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021-08-30蒋玲玲
蒋玲玲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启发、引导以及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概念相关内容往往位于每个单元之首。概念一般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记忆也不难,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会深挖教材,而满足于直接介绍概念或举出几个实例引出概念,再设计几道练习题加以鞏固。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学生已经理解了、记住了,但实质上,他们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没能理解其深层含义。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呢?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思考以下几点——
第一,课时核心概念是什么?需要学生理解、了解、掌握还是会运用?比如,在教授“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要明确需要学生掌握图形的哪些特征、认识到哪个程度——是只需知道边的特点,还是也要知道图形中角的特点?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是需要清楚点、线、面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只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够了?“分数的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条形统计图的认识”等概念教学皆是如此。
第二,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在教学中,每一个概念都不应该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该在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设计动态的学习过程,把“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作为设计教学的一条“线索”来思考,由静态的数学定义过渡到动态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框架、掌握知识,较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以“素数与合数的认识”一课为例,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会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就叫质数,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合数”。这样干巴巴的传授,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只是机械记忆,结果是做作业或考试时不会变通,频频犯错。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把“死知识”变“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当小正方体的个数为多少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并让学生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当正方体个数为2、3、5、7、11等数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体。这样一来,他们就自我建构了“质数”的特点,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叫质数,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知识点掌握得会更加牢固。
第三,怎样“艺术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我认识它有什么用?”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有时甚至很枯燥,需要教师去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授“方程”时,很多教师会花大量时间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和方程的特点,却忽视了学习方程的作用。笔者认为,方程就是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解决未知量创造的一个模型工具,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把“为什么认识方程”作为一个重点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要体现艺术性,都应该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学习的欲望为旨归,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更多问题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思考、讨论、学习和交流中。
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启发、引导以及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