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项目课程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2021-08-30万燕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教师成长教师

万燕

[摘要] 相比较以往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填鸭式地学,教师的耐心逐渐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消解,而项目课程呈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与学的单向关系,实现交互、融合,有助于教师在全新的课程生态下得到充分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项目课程;教师;教师成长

一、项目课程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1.概念解读

项目课程,又称为STEM课程。它是一种随机课程,是学生围绕一日生活中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的一系列探究式学习。核心理念是孩子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这与当前的主题课程有着天壤之别。项目课程的生成性及预设性、动态性及开放性、合作性及探索性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课程体系。

2.课程的教学价值

项目课程的开展真正做到了解放教师,以往的课程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的形式存在,注重五大领域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而现在,在项目课程中教师对课程有了自主权,教师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创设开放、合作、真实的学校环境,在生成课程的构建中发挥支持作用。解放儿童,在项目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他们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解放了课程,所有的课程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完全能来源于儿童的兴趣点,真正做到了课程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二、项目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师成长的策略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随着孩子的脚步开展了项目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教师也有了自己的成长策略。

1.学会反思

现实生活中有语言领悟能力较迟缓的孩子,以往我们只能耐着性子引导,在挫败中带着孩子接近目标,这样的现实无疑加快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反思: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对活动是否感兴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前反思是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以往的课程模式,不需要去思考学生,只要进行填鸭式教学,而项目课程的开展模式却截然相反。项目课程是以学生的问题或兴趣为起点,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项目课程的开展和进行都来源于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点被充分挖掘,全身心投入活动中,避免了教师机械式指导。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展前,教师要学会反思,立足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专业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反思充斥着整个课程体系:课程前要会接纳新课程理念并反思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课程后反思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最后,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总是觉得“不放心”,怕孩子“吃不饱”,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总是强硬地塞给他们,却没有分析和思考他们愿不愿意、开不开心,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在这样的课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教师的教学越来越模式化。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给了教师一个思考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反思性实践”理念,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我们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于此,项目课程打开了全新的教育思路,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策略,使得反思指导更有目标性,对学生的评价更具针对性。

2.学会观察

项目课程的特点就是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内容都由他们自主生成。这样的活动模式改变了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就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们无法预料孩子的探索方向是什么,兴趣点是什么。这样的课程模式打乱了教师把控的“稳定”步伐。因此,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专注的观察,观察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这是教师生成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要把孩子的兴趣点和国家指导性文件相结合,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发展目标,观察他们所要探索的是什么,进而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他们深度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项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通过管住嘴、管住手,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心去判断。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乱指导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因而不干扰也是一种反向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不要着急去“帮助”,而要给他们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相信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可以实现目标。教师不以自己主观想法随意指导和介入他们的活动,而是提供更深入探究的新颖材料,让他们愉快、自信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在直接体验和感受中获得深度感知。

3.学会分析

学生可能会在当前活动进行的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探究不能深入或就此中断。这时,教师必须观察并分析,依据他们的探究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向他们提出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引发深度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善思精神,以促自主学习发生。

在“蚊子来了”课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寻找蚊子的藏匿地点,动手制作了不同的驱蚊材料,和同伴一起编排了蚊子舞蹈。当很多活动结束后,他们的探索开始停滞不前,有的似乎开始放弃“蚊子的故事”。这个时候,教师开始向他们提问:你们有办法抓住蚊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下打开了孩子新的思路。他们开始探索不同的抓蚊子的方法,有的尝试用甜食抓,有的用网兜抓,有的徒手抓,他们为各自的途径努力着。项目课程的本身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尽力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并有效地支持他们的学习。分析的目的就是用精准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让探索行为更具价值体系。

4.学会评价

评价是实现真探究的有效策略。评价可以是儿童自评、儿童互评以及教師评价等多种形式。自评、互评让孩子相互学习,拓展思维,教师只是仔细倾听他们对话,观察他们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活动的开展。教师评价是指教师评价自身的教育行为及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得当,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儿童教育的方向和效果。不管是何种评价,我们都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在项目课程中,由于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用一根标尺衡量所有的人的学习”,对孩子的指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尊重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比如,通过一系列层次不同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评和互评,学会肯定自己、肯定同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当教师越来越了解孩子时,才能进行与现实相吻合的实践指导。总之,项目课程帮助教师改变了“一刀切”的指导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在解读他们实践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而建构起实践知识。

项目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开启了认知新旅程,在课程中收获了成长。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循环体系中,老师、孩子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共同体,共同享受探索的喜悦,也共享发展的成就,这样的局面就是教育的真谛。作为教师,要耐心等待,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给予孩子准确的评价。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勤学善思,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教师成长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美育教师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