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现性绘画中的意象体验
2021-08-30曲婀岚
曲婀岚
摘要: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每位创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表现手法,这也可以称为创作者所具有的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些绘画语言均体现了创作者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表现性绘画是近百年来诞生的全新绘画语言,更加强调弘扬创作者的内在感受,还有突出精神层面的内容,其作品也给观赏者带来了更深邃的意象体验。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表现性绘画和意象体验的概念,并对表现性绘画中意象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对表现性绘画中意象体验的内容进行介绍。
关键词:表现性绘画 意象体验 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39-03
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创作者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与历史时代密切相关,近一个世纪以来,表现性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运用表现性绘画语言创作而成的绘画作品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主观感情,创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心的主观意愿,对各种色彩的运用更加主观,对事物形象进行描绘时也“轻形似而重神似”,画面中所有元素的运用都显得独具深意。对作品进行仔细赏析时会发现,附诸于其形式之上的是创作者自身丰富的情感表达与内心独白。因此,表现性绘画作品的意象往往略显夸张,但却能给观赏者带来更深邃的艺术与情感体验。
一、表现性绘画和意象体验的概念
(一)表现性绘画
绘画中的“表现”一词出自于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绘画与印象派有所区别,后来,该风格的创作又经许多画家的沿革和发展,在色彩、构图、技巧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良,逐步形成了“表现性绘画”。在表现性绘画的作品中,创作者不追求对描绘事物的形式进行真实摹写,而重点突出自身主观感受对事物的印象,在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加持下,描绘事物的形象往往显得抽象甚至“扭曲”,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创作者渴望表达事物的内在本质,或通过人所处环境、人的行为对人的本性和灵魂进行揭示,从而描绘出事物内在永恒规律的一种艺术创作。
(二)意象体验
意象从词面意思来看既包含了“意”,又包含了“象”,其中“意”可以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即创作者的创作意识,而“象”,是物象、形象的意思,即绘画作品中被描绘事物的外在形象或形式,因此意象即是创作者对物象进行概括、归纳,再经自身的创作意识和情感活动进行提炼、升华后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在绘画作品的意象当中,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充分融入到描绘事物的物象之中,从而使得描绘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体验是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某种认识或经验,体验比感受更为深刻,因为通过体验所得到的认知可以让人感到真实,并由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犹如自己曾亲身参与过的某种历程。因此意象体验的含义即是观赏者通过赏析绘画者的某个作品,受到了真实而强烈的艺术震撼,内心产生极为强烈的感受甚至冲突,由此产生了深刻反思。
二、表现性绘画中意象的特点
(一)轻外在形式而重思想内容
长久以来,写实性或再现性绘画在创作时追求对描绘事物的形式进行真实、客观的表达,可以说该类风格的作品在意象上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或内在情感放在了次要地位,重点突出了描绘事物的真实形象,观赏者在赏析时,往往用“像”等词汇对作品进行褒奖。而表现性绘画重的意象则恰恰相反,创作者在绘画时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该风格的画家认为画面虽然是由点、线、面等多种形式以及不同色彩造型而成,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式只是创作者传达个人情感或宣泄情绪的手段,只有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或情感,才是绘画作品或创作者想要向观赏者表达的真实内容,画面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画面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因此,表现性绘画通常在作品中呈现出夸张或扭曲的意象,其目的是为了形式更好的承载起某些深层内涵,从而带给观赏者更强的艺术感受以及深度思考。
(二)追求意象的偶然性
在进行表现性绘画创作时,画家用笔更多受内心感受的指引,触笔时直抒胸臆、挥拂自如,这种用笔方式好像“戏”一般,线条的呈现也并不“规范”,因此,表现性绘画作品中的意象往往可以用“怪诞”一词形容。比如在油画创作时,颜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些画家让顏料在画布或画纸上任意流敞,然后再根据流敞出的样式进行作画,这样的作品乍一看往往给人荒诞不经的感受,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早有“泼墨挥毫”的传统艺术门类,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他就善于创作“泼墨山水图”,他先在纸上泼上墨晕,待到凝固固定后,从不同角度细察画纸上墨晕的形成样式,再根据多年对真山水的阅览以及内心创作的意愿,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点缀出天地、人物、屋宇等,犹如从混沌中开辟出一片山川来。此法与表现性绘画的技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颜料的自然流敞不会出现重复,因此每一次都能产生新的创造,这也符合西方艺术中“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正是这种类似“随心所欲”的创作理念,表现性绘画所呈现出的意象显得十分“怪异”,而实际上正是创作者想更好的表达内心意愿而追求的一种“似又不似,不似又似”,一切都仿佛在“似与不似”之间。大自然或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正是如此吗,看似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均有必然性,这又何尝不是偶然性造成的结果。这种追求意象偶然性的创作理念,正是意在笔先,才能悟象造境。
(三)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表现性绘画的表达上,它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绘画有一定的差距,表现性绘画的意象往往将事物或场景的局部进行夸大,但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却是“由点及面,见易知难”,如柯勒惠支的油画作品“面包”,画面中两个孩子因为饥饿,拉着母亲要吃的,而母亲却拿不出日常的主食面包来,母亲低垂着头,一方面是拉扯着孩子,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内心的悲哀而抽泣呢,该画面只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和传统的绘画不同,柯勒惠支并没有勾勒出更多的事物来描绘当时人们的苦难,甚至连大人也只选择了背影,而正是这个低垂的背影,观众又何尝不能想象出“母亲”脸上的悲伤和泪水,感受到她那痛苦、哀伤的内心,以及深深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正是由于表现性绘画在展现手法上的不同,所以创作者往往希望观众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画面的呈现形式进行“透视”,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用“肉眼”观看其画面内容,更应用“心眼”感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情感,再用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者的思想进行沟通,体会作品所展现的象征意义。
