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2021-08-30戴运艳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综合利用意义重大。从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纤维化等利用视角,介绍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存在的秸秆收储基础建设薄弱、高值利用率不高、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提出广泛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培育收集主体、完善用地政策、倡导多元化利用等对策。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岫岩地区
中图分类号:S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10-03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元素,是一类不可多得的资源。秸秆产生量大、分布广,若处置或利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按照传统习惯,农户大都采取焚烧方式就地处理农作物秸秆,所产生的大量烟雾不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还会引起呼吸道疾病,更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对此,国家及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但从实施效果看,仍存在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科技研发力度偏弱、收储运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导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1 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近年来,受焚烧秸秆、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与应用得到广泛的重视。岫岩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约5.6万hm2,水稻种植面积0.1万hm2,秸秆可收集量约为23.8万t,秸秆资源化利用总量在21.0万t以上,占全县秸秆资源可收集量的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原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纤维化利用等。
1.1 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
肥料化是当前农作物秸秆最普遍最简单的利用方式,其实质是将秸秆就地利用、还田腐解,最终成为肥料。岫岩县鼓励农户机械收获后秸秆还田,要求收割留茬高度不超过15 cm,切碎长度不超过10 cm,匀抛后覆盖还田,以培肥地力和提高耕地质量。鼓励深松作业,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施翻耕作业,将秸秆翻埋于土壤之中,提高培肥效果。配合测土配方、缓释肥等技术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有助于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利用生物质颗粒压制设备将农作物秸秆粉碎、烘干后,按实际需求添加不同比例的稻壳、木屑、碎树枝等原材料,压制成生物质颗粒型燃料,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目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大多应用于集中供热和粮食烘干。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标准煤消耗和碳排放,达到保护环境和优化生态的目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稻壳、木屑、碎树枝等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此外,生物质颗粒燃料渣料还可代替草木灰施入大田,通过“秸-炭-肥”还田利用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减少化肥施用量,进而使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3 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
岫岩县秸秆原料化利用主要以水稻秸秆制草绳为主,即通过草绳编织机将秸秆搓成草绳,再制成粗、中、细3种规格的草绳盘。粗绳主要用于树木移栽时盘包树根,中绳、细绳大多用于树干缠绕、器具包装等。
1.4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通过青(黄)贮、揉丝切碎、直接采食等利用途径,辅以其他秸秆制成牛羊等草食家畜饲料,可以拓宽草食家畜的饲料来源、减少粮食消耗、降低草原资源消耗,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循坏经济发展。
1.5 农作物秸秆纤维化利用
通过秸秆收储、粉碎、去沙、滤干、机械磨撕、挤压脱水等工艺,将农作物秸秆制成纤维原料,可消纳大量农作物秸秆,促进农业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提高秸秆资源利用附加值,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2 岫岩县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收储设施建设薄弱
农作物秸秆数量多、体积大,但受到农业用地指标等因素限制,大部分秸秆储存在露天秸秆堆放点,拥有地表硬化条件及钢架大棚设施的秸秆收集点较少,一旦遭遇连阴天或雨天,极易使秸秆腐烂而无法利用,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秸秆收储点建设及其日常管理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许多经营单位无力承担,影响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2.2 秸秆高值利用率不高
岫岩县秸秆肥料化利用占比大,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对大量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免少耕作业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存在诸多疑虑,因此,当地大多采用旋耕或深翻模式实现秸秆还田利用。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附加值很小,秸秆资源的增值潜力尚未有效挖掘。
2.3 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足
全县秸秆收集主体不多,收集装备不足,难以实现农村全覆盖,且收集效益难以保证,影响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土地细片化经营影响机械化运行,增加机械翻耕和人力收集成本,加大运输难度,影响秸秆收储运工作。
3 推进农作物有秸稈综合利用的建议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主线,以提升秸秆离田利用能力为手段,在满足农业利用、就地消纳的前提下,依托收储运体系建设开展秸秆大规模、产业化利用,实现秸秆全量化可持续利用。
3.1 广泛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组、进田头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益处,宣传有关政策和处罚措施,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制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录音带,深入村组和重点区域循环播放。对秸秆焚烧控制不力的地区及责任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予以追责,营造自觉利用秸秆的社会氛围。
3.2 加大政策扶持
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资金列入县乡(镇)两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宣传、巡查、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还田机械购置和翻耕作业等。同时,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进、培育秸秆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通过建设一批示范企业或示范点扩大市场利用规模。
3.3 培育收集主体
鼓励并扶持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事企业、中介组织等购买各类秸秆利用机械,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农事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农户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行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充分利用废弃工厂及其他场地建立秸秆集中收贮点,搭建农作物秸秆收集信息化平台,为秸秆收集主体提供多方面支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3.4 完善用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尽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在收储、加工、农机停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秸秆收储设施用地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空闲地、废弃地等,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在严格执行现有土地政策的同時,在秸秆收储场地用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5 倡导多元化利用
开展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推广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培育、引进秸秆固化成型企业,扩大秸秆成型利用规模,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效率。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挖掘秸秆资源增值潜力,千方百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田富洋,闫银发,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2):67-73.
[2] 石祖梁,刘璐璐,王飞,等.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6):16-22.
[3] 霍丽丽,赵立欣,孟海波,等.中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13):218-224.
[4] 高翔,许克祥.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28):55-57.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in Xiuyan Area
DAI Yunyan
(Xiuy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Anshan Liaoning 118400, China)
Abstract: Crop straw is a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 and i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Xiuya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rtilizer, energy, raw material, feed, fibrosi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problems such as weak straw harvesting and storage infrastructur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high value, and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socialized service subjec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extensive publicity and guidance,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cultivating collection subjects, improving land use policies, and advocating diversified utilization.
Key words: stra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esource; Xiuyan area
收稿日期:2021-06-23
作者简介:戴运艳(1977—),女,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植保及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