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错误”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2021-08-30王胜东
王胜东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错题长期存在。吴正宪老师曾提到“让学生在试误中学习”,也曾听许多专家说“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许多始料未及的错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关键词:错误 生成 反思 创新
课堂上出现错题是常见现象,错题形式多样,有解答方法上的,有计算上的,有理解题意上的,也有认识上的,错因不一。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学生需要在化解错题中前行,不断清除路上的障碍,充实知识的行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分析、处理这些问题呢?
本文就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笔者对错误资源利用的探索与实践。展示错误原来如此精彩,希望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有着更多容错的眼界和气度,有着更深的情感交融的真味。
一、捕捉错误,促进课堂生成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学生的错误能暴露出教师教学上的盲点和学生学习上的疑点,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灵活利用错误,发挥错误的最大功效,以弥补教与学的不足。
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及时地捕捉到学生的错误,把握时机,反客为主,让错误为我所用,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折出自己手中图形的12,同時与同桌交流。孩子们心灵手巧,思维活跃,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
生:我折的不是12,而是圆的14。
师:什么?你折出了圆的14?你能把你折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
生:我把这个圆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
师:你很有创造力,同学们折的都是12,你却与众不同,折出了14,你能说说14所表示的含义吗?(这位同学指着圆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师:你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学生折出了13、16、112等)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创造出这么多分数,应该感谢谁啊?看到折出的这些分数,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呢?
生:……
面对那个折出14的学生,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出于尊重,会让他表述自己的发现,暂时变换教学的环节。吴老师则更显大师风范,她捕捉到了这一错误信息更丰富的内涵,故意抛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然后再峰回路转,自然点出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更具匠心的是,她让学生充分挖掘错误资源,让学生自然生成各类分数,至此老师并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让大家想一想:“我们创造出这么多分数,应该感谢谁啊?”让同学们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出错的同学身上,投以羡慕的目光,认识到“出错”是很正常的,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出错。我们教师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也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发展,从而激活数学课堂,促使课堂出现勃勃生机。
二、梳理错误,提升反思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总是伴随着孩子成长。作为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梳理,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通过分类梳理错题,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原有经验的改组和能力的提升。
在六年级总复习“简便计算”中,学生通过梳理错题本中的简便计算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进行有针对性复习,使学生对简便计算有更深入的认识,正确率得到很大提高。例如125×48=125×8+40=1000+40=1040。这种错误,学生通过反思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不同之处,在头脑中建立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律模型,知道这类题目的两种正确解法:一种利用乘法分配律125×48=125×8+125×40=1000+5000=6000;另一种利用乘法结合律125×48=125×8×6=6000。学生充分利用错题集,反思、探究错题的本质原因,并记录在错题旁。同学之间互相仿照“错题”进行编题,然后做题。比如学生1编题:287×102;学生2:29.6×38+296×6.1+29.6;学生3编题:258×99;等等。学生围绕乘法分配律编了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对做错题的原因就更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情况,尤其在一些所谓“似曾相识”的题目上很容易出错。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并不是老师和家长反复提醒“认真一些,不要粗心”就可以改变的,应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重难点进行辨异比较,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思维品质,真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充分发挥了错题本的作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学习不再觉得枯燥,反而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梳理,不仅避免了大量重复性练习,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自我认知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欣赏错误,激发自主创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课堂中不是孩子缺乏创新,而是缺少老师对孩子“错误”的独特魅力的欣赏。
我在教学二年级《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有这样一部分内容:读书节到了,每本儿童读物4元,小女孩有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小男孩有25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汇报结果。
学生1:小女孩:23÷4=5(本)……3(元)
学生2:小男孩:25÷4=6(本)……1(元)
师: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
生:是的。(异口同声)
师:大家可真棒!给自己鼓掌。
“不是的,老师,他们说的都不对!”一个小姑娘没有举手就站起来激动地说。
“哦,是吗?说说你的理由。”我没有打断她的意思,反而很欣喜、很期待。我心里想着这孩子或许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体验吧!即便是错误的反例,也应该是有价值的。
“不是说最多可以买几本吗?像他们那样最多能买5+6=11(本),而我能买12本!因为小男孩可以和小女孩商量一下,把他们剩下的钱合在一起,就是3元+1元=4元,正好可以买一本呀!而且这一本就给小女孩,这样,他们的本数就同样多了。回去以后,小女孩把1元还给小男孩就行了。”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太棒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书,我觉得他们可以商量一下。”孩子们也纷纷表示赞同。
“其实,我也知道题目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但我希望他们能团结合作,还能多买一本书,那多好呀!”小女孩天真可爱地说道。
多可爱的孩子啊!多好的想法啊!多有创造力啊!如果不是老师对错误持着期待和欣赏,怎么能有这么灵活应对的创新呢?
学生的一些错误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对其独特思维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顺势诱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索出错误的根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孩子们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在错误中感受到数学的无限魅力!利用好孩子的错误资源,或许,你会在蓦然回首间发现——错得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