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1-08-30俞蔚
俞蔚
思辨,顾名思义,在思考中进行辨别,出自《中庸》一书中的“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句。思辨性阅读,主要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生是主体”这一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教学中,通过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主动与编者、作者以及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把编者意图、作者表达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在助力课堂走向精彩的同时,也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基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际,浅析优化策略,以便参考。
一、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思辨方向。
问题就是导向。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从中学会思考、概括和总结。事实上虽强调学生自主阅读,但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从字词语句到段落篇章,所涉及的内容太多,如果过于自主,结果必然导致阅读流于形式。事实上,当前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成绩普遍较低,最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而要提高阅读实效,助推学生自主思辨,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主问题,始终将其阅读思辨集中在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助推精彩生成;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学生思辨动机,启发他们推进思考逐步深入,提升语文阅读成绩。
比如《鸿门宴》这一课,其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楚汉争霸,项羽丢失天下而刘邦夺得天下的故事。如果让学生自读,也许他们会思辨,但其思维必然会发散,其效果最终可能与教学预设目标相差较大。对此教师可以将其学习与学生的思辨有机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思辨,助力课堂步步深入。针对这一课,教师可以提出“当时项羽武力天下第一,为何范增却认为得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呢?”“项羽可以说是贵族后裔,而刘邦却是底层流氓代表,不同阶层的出生,也决定了两人的性格不一样,这两种性格的不同,对他们夺取天下有什么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发阅读,并且将其思辨朝着预定目标推进。
二、拓展文本厚度,增加思辨内容。
倡导学生思辨,必然会导致其思维发散。这也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进行阅读分析的时候,不能将其内容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以教材文本为核心,围绕文本作者、时代背景、表达技巧等方面,结合思辨重点进行有机拓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文本厚度,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思辨有了更翔实的内容,便于他们思辨过程更加严密,更趋合理,富有逻辑。针对拓展策略,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课外读物,或者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搜集等等,形式可以多样,但必须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或者教师所列提纲进行搜集。
比如《荷塘月色》这一课思辨教学,教师可以围绕文本“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进行有机拓展。这是一句描写朱自清内心活动的句子,但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却没有细说。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作者的心情,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围绕这句与学生一起进行有效拓展。一方面可以围绕作者朱自清拓展其生平,以及其他著作,引导学生丰富对朱自清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紧扣文本写作时间拓展时代背景,把学生引入到那个悲惨的年代,继而鼓励他们推测当时朱自清的心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通过拓展寻找答案策略,为其课堂精彩生成、学生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三、紧扣矛盾冲突,助推思辨碰撞。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矛盾冲突的加深,必然伴随着高潮的到来。王尚文曾说过,学生阅读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阅读张力,或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比如前后不合理,或者是阅读理解与个人感悟的矛盾。而对于作者来说,这些矛盾冲突恰恰是作者表达精妙所在。教师在其思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冲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碰撞,以便让学生在思辨碰撞中加深理解。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矛盾冲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辨的同时,更要做好预案,把握学生思辨方向,控制思辨时间,防止阅读跑偏。
比如《春末闲谈》中“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中“好”就是一处矛盾,还有马尔克斯《巨翅老人》文中“神父的谨慎在这些麻木的心灵里毫无反响”这一句中的“谨慎”与神父的形象迥然相异,等等,这些都是文意的矛盾。还有文本表达上的矛盾,比如按照规矩应该详写,结果作者却是略写,或者简写的却繁写,比如《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诗中,太守筹备婚礼本应惜墨如金,结果作者大肆浪费,描写了筹备婚礼过程,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矛盾冲突所在。而对于教师来说,却要充分用好这些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厘清文中矛盾冲突的合理地方,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助推他们阅读能力提升。
总而言之,针对高中语文思辨阅读教学优化,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主动搭建学生与文本、编者乃至作者的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进行阅读,继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文本,读懂作者,为助力思辨方法掌握、强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