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SL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1-08-31沈鹤清关海英李向利朱晓峰刘敏杨建伟浦金贤
沈鹤清 关海英 李向利 朱晓峰 刘敏 杨建伟 浦金贤
输尿管结石属于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均造成不良影响。人体输尿管全长25~35 cm,常以骶髂关节作为分界分为输尿管上段结石、中段结石与下段结石[1]。手术碎石、取石一直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ureteroscopic 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URSL)技术逐渐完善、成熟,被广泛用于输尿管结石治疗中,效果确切,得到认可[2-3]。但目前针对不同位置输尿管结石的手术疗效、安全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2016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3例接受URSL手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手术疗效与安全性,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接受URSL手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3例进行观察分析。纳入标准:确诊为输尿管结石。排除标准:尿路感染、尿道狭窄等其他泌尿系疾病;出血性疾病、心肺功能障碍等内科基础疾病。根据患者结石位置分为输尿管上段结石组(23例)、输尿管中段结石组(3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组(3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8~78岁,平均(50.2±1.3)岁。结石最小(0.5×0.7)cm2,最大(1.3×1.5)cm2,平均(0.8×1.2)cm2;输尿管中段结石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8~77岁,平均(50.1±1.4)岁。结石最小(0.5×0.6)cm2,最大(1.3×1.6)cm2,平均(0.8×1.3)cm2;输尿管上段结石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9~78岁,平均(50.1±1.3)岁。结石最小(0.5×0.6)cm2,最大(1.3×1.4)cm2,平均(0.8×1.1)cm2;三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直视下经尿道进镜入膀胱,输尿管置入导丝(COOK F2.5或F3.5),导丝引导下置入输尿管镜(德国WOLF F8/9.8)探查,在镜下确认结石的具体位置;经操作通道置入550 μm钬激光(无锡大华DHL-1-D)光纤,激光频率设定为10~30 Hz,能量控制在0.4~1.6 J,将结石粉碎至直径3 mm以下碎片;镜下查看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点,必要时止血;置入双J管(COOK F4.7或F6)引流。术后予常规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术后2~3 d后拔除导尿管,2~3 W后复查KUB或彩超,评估结石清除效果,选择拔除双J管或进一步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三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结石彻底清除,症状消失)、有效(存在少数结石残余碎片,残留碎片直径小于4 mm,症状改善)、失败(存在残留结石或残余碎片直径超过5 mm)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记录三组临床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以方差F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输尿管中段结石组、输尿管下段结石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组,三组治疗总有效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表2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组别 手术时长(min) 住院时长(d) 住院费用(元)输尿管上段结石组(n=23) 33.14±5.03 8.52±1.13 12 237.65±32.21输尿管中段结石组(n=30) 33.25±5.01 8.51±1.14 12 235.98±32.32输尿管下段结石组(n=30) 33.23±5.02 8.50±1.12 12 236.89±32.19 F值 0.015 0.034 0.109 P值 >0.05 >0.05 >0.05
2.3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三组术后感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尿路结石属于泌尿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病症之一,根据临床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在1%~5%,其中输尿管结石占60%以上[4-6]。原发输尿管结石少见,多系肾脏内结石生成后随尿液排入输尿管内。输尿管直径约0.5~0.7 cm,存在三个生理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髂血管交界处、膀胱壁间段),因而易导致结石阻塞、嵌顿。临床常表现为同侧腰腹部疼痛、尿痛、血尿等,甚至出现肾绞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引发尿路感染,出现高烧、全身性感染等症状[7-8]。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腰部钝痛等轻微症状并自行缓解,使得该类患者未及时就诊,导致疾病迁延和加重,最终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进行性损害。目前国内针对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口服排石、解痉药配合饮水、运动等)、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URSL等。一般输尿管结石直径小于0.6 cm可以考虑保守治疗,直径小于1.0 cm建议ESWL,如结石数量较多、体积相对较大,或ESWL治疗失败者,则需采取URSL等外科治疗方案[9],在最短时间内清除结石,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10-12]。
URSL手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属于典型微创手术,加之输尿管镜的特殊性,如操作得当基本可以达到无创治疗效果。钬激光碎石的原理在于利用钬元素作为媒介,激发固态脉冲式激光束,其波长2 100 nm,产生的热效应瞬间可制造极高能量,作用在结石表面引发热化学反应,从内部气化部分水分产生气泡,气泡在膨胀过程中直接造成结石破裂或粉碎[13]。同时,钬激光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深度小于0.4 mm,因此并不会对结石周围输尿管组织造成大的损伤,大幅度提升了URSL的安全性。随着近几年URSL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根据大数据统计显示URSL手术时间可控制在30~35 min以内,住院时间在一周左右,且术后出现血尿、感染的概率均低于15%;在规范操作下,目前国内并无术后输尿管穿孔、组织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报道,证明了该手术方式的安全性[14]。实际手术时需要注意,输尿管镜在上行进镜过程中应由导丝引导,视线不能离开术野,看清输尿管走向后进一步深入,杜绝暴力进镜行为;当发现管腔狭窄、无法进镜的情况,可更换更细规格的输尿管镜,或使用输尿管输送鞘扩张输尿管后进镜,也可暂时置入双J管扩张,以免造成损伤;进入输尿管后应减少冲洗减轻压力,可降低结石定位的难度,特别是输尿管上段结石,严格控制冲洗液的压力可避免结石上移入肾盂[15];术中将钬激光设备调至“高频低能”模式下,可以保证结石的粉末化碎石效果,减少碎片对输尿管黏膜的损伤。
本文研究表明,规范操作下,URSL治疗输尿管全段结石均安全可靠,中、下段结石疗效略好于输尿管上段结石,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故输尿管全段结石均适用URSL治疗,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