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了能源效率吗?

2021-08-30熊广勤石大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熊广勤 石大千

摘要 现有研究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化和污染等方面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而鲜有文献涉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文章重点探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论表明: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够提高约12%的能源效率,而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然稳健。②机制分析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模式,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能源效率。③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越强;城市特征异质性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越高,外商投资水平越高,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越强。④基于承接转移示范区本身發展特征异质分析表明,承接转移示范区规模越大、支持力度越强、发展状况越好,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越强。文章对于国家进一步调整实施产业转移政策,平衡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西部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直接政策含义表明,加大实施力度和激励力度,减小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水平发展。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发完善智能检测系统。加强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搭建信息化平台,完善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严格筛选甄别进入企业和外来投资。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源效率;创新驱动;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21)07-0027-10DOI:10.12062/cpre20210111

国家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量世界排名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1],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中国正在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2]。为此,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政策落实,加大对能源结构优化的科技投入,但能源效率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对产业结构、资源条件、能源结构、技术水平、政策支持等方面原因展开了讨论。首先,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化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3]。第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影响能源产业布局。煤炭等资源在国内分布不均衡,形成了不合理的能源产业布局。2008—2017年,区域能源效率从高到低分别是:东、中、西部,而且中西部低于国内能源效率平均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4]。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天然气、石油等优质能源的比重较低,丰富的煤炭资源巩固了煤炭消费的主体地位,但煤炭能源转换效率较低,导致了中国能源效率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四,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其中,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的核心动力。最后,节能减排政策的支持对能源效率有积极意义。中国在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利用效率愈发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干预都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仍存在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东西部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日益凸显。为了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自1999年以来,陆续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以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平衡国内经济空间结构 [5]。尤其是从2010年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设立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10—2014年的时间里在中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地级市批复设立了10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下的必然结果 [6]。东部地区的产业大量涌入中西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冲击和影响。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中西部地区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同时优化升级原有产业结构。在政策刺激下,大量企业和投资涌入示范区无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示范区所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然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越来越多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关于产业转移政策的影响,现有研究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化和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鲜有文献涉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文章将重点探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DID策略测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由于中国实施时间较短,对于示范区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直接定量分析示范区政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研究定量分析了产业转移或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7],但大多使用的是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识别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带来的冲击,无法准确测定示范区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没有办法排除同期其他相关政策的影响。双重差分作为识别政策、度量政策效果的有效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识别政策冲击,测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此同时也能够较好地缓解内生性问题。文章的贡献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DID方法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准确识别政策冲击并测度产业转移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②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影响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为政策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③将示范区所在城市的初始禀赋纳入评价体系,识别具有协同发展效应的产业转移承接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示范区更好地做好规划布局,顺利地进行产业承接和快速发展。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影响效应,已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为了更好地从地理空间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全球化,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在此理论基础上,Baldwin等 [8]构建了新经济地理模型论述了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这为中国的进一步调整、实施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压力日益增加,原有的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具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密集,要素资源丰富,急需产业投资带动发展等特点。产业转移就是顺应产业发展需要,将在东部地区丧失了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这成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2010年,中国设立了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之后的2010—2014年的五年时间里先后设立了10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会先从劳动密集型开始,之后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5]。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业具有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发展趋势 [9],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明显扩大。2009—2013 年,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 1.2 万亿元上升到 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22.5% [7]。产业转移提高了地区能源效率的收敛速度,对于省级的能源效率来说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然而,豆建民和沈艳兵 [10对产业转移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被转移的产业具有落后、能耗大和污染大的特点,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贺胜兵等 [7]认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产业升级作用不明显,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显著为负,而且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中国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变革。当前,中国正面临环境和能源的严峻考验,在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的压力之下,保护环境、提高能源效率将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抓手。中国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低能效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大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11],这对提高能源效率和经济的新常态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能源效率较低,所以这将成为中国整体能源效率提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于斌斌 [12]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第二产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逐年显著。另外,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等因素都对能源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众多,但较少文献关注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利用从2010年起设立的10个示范区这一准自然实验,文章將测度产业转移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这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 研究假设

基于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分析,文章认为示范区建设是在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变革和创新,这将带动承接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有五种情况: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要素供应来源和新的组织形式。结合创新理论,我们发现示范区建设将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融于一体,是一种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创新模式。Grossman 和Krueger [13]归纳了创新理论的三大效应,分别是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同样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也将产生这三大效应,在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示范区实现了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也是产业转移和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文章的内在逻辑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三大效应—提高能源效率。

一是结构效应。产业转移带来产业结构的改变会对承接地原来的生产结构和资源条件造成冲击,从而当地必须对能源消费的内生结构进行调整,这就会导致能源效率的变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结构效应在于大量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进入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加充分的发挥承接地的原生资源禀赋,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聚集将提高城市生产率,同时也将提高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因此,文章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标(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来衡量示范区建设所带来的结构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假设1。

