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脱贫攻坚的分析与思考
2021-08-30周明
周明
重点贫困村25个,贫困发生率高达38.96%,是全国农村贫困率的6.84倍,对于完成灾后重建的玉树市来说,脱贫攻坚任务显得愈加任重道远。五年来,玉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央和省、州统一部署下,把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作为推动发展、助力脱贫的“主引擎”。现全市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得以培育壮大,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总体呈现“三个历史性、四个标志性、五个趋势性”变化。
一、三个历史性变化
一是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在全面完成25个贫困村退出,9036户、34787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现贫困发生率已降至3%。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9842.65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3.5倍。
二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扶持5576户贫困户发展种养殖等到户产业;落实15年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现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62%和100%;着力提高慢性病防治、大病重病救治水平等,现大病重病救治率、慢性病签约履约率均达到100%;完成危旧房改造2098户,住房安全清零;对600户无房户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并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覆盖。
三是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施市区内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人畜饮水配水管网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及农牧民住房新增安置点防洪工程等81项人畜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全面解决全市行政村的人畜饮水问题,现62个行政村通水率达100%,水质达到农村饮用水标准。
二、四个标志性变化
一是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实施25个贫困村的光伏扶贫项目和37个一般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试验区”,现已形成“四大区块五大模式”,打造具有玉树特色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二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对全市2镇6乡道路全部实现沥青和硬化,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农村客运的目标;实施29项电网延伸及升级改造工程,所有贫困村生产生活用电全部达标。通过实施户用太阳能供电等途径,贫困户生活用电全部有了保障。
三是公共服务全面完善。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全市62个行政村通讯(光纤)覆盖率达100%;实施25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文化配套设施提升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包虫病全面清零。依托全市不断完善的基层卫生健康网络,全面开展包虫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的免费筛查,共完成筛查人数1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35%,共筛查出包虫病患者895人,实现包虫病清零目标。
三、五个趋势性变化
一是执政基础明显巩固。玉树市委、市政府从抓实基层党支部入手,以村社“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选配214名优秀干部到村级基层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量;积极推行“五位一体”党员教育培训,培训人数达1197人次,激发村级组织活力;统筹安排省、州、市直机关的3864名干部与903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从全市科级干部中选派65名第一书记和134名驻村工作队员,更加密切党群关系。
二是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后,玉树市委紧紧围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目标,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市管”模式。2017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90余期,覆盖全市4000多名党员,增强脱贫攻坚战斗力和村级组织治理能力。
三是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全市共实施短期技能培训4629人,转移就业4070人,实现有意愿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全覆盖。其中扎西科街道办甘达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和销售流通平台,实现“全民都有岗位,人人都可创收”的目标。针对60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结合搬迁户意愿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实现有劳力的搬迁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四是扶贫产业明显壮大。扎实开展“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建成玉树市扶贫产业一条街,市辖62个合作社和40余家商户入驻运营。同时,将省级扶贫产业园打造成为贫困户技能培训、就业增收以及创业孵化的基地。截至目前,园区共孵化出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牦牛风味乳等一批特色企业。
五是思想观念明显转变。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催生一批懂知识、会技术,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新型农牧民。其中,甘达村村民自发组织成立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保护扎曲河发源地;下拉秀镇钻多村部分村民举家迁居生活、教育等条件更优的城镇甚至市区,购置车辆、商铺等自谋出路。
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利益于四个方面:
一是党的坚强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走遍全市62个行政村的基础上,重点调研了25个贫困村,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纪检部门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人员,及时遏制和纠正扶贫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及市直单位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至今累计设置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生态管护员、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共4624个,户均年收益2.16万元。
三是先进典型示范。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人民群众身边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让全市的党员干部有了参照有了榜样有了力量,让身边的群众有了支柱有了依靠有了信心。
扎西大同村党支部。脱贫攻坚以来,位于玉树市区的扎西大同村全体党员佩戴党徽走家串户,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群众都说戴徽章的人就是为我们办事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党支部和具有凝聚力的两委领导班子,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第一书记弋肖锋。2017年,组织选派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弋肖锋担任下拉秀镇苏鲁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并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他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治疗二十几天后,执意要回到第一书记岗位,开始谋划乡村振兴。2020年11月27日,弋肖锋走出家门前往扶贫点时突发疾病,将生命定格在了53岁。
四是辐射带动发展。目前,全市以“四大区块五大模式”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日臻成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宜农宜牧区塘达模式。塘达村位于素有“玉树粮仓”之称的仲达乡,村集体结合区位优势,创办高原生态藏香猪养殖基地、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等,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开发打造古村落观光体验区和水磨风情沟,其中藏香猪养殖基地每年可为全村16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纯牧业区钻多模式。钻多村位于下拉秀镇,属纯牧业村。村两委引导村民以草场和牲畜入股方式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意愿的入社村民经过技能培训后进城务工。在此基础上,将485.76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改良牦牛品种和扩大产业规模,现年均收益300万元。
交通沿线区甘达模式和铁力角模式。扎西科街道办甘达村位于玉树市西郊。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利用308省道的通道优势,建设大型百货超市,年均收益60万元。依托超市组織村民加工生产服饰、农具等,实现“全民都有岗位,人人都可创收”的目标;巴塘乡铁力角村境内有优质草场及文成公主庙等知名旅游景点,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村集体建成千只藏系羊繁育基地,同时开发文成公主庙、勒巴沟等环形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帐篷旅游度假村。
城区扎西大同模式。扎西大同村位于玉树市西杭街道,村集体整合58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和300万元扶贫旅游发展资金,建设扎西大同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和宾馆,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现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到4820万元,年收益稳定在300万元左右,经济实力跃居全市62个行政村之首。
(作者单位:玉树市扶贫开发局)
责任编辑:崔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