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架丰富内心音乐情感的桥梁

2021-08-31刘畅

人民音乐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践者旋律内心

一、引言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无论是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乃至音乐评论、音乐赏析,都需要具备专业的音乐听觉能力。然而,强大的音乐听觉核心则是内心听觉能力,它甚至左右着学生各项音乐技能的顺利延展。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主干课之外,还会在各个学期分别开设若干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课则是诸多专业基础课程中既有较强的音乐性,又有较高的技术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必须通过专业、系统的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努力提高音乐听觉水平,不断丰富内心的音乐情感,完善自身的音乐感受,并运用专业知识,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思维与想象力。可以说,视唱练耳可以助你顺利开启音乐之门。

二、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重要内容

从严格意义上讲,内心音乐听觉是所有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是音乐听觉的核心。但我们应该知道,人的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长久以往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辅助以及全方位的音乐听觉训练,是不可能对所从事的音乐实践活动驾轻就熟的。因此,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与发展,成为了音乐听觉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严谨、专业的技术性音乐听觉训练是激发学生内心音乐听觉、丰富内心音乐情感的重要前提。毋庸置疑,科学的视唱练耳学习与训练是提高音乐听觉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而系统、规范的视唱练耳课程也是围绕着这三大要素展开的。在内心音乐听觉层面表现出色的音乐实践者,亦或是内心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把控能力上的佼佼者。

1.内心音乐听觉之内心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骨架子,更是音乐存在的基础。内心的节奏感是人们对感知到或感知过的节奏形态的正确把握能力,拥有出色的内心节奏感,是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首要前提。毫无疑问,习乐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节奏把握情况的优劣,或将对自身音乐情感的表达带来重大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就是把节奏认知放在了首要位置,并通过语言与动作上的律动感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习乐者的节奏感。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内心节奏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勤学苦练才是大多数人培养内心节奏感的必由之路。例如,对于一个初级的器乐学习者而言,从最初的简易练习曲开始就要注重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不但要充分加强其对长短不一的音符时值有着感性上的认识,更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各种音符的时值长短加以理性的分析。老师还要教会学生用手划出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且在读谱时做到“边挥边唱”,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行之有效地针对节奏、节拍的进行做到从熟悉到熟练,再到最后的驾轻就熟。这样才能在把注意力集中到音的时值、力度、速度等谱面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将音乐听觉与音乐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以求充分发展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2.内心音乐听觉之内心旋律感

旋律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不同的国家、民族、信仰、文化以及教育决定着人们对旋律的欣赏、喜好、理解和接受程度。旋律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它的存在与人的情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连,同时,旋律也最容易撼动人的情感世界。内心旋律感正是人们对聆听过的音乐作品之旋律線条所产生的一种内心认知。当人们有意识地对一段音乐进行记忆并根据个人能力对其加以判断分析时,即可在脑海中或多或少地勾绘出由音高、时值、节拍、调式及调性关系汇总而成的一组“线形图表”。在旋律感的培养过程中,音高、节奏的组织能力与调式、调性的感知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对一段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动态中的旋律进行听觉记忆的能力,长时间专业化、反复性的视唱练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对大脑进行有一定规律的音乐听觉刺激,使之最终对音乐的诸多元素产生音乐性的记忆,并在脑海中对音乐形象产生主观 的想象,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当然,内心旋律感的形成往往还与音乐实践者的音乐文化传统和喜好习惯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对本民族特色的旋律具有极高的辨识能力,越熟识的音乐风格就越容易理解,表现力也就越丰富。但是,就现当代风格的音乐而言,由于其淡化或失去了调式、调性的基础,打破了人们熟识的音乐听觉习惯,大多数人对此类音乐的旋律风格缺乏经验的积累和听觉上的适应性,因此对于一般人而言,很难用熟悉的音乐听觉材料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纳整理。当然,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音乐听觉习惯会有所不同,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

3.内心音乐听觉之内心和声感

西方音乐史记载着从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到中世纪的天主教音乐,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从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再到20世纪,和声逐步演变成了诸多音乐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和声作为旋律升华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是所有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具备出色的和声听觉能力,是从事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规范、系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往往会把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列为课程中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听辨音程、和弦的色彩以及结构来逐步了解和掌握和声功能性,同时再辅以相对应的调式理论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多声部音乐的思维能力。

人的内心和声感,总的来说是指对音乐的调式调性运用、和声色彩辨别以及和声功能进行的判断能力。这些都需要随着系统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才能逐步形成自身对多种和声音响特有的听觉记忆,并随着听觉习惯的逐步完善,使得内心和声感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和声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提升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必要手段,需要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通过对单个音程、和弦、调内音程、和弦连接的听辨练习以及组织多人分声部合唱和弦连接,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内心和声感。

