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8-31李晓汝

科技视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育人

李晓汝

(山东协和学院基础部,山东 济南250109)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有其深刻的根源。知识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限制于单项线性,而是更多转向了多向非线性,单一的知识和资源很难支撑完成复杂的目标任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高校需要与其他组织对接,需要通过协同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来加强、保障与其他组织间的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才能确保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特征

1.1 主体的多元性

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最突出特征在于主体的多元性,协同育人使得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单一性,而是将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融合起来,共同成为育人主体,形成了多元化育人的格局,各个主体之间通过机制的建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1.2 目标的一致性

主体的多元性这一显著特征也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主体多、要素多,而最终要发挥其有效性,离不开目标的指引,只有统一目标,才更容易形成凝聚力,达成共识的同时促进推进目标的实现。但是目标的一致性并不是各个育人主体的工作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协作,形成最大合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共同的目标引领下,目标的设定以科学性为前提,各方育人主体以此为依据,立足自身职能优势的发挥,规范各自的教育行为,有序推进教育计划,形成严密的组织网,突出整体性和协同性,最终把目标的一致性转化为育人成果的最大化。

1.3 资源共享性

毋庸置疑,共享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单打独斗、自给自足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必然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唯有共享资源、互相渗透才能扩大优势,这也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题中之义。也恰恰是因为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无法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更好融合,才形成了协同育人机制的契机。归根到底,高校育人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需要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就需要借助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设一个共享资源库,这样显然更容易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高校,而是从更广阔的平台上共享到资源、汲取到力量。

2 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困难和问题

(1)协同育人机制比较陈旧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其具有贴近社会的实践性和变化性,传统的教学培养机制很难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依靠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保证,但是,从我国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仍然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不适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表现在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指导、制度建设、工作模式、评价标准、保障措施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欠缺的地方,或者即使制定了相关机制和政策措施,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规定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就阻碍和束缚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及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

(2)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滞后性。随着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协同育人工作的日益重视,协同育人模式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专科以上高校,少数暂时没有条件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校也纷纷排除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研究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共识,机制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但是机制的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已成为各大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的滞后性,很容易损害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3)协同育人机制的多元主体无法形成合力。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方的态度更加重要,参与方提供的政策、资源支持和意愿表达对于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高校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和重要实施者,一般而言积极性最高,虽然高校拥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科研实验室、新材料以及研发设备等比较丰富,但是配套资源相对匮乏。

3 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

(1)建立创新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育人的落脚点上,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必须探索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要从政府、高校两个层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政府要牵头建立依托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方通力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从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等层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引导社会对协同育人机制的认可和重视,通过宣传媒体积极营造宣传舆论氛围,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高校要以建立创新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主要努力方向,具体实施过程要以创新理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想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把创新思想思路、方式方法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之路上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内容与时俱进,确保协同育人作用效能得到最大发挥。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做到及时更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课程设立、专业要求、教材编写、授课方法、评价模式、考核标准等层面进行及时创新和发展,对过时的、落后的和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标准进行废止、修订和完善,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高校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公司、走进车间进行第一线的学习实践,以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践教育模式来补充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知行合一。

(3)积极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协同育人多方合作水平。针对在协同育人机制落实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政府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企业提供如项目落地、税费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模式,推动校企双方在知识、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地交流,既能使高校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又能让企业参与方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可谓一举两得之举。

4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创新能力强,则国家创新能力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才会夺得一席之地。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困境的利器。所以高校应该顺势而为,突出大学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协同育机制,形成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的良性互动,统筹好各方资源,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内生动力,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持续增添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