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资源,独木也可成林

2021-08-30阮雨初

教育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海湾教研学校

阮雨初

上海市奉贤区最南端的杭州湾畔,是风光绮丽的海湾旅游区,也是远离中心城区的边隅之地。海湾小学成立于1978年,是海湾旅游区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作为海湾旅游区的“独苗苗”,海湾小学一度面临发展窘境——师生水平提升无门、硬件设施老旧、场地局促、教育面临乡村凋敝困局……

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扭转局面?海湾小学乘着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这股东风,立足新成长教育,以“支点”计划和“星光”计划为抓手,积极整合、引进优质资源,为师生打通多元成长路径,为学校办学带来新的活力,呈现出“独木也可成林”的鲜活景象。

资源赋能成长

海湾小学约八成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成长环境差异大,整体基础较为薄弱,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海湾旅游区没有设立公办初中,很多学生四五年级的时候选择回老家就学,造成生源大量流失。

2016年,丁莲娟从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调到海湾小学任校长。针对海湾小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让孩子们从这里走向远方”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进取、包容、敏健、乐学的海星贤少年”的育人目标,努力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这里涵养素养、启航梦想。

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以“海文化”为引领,以“厚蓝色底蕴,建和润校园”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分步实施校园环境改造升级工程。进入校园,“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蓝色的基调、海洋元素的装饰形成了海湾小学别具一格的“海文化”校园环境。依托“城乡一体化”项目和“星光灿烂”项目,学校建设了十余间专用教室,还完成了“海阅篱屋”海洋文化特色图书馆的改建,让乡村孩子也能使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利用周边渔人码头、风筝放飞场、雷达营、碧海金沙等社区教育资源,海湾小学积极研发关注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线并进的“海星”主题实践活动模块课程。2020年,学校开启了“海星闪亮”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从学生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和任务,强调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入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索真实世界,形成对自我、社会、自然的认识。如:“渔人码头行”通过诗歌朗诵、估测风车高度、清理海洋垃圾等活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学习、智慧学习;“筝筝日上”主题课程让学生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学习“风”的知识和放风筝技巧,在绿茵场上放飞希望和梦想。

丰富的在地资源不仅为海湾小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还让学生形成了包容、自信、进取的“海文化”成长特质。2021年6月,海湾小学成为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第三批试点校,为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创新引航发展

2017年9月,海湾小学依托“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与静安区教育学会合作开展精准委托管理。此外,学校还加入了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在两个有力外援的支持下,学校大力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支架式教学。愉快教育研究所的专家来校指导时,帮助教师厘清了课堂改革的三个目标,即观念上要从“为分而教”转变为“为学而教”,教学设计要从“以教为线索”转变为“以学为线索”,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要从“高控制”转变为“高引导”。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搭建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支架”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指导学生习得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与静安区教育学会建立教师队伍共培机制。每周,学科导师团队都准时来到海湾小学,通过专家讲座、听课评课,浸润跟岗、课例研究等形式对学科教研进行指导。“三年里,我听组内随堂课46节,听导师上课15节,专题研讨20多次,导师学校学习10多次,聆听导师的主题讲座10多次。这些绝不仅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我努力提升教学智慧的见证。”海湾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感慨道。学校紧抓契机,运用专家资源对薄弱学科建设进行精准指导,对支架式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共同合作、反馈评价等内容反复研磨,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瓶颈。

此外,各教研组积极创新教研方式,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校际同课异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视频分析、集体磨课、跨区联合教研等形式,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例如,数学教研组通过组建导师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拓宽交流平台、提炼教学主张、创新视频教研“五大举措”,提升了教研实效和教学质量,不断推动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实现教育创新。

对“支架式教学”的创新探索促使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从而实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在愉快教育研究所举办的市“乐学杯”学习设计教学评比中,海湾小学获得数学二等奖、语文三等奖和英语三等奖。优异的成绩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更得益于专家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

合作实现增值

刚到海湾小学时,丁莲娟笑称学校的教师队伍是“高轻平”——“高”是颜值高,“轻”是年纪轻,“平”是发展平台有限。教师素质是立校之本,教师队伍的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更是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在奉贤区以区域优质学校为核心、市域优质资源为外援、成员学校组团的“1+1+X”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海湾小学依托教院附小教育集团和静安教育学会精准托管两股力量,大力推进“星海引航”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海湾小学与集团各校建立“五动”机制,在管理互动、课程走动、教研联动、教师流动和评价促动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李玥是海湾小学唯一的音乐教师,虽有好底子,却苦于无人带教,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总是不尽如人意。无奈之下,丁莲娟求助于教院附小,于是,两校音乐教师互换,教院附小的教师来到海灣小学支教,李玥则到教院附小顶班跟岗。在附小浸润了一学期的李玥回到海湾小学后,丁莲娟欣喜地发现,李玥能够在课堂上全情投入,巧用音乐指令调控常规。不久之后,李玥参加了区级课堂教学研讨展示,还成了名师工作室学员,在市体育艺术领域教师专业技能展示评选活动中获小学音乐学科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20年还参加了小学音乐“空中课堂”的录课。

另一方面,学校对不同层级教师提出不同的任务,建立“静安—海湾小学”双导师带教制度,由托管学科导师团队成员带教本校骨干教师,本校骨干教师作为同伴导师带教组内青年教师。成熟教师加入附小集团TCG工作室,参加各工作室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校本研训通过“师德锤炼、内功修炼、实战历练”三大课程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育德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评价和培养不能只看横比,还要看纵比,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看见‘增值的空间。”丁莲娟说。

海湾小学紧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将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引进来”的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和高校基础教育研究提供实践平台。2021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到海湾小学调研,充分肯定了海湾小学多年来在软硬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并与奉贤区教育局达成合作办学意向。两个月后,双方就合作办学正式签约,海湾小学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迎来了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的新发展机遇。

新时代、新成长,为满足海湾旅游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区,海湾小学努力汲取营养,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海湾教研学校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海湾国家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推介
初识海湾女神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