大多数人的内心和声感是通过不断的训练而形成的,但也有一部分人的内心和声感是受到生活中的多声部音乐环境的影响而建立的。比如中国贵州、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演唱者,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感受着本民族多声部音乐中所蕴含着的和声素材,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固有的音乐听觉习惯,并形成了特定的演唱风格。

三、“音乐四力”的培养有助于丰富内心音乐情感的表达

“音乐四力”即音乐感知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和音乐表现力,它们是作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实践者所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有助于丰富内心音乐情感的表达。并在其参与音乐演奏、演唱或创作等实践活动时,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不论是音乐创作者、评论者、表演者或是聆听者,都离不开“听觉”二字。

1.“音乐感知力”是音乐实践者必备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音乐实践者而言,表达乐感的能力是需要摆在首要位置的。出色的乐感表达,必须以充分的音乐技术为基础,而非实践者的主观想象,也就是说,充满艺术魅力的、赋有乐感的情感表达,才能体现出音乐真正的美。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真实的乐感,那么准确的音高、节奏把握能力、明晰的音乐逻辑以及干净、饱满且美好的声音、自然的情感表达和准确的风格把握等等这一系列的音乐表达能力,都是音乐实践者应有的重要条件。很明显,前面提到的“音高、节奏、音乐逻辑”等,都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正因如此,说明视唱练耳在乐感的培养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音乐记忆力”是内心音乐听觉训练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内心音乐听觉素养的提升,行之有效的听觉记忆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人脑在接收到一定数量的外部信息后,会有少量信息在大脑中得以存留,语言会在脑海中被不自觉地转化成文字,若是音乐,则会被转化成与之相关的音乐素材,但信息转化的质量,会根据记忆者大脑中音乐元素信息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音乐的门类多种多样,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的种类也是复杂多变的,音高与节奏、音程与和弦、调式与调性、音色与音区、速度与力度,甚至是乐器的种类与名称等等。当人们对一定数量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暂记忆时,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便开始发生作用,音高、节奏、和声等音乐素材被有意识地转化成音符,当然,完成这个过程的正确率高低,将取决于个体音乐素养的累积程度,也就是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由此可见,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与音乐记忆力是相互作用的,音乐记忆力的有效提升,与系统的音乐听觉训练是分不开的。

3.“音乐想象力”是音乐实践者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所有艺术门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动力。而音乐则是用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形且抽象的听觉艺术,任何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也都离不开想象。音乐想象力就像是一片测评音乐实践者内心听觉水平的试纸,不论是音乐创作者还是音乐表演者,都不能在音乐想象力这个环节上有所缺失。音乐想象力是大脑对音乐记忆的再加工、再创作的思维活动,是音乐创作的基础。因为音乐思维是抽象且模糊的,所以,若要提高音乐想象力,就必须具备丰富的音乐经验以及参与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以期积累更多的艺术创作素材。可以说,音乐创作者的音乐想象力甚至比技法更重要,缺乏音乐想象力的作品,即便运用高超的技法,作品也会是平淡无味且缺乏艺术感染力的。

4.“音乐表现力”,是音乐作品最直观的情感表达

音乐表现力是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能力,作品的内涵与情感需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来实现。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读谱能力的高低,则是理解音乐作品的关键。出色的读谱能力体现在对作品所属的艺术特色、风格、创作手法乃至调式调性、和声色彩、曲式结构、速度与力度以及演奏方法等等诸多元素的消化、理解和运用。再有就是对作品所属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以求得对作品进行最大化地情感再现。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数专业音乐院校都将实际音乐作品融入到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广泛地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积累了大量的音乐语汇,开阔了艺术视野,更好地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音乐鉴赏力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最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总之,多方位的精心磨练,音乐表现力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结 语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自然本性的表达,失去了情感表达的音乐就好比人失去了灵魂,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意义。视唱练耳作为提高音乐实践者的音乐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重要课程,起着构架丰富内心音乐情感的桥梁作用,换言之,视唱练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音乐实践活动服务,而一切音樂实践活动的初心又是抒发音乐情感。因此,丰富内心音乐情感应该作为音乐教学特别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听觉系统的一切认知功能,将微观的音乐技术层面与宏观的作品情感表达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得到完美的融合,充分体现视唱练耳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努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真正做到:“用美妙的音乐感染人;用丰富的情感打动人;用音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让音乐净化我们的心灵”!

刘畅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实践者旋律内心
春天的旋律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努力做ICC OPINION的实践者
“自然小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鹏
做“守纪律、讲规矩”的坚定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