三、表现性绘画中意象体验的内容
(一)带给观众深刻的意象体验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我们对于本体的认知不能仅仅依靠理性,而必须借助体验,这种体验又可以转换成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基于这一思想,西方绘画作品中往往具有浓烈的意象体验精神,西方近现代以来诞生的许多带有表现性的艺术流派,在审美意识上都对客观的模仿持否定态度,他们更加关注纯粹的意象审美,意象形式在表现型绘画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并通过这种形式带给欣赏者某种独特的情感、思想等主观意识形态的体验。
表现性绘画作品的意象总是十分夸张、变形乃至怪诞,这其实是作家对艺术的一种处理手法,该流派的画家更加注重意象对观赏者带来某种心灵体验,因此在创作时反对纯粹的客观模仿,作品往往不受传统艺术的约束,风格上更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象征性。因此,一副表现性绘画作品问世后,初期往往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其创作理念已经大大超出了常规的艺术秩序,人们仅从作品的意象表面并不能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只有当观众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赏析时,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创作者自身的风格等内容后,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及主题之下蕴含的深刻内涵,并顺着这个主题和内涵进行思考、领悟,从而欣赏出作品的美并得到某种体验。这种由视觉审美再到心灵审美的过程才是创作者内心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二)通过意象体验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
体验强调人的亲身体会,其过程是人们用自身的某段生命时光经历某个事件,其结果是通过该经历验证了某种事实,抑或是了解大自然或社会运转的某种规律,这样的体验过程,在自身的脑海或心灵里能够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人们去领会人生、感悟生命。就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人们自身获得的所有经验都由其过往的相关人生体验所形成,在社会实践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需要了解某种未知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搜索过往人生体验中留下的特定记忆,并运用复杂的思维活动对未来的某种可能进行预判。因此可以说人们过往的人生体验构成了他们的现实思考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启动未来前进的推力。
表现性画家要通过作品达到让欣赏者获得亲身体验的目的,仅仅依靠将“物象”还原到作品的形式还远远不够,所以表现性画家必须将“物象”演绎为“意象”,用画笔如手术刀般将描绘事物的“物象”进行解剖、抽离,再将自己的创作观念、内心情感、表达诉求融入其中,被抽离出来的“物象”和画家的这种主观意识形态会产生特殊的化学反应,作品中全新的事物形象则会显得变化万千,这样的表达能够让作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出逻辑、因果、关联等本质因素。欣赏者对作品细细的揣摩,能够从这些本质元素中体验到大自然的伟岸、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等内容。因此,表现性绘画正是通过特殊的意象表达方式,让欣赏者产生快速的脑部思维和内心变化,由此模拟、仿真出某个事件历程,让欣赏者置身其中,从而达到亲身体会即体验的效果。表现性绘画的这种表达手法体现出了非凡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静态图景促进动态思维活动的开展,它是作家的个性思想和绘画语言共同构建而成的艺术作品,并最终成为了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化育模式。
(三)中國表现性绘画中的意象内容
意象是我国古典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意象作为艺术的本体存在于绘画中,并与我国古典艺术中的审美观念相结合,能给人带来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即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充分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以求达到与自然融合、虚实相生的境界。我国的古典意象绘画全面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养分,在意象造型上有独特的取舍、移植特点,能让绘画的意境不断得到提升,给人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其次,意象绘画又不止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地域等特征,它将绘画符号变成了油画语言,并与中国的传统笔墨技法以及地域民俗等内容相融合,画面在带来视觉审美的同时,还能营造出强烈的主题氛围,作品往往更具有意境。
从我国表现性绘画的艺术特点看,这些绘画作品并非简单的对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进行吸收,而是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蕴含在作品意象中,这些深刻的东方思想、东方审美,不断的提高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境界。比如我国著名画家赵无极、罗工柳等,他们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并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或外在形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事物的本质上,并充分融入自己的主观创作意识,从而让作品的意象体现出较深刻的思想来。近年来,随着中国绘画创作者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深入理解,他们在创作时技法更加成熟,也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文化、生活体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使古典主义美学与西方表现主义更加完美的结合,给观赏者带来了更美的意象体验。
四、结语
表现性绘画的图像只是其外在形式,而内涵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对人性的揭示,因此,表现性绘画在画面上往往呈现出“疯狂”的效果。但图像仅仅是一个被装饰出来的视觉现实,而创作者期望观众看到的是视觉现实之外没有被描绘出来的思想内容,这才是表现性绘画所展示的真实意象,这种意象的内容往往极具艺术震撼,并引导人们向深处去感受并反思,从而得到某种“真实”的人生体会,就犹如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某段历程一样。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叶郎.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巴尔.表现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盛百卉.表现主义艺术溯源及精神内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8).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刘岩,罗丹.表现主义绘画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罗常军.艺术即表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曹艺媔,彭微.从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看表现主义[J].群文天地,2012(10).
[9]若木.关于表现主义[J].美术,1981(01).
[10]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