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教学实效
2021-08-30连鸿霞
连鸿霞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对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可助力学生课前预习、突破重难点、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实效。同时,思维导图的利用也可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思维导图 教学实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81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和知识的记录与传递方式日益多样化,各式各样的图表能帮助人们更快速、有效地提利用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遥远,抽象难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用文字和口语来解释的话,不易让学生理解,而如果能借助一些图表来展现,则胜过千言万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深受师生的欢迎。
本文尝试探讨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以期借助线段以及图画等的导图形式,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增加教学形象性。同时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巧用思维导图,助力课前预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承担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任务的学科。其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相关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学习工具进行课前预习,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的第一个栏目“爸爸妈妈多辛苦”,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爸爸妈妈每天的生活、工作,才能从内心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苦。课前,教师布置孩子调查了解爸爸妈妈平日的工作,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表形式呈现自己的调查结果,呈现的内容之间要存在联系。有的学生就用时间表的方式呈现,以一个大大的时钟表为中心,在表盘上标注出爸爸妈妈在每个时间段所做的事情,通过记录发现,爸爸妈妈一天忙忙碌碌,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有的学生还用分类图的方式记录父母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爸爸妈妈一天当中花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父母工作的忙碌和对自己的付出,课上不用教师多说,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巧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學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艰涩难懂。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个支架,化抽象为具象,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在学习六年级教材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了解公民拥有广泛的权利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五个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权利体现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交流。因为《宪法》第二章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课前老师提前制作一颗“公民的基本权利树”,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都隐藏在起来,然后制作一些小小的暗示图标。学生分享交流课前调查情况时,每说出一种权利,老师就在相应的位置点开,同时要求学生不要重复。经过多名学生的分享,“公民基本权利树”都标满了。此时,老师问可以学生:“看了这棵树,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非常清楚、直观地感受到公民的的权利很多,其范围很广。案例中,教师借助“公民的基本权利树”这个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权利的广泛,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解决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巧用思维导图,提升总结概括力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师在课的结尾如果能巧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通过总结提升,可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引导学生进行人格自我建构。
低年级的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识字量有限,有些知识无法通过文字让他们掌握,借助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可以帮助他们形象直观地了解本课内容,并内化于心。如教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玩得真开心》一课,本节课主要围绕“怎样玩才能玩得开心”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民百“合理地玩、健康地玩、安全地玩、文明地玩”才能玩得开心。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听了就忘,教师就可以用风车状的思维导图来呈现知识内容:风车的四个叶片分别是“合理、健康、安全、文明”,学生很容易看明白只有做到以上四个方面才能像风车转动一样玩得开心快乐。风车式的思维导图,概括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学生接受。
又如:三年级教材上册中《生命最宝贵》的第二个栏目“爱护身体,珍惜生命”,本课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懂得爱惜身体和保护生命的正确行为,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些行为。在课的最后导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应当要怎样爱护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说的写在事先分发的树叶上,教师黑板上画出一棵“生命智慧树”,树上用几种不同颜色的树叶进行归类,这几种不同的大树叶分别代表“家中、学校、马路上”。每个学生把自己写的小树叶挂在相应的大树叶上,代表着在这些场所中应当要注意的行为。这棵“生命智慧树”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行为指导,即引导学生懂得爱护身体、珍惜生命需要我们在家中、学校、马路上等每个场所,都做好每件小事、每个细节。这样的思维导图,既受孩子们的喜欢,又起到总结提升、指导生活的作用。
四、巧用思维导图,转变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学习,促使学生用整体联系的方式看待问题,深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或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爸爸妈妈多爱我》一课的第一个主题的“父母默默的爱”,教学中,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回忆一下父母为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把交流的结果绘制成思维导图。交流前,可先在纸中间画一个大大的爱心,写上“父母的爱”,分出第一个主干:“父母为我做的事”。每位同学分享的时候,都请其它同学一起探究父母为子女所做的某件事背后的意义。如从“父母给自己做饭、洗衣服,生病的时候照顾自己”等事中,可总结出关键词“照顾”;从“睡前给我讲故事,陪我打羽毛球,带我去看电影”中,可总结出“陪伴”;从“叮嘱我路上小心,放学去接我,时刻提醒我喝开水、吃水果”等中,可总结出“关心”。将同学们所总结出来的每一个关键词,写进思维导图第一个主干的分支上。这样可以让讨论的结果更加具像,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汇报时也更有条理性。
学生在制作、交流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堂交流辩论中产生的新的观点对已做好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如有些孩子可能会聊到一些小细节:父母只吃鱼头鱼尾,很少买新衣服,甚至爱唠叨,原来也是父母对自己爱的体现。这就可以在导图上再画一个“隐藏的爱”或“用心良苦的爱”作为主干,来引出子故事。在纸张上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是另一个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具体案例的交流、分析中,激发学生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爱的表达”,此环节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唤醒生活经验,自主交流探究,通过充实、细化的思维导图,不断开拓思维,加深认识,提升学自主探究能力,自然生成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学习。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学习工具,以此为支架,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探究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所有学习工具的开发利用,最终的目的都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教学应当起辅助作用,不能为了利用利用,不能為了课堂的新颖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思维导图的利用,应当恰到好处,用在解决重难点处,这样才会使得思维导图的价值更好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沈晓敏、高峡《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冯萍《思维导图促进师生道德思维发展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5期。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图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X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