4〕陆振.宿豫区工业发展的战略研究〔D〕.南京大学,2008.

〔5〕陈洋.齐齐哈尔工业:在困难中积极作为〔N〕.黑龙江经济报,2015-02-03(A02).

〔6〕齐齐哈尔市志编审委员会.齐齐哈尔市志:经济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0.

〔7〕齐齐哈尔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R/0L〕.中国发展门户网.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齐齐哈尔历程成就
中国的历程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嫩水龙沙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
达斡尔族与兴建齐齐哈尔城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