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美认知活动 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
2021-08-31黄桂福
黄桂福
(仙游第一中学,福建 仙游 351200)
美的追求不仅是艺术家的目标,也是数学家努力方向。数学中许多概念、公式、定理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对称美、辩证美、统一美、结构美、简洁美等等。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蕴含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数学美的因素,精心设计数学美的认知活动,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进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笔者以全国卷近些年高考试题为例,就设计数学美认知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展开论述。
一、设计“对称美”认知活动,培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
对称美在数学中广泛存在,如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代数中对称多项式、共轭复数等。教学中,对这些数学几何和代数知识适时引导,可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蕴含其中的对称美。
例1(2013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理科16 题)
若函数f(x)=(1-x2)(x2+ax+b)的图像关于直线x=-2 对称,则f(x)的最大值是______。
上述求解方法不仅繁琐,而且变形技巧太高,大多考生都无法顺利解答。
其实,若能基于数学的对称美和简洁美的角度,则问题可轻松获解,且几乎无运算量。为此,可做如下设计:
问题1:你能否从f(x)的关系式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问题2:你能否基于对称性得到函数f(x)的关系式?
问题3:你能否基于简洁性对f(x)的最值作简化求解?
通过问题1,引领学生“从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即由函数f(x)的解析式可轻松抽象出f(x)有两个零点1,-1;
通过问题2,引领学生“借助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即由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 对称,而f(x)有两个零点1 和-1,故f(x)另有两个零点-3和-5,从而得f(x)=-(x -1)(x+1)(x+3)(x+5);
通过问题3,引领学生“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明了若将f(x)的图象右移两个单位,其最大值不会改变,于是可将求f(x)的最大值转化为求h(x)=-(x -3)(x -1)(x+1)(x+3) 的最大值,这样整个解题过程简洁明晰。
至此,直接配方即得h(x)=-(x2-5)2+16,故f(x)的最大值为16。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既经历了“从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进而“借助位置关系,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的对称美的认知过程,又从中使得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获得发展。
二、设计“辩证美”认知活动,培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
数学中许多巧妙的证法,其思路往往借助各种辩证关系。因而,教学中设计“辩证美”认知活动,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逻辑推理论证中的辩证性与辩证美,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例2(2010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理科11 题)
解析:本题直接求解难度较大,若利用数学的辩证美和奇异美,则问题瞬间获解,不亦乐乎。
为此,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问题1:变量a、b、c 的变化有规律吗?
问题2:这个变化是否具有一般性特征?
问题3:基于这个特征能否对问题作简化求解?
问题1 引领学生“从变化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明了a,b,c 都是变量,且b、c 随着a 的变化而变化;问题2 引领学生“借助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明了a 的变化具有一般性特征,即不论a 取何值,abc 的取值范围不变;问题3 引领学生“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明了若将a 特殊化,则可找出对应的b、c,验证选项即求解。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既经历了“从变化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进而“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的“辩证美”的认知过程,也在推理论证中获得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设计“统一美”认知活动,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
统一性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如平面解析几何中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可统一在“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集合”这一定义之中。教学中,可设计“统一美”认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例3(2018 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科第9 题)
解析:本题若直接求解,需将“函数g(x)存在2 个零点”转换为“方程f(x)+x+a=0,即f(x)=-x -a存在两个实根”,所以“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y=-x -a 有两个交点”。进而作出函数y=f(x)与直线y=-x -a 的图象以求解。
这样做过程繁杂,计算量大。其实,若能基于统一美、和谐美对函数g(x)的性质及图形作统一感知,问题可轻松获解,运算量也很小。
为此,教学中可设计为:
问题1:整体感知g(x)的解析式,它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2:整体感知g(x)的图象,它的变化特征是什么吗?
问题3:能否基于函数性质与图形特征对问题作简化求解?
问题1 引领学生“从数量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明了函数f(x)=具有统一性质:在(-∞,0)递增,在(0,+∞)上也递增;问题2 引领学生“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明了g(x)图象的变化特征:当x →-∞时g(x) →-∞,x →0 时g(x) →-∞,x →+∞时g(x) →+∞;问题3 引领学生“从条件和事实出发予以推理”,明了若g(x)存在2 个零点,必须g(0)≥0,从而由g(0)=1+a≥0,即得a≥-1,故正确答案为C,简单快捷,不亦乐乎。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从数量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条件和事实出发予以推理”的统一美的认知过程,也从中获得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设计“结构美”认知活动,培养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素养
数学美还表现在结构上的统一上,例如,数学式子结构对称有序,数学元素的完备整齐等。教学中,应设计“结构美”认知活动,让学生感知感受蕴含在数学的结构性与结构美,可有效培养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例4(2013 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科16 题)
以上求解极为繁琐,费时费力,其实,若能基于直观美、结构美对函数g(x)的结构和性质作直观感知,问题可轻松获解,运算量也很小。
为此,教学中应设计“结构美、直观美”认知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包括:
问题1:你能识别出这个函数的模型和结构特点吗?
问题2:这个模型和结构的性质和特征是什么?
问题3:你是否可以借助这个性质和特征将问题简化求解?
通过问题1,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明了这是形如y=a sin x+b cos x 的结构模型;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利用图形描述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的结构美的认知过程,以及从“从数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构建模型,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通过具体的情境问题,架设数学美的认知桥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让学生在不断感知“数学美”的过程中得到数学美的体验,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