假设1: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结构效应的驱动下降低能耗,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二是规模效应。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无疑是新市场的开辟和创新,这极大地吸引了企业和生产资源向示范区聚集,在示范区形成规模效应。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进入拥挤发展的阶段,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在中西部示范区聚集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更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经济集聚能够显著的减少单位产出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有利于城市减排,而且当示范区的产业集聚形成一定的规模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充分使用和流动使示范区更好地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文章提出假设2。

假设2: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规模效应的驱动下降低能耗,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三是技术效应。研究表明,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重要驱动就在于技术进步 [14]。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通过技术进步来减少能源消耗从而提高示范区能源效率。首先,技术效应带动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了能源合意产出;同时促进了企业环保技术的革新,减少了能源消耗,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李斌和赵新华 [15]的研究表明,技术效应使得企业的生产水平和治污能力有所提高从而降低26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因此,技术效应能够提高示范区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同时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 [16]。基于此,文章假设3。

假设3: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技术效应的作用下降低能耗,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2010年1月,中国设立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此,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10—2014年的时间里在中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地级市批复设立了10个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

文章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当作一渐进性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来测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能源效率。文章的测算基于2010、2011、2013和2014的10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的28个城市样本,将这28个受到政策冲击的城市处理为实验组,其他未受到政策冲击的城市处理为控制组。由于文章使用的是中国2004—2017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所以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选取上还进行了一些处理。例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只将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纳入示范区范围,如果将六安市整体当作实验组处理则会低估了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冲击作用,所以将这种地级市从样本中剔除。另外将示范组中涉及的直辖市也直接剔除。根据设立DID模型的基本方法,首先构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虚拟变量,实验组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覆盖的城市,定义为1;控制组为其他未覆盖城市,定义为0。接着构建政策时间虚拟变量,各示范区获批设立的时间不同,故将设立之前的时间虚拟变量设置为0,获批设立之后的政策时间虚拟变量设置为1,将2010年及以后的第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定义为1,2011年及以后的第二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定义为1,2013年及以后的第三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定义为1,2014年及以后的第四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定义为1,其余时间定义为0。

基于DID方法,设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eeit=a0+a1du×dt+∑ NibjXit+μi+γt+εit (1)

以上模型中,被解释变量 ee为能源效率,X为模型控制的其他影响能源效率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撑、城市化、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μi和γt分别表示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扰动项。

2.2 数据说明

文章的被解释变量为全要素能源效率,在能源效率的测度方面,已有的研究从两个角度测算:单要素和全要素。单要素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将能源消耗强度的倒数直接作为能源效率进行研究 [17]。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能源效率,没有考虑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能源的替代作用,也无法反映经济体之间的能效差异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差异,因此Hu等 [18]首次提出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其看作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产出。利用生产函数来估算在既定产出水平上所需要的最佳能源投入量,能源效率就是它与实际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使用DEA的分析方法,将能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入包络分析中。投入端包括劳动、资本、能源消费以及生物质能等,产出端用GDP来衡量。但是这种计算方法产出端仅考虑了合意产出GDP,而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等非合意产出,所以进一步将污染物纳入DEA模型,把污染物当作是环境的负产出纳入效率分析框架,考虑了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的变化 [19]。

参考已有文献的研究,文章也将使用DEA包络分析的方法来测算能源效率。投入端包括能源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产出端包括合意产出即GDP和非合意产出即污染物排放,选择使用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这两个指标来加总表示 [20]。另外,文章还控制了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影响的其他相关变量,包括城市化、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政府支撑等变量。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表示;对外开放水平是用汇率换算后的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比GDP总额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政府支撑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文章的数据来源是2005—201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于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使用平均增长率的方法将数据补齐,最终数据为2004—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市14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方面的重大举措,中西部城市示范区承接东部产业,将提高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城市发展。因此,文章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利用DID方法测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见表2。模型(1)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模型(2)—模型(7)逐一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以上模型均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管加入控制变量与否,模型估计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显著提高了城市能源效率的假设。具体而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显著提高了12%的城市能源效率。

3.2 承接產业转移示范区影响能源效率的机制检验

基于上文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但示范区建设是通过何种机制提高能源效率的呢?通过前文的机制分析作者认为示范区建设通过三大效应,即技术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来提高能源效率。那么文章将进一步验证这一机制。利用三步法来验证,首先验证示范区建设是否对这三大效应有促进作用,其次验证这三大效应能否提高能源效率,最后将三大效应加入控制变量之中,对双重差分项和能源效率做回归,当结果出现双重差分项不显著或仍然显著但系数减少时,就可以认为示范区建设是通过三大效应提高了能源效率。技术效应,用城市的专利授权量来表示;结构效应,用第二产业GDP与第三产业GDP的比值来衡量;规模效应,用工业总产值来衡量。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第一步的回归结果中,示范区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产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升级也更加优化,这表明示范区建设可能存在技术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再看第二步的回归结果,示范区建设显著提高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第三步将双重差分项和技术效应一同加入模型时,显著性并未改变,但是系数变小;将双重差分项和规模效应同时加入时,回归系数减小但是显著性加强;将双重差分项和结构效应一同加入模型时,显著性并未改变,但是系数变小。上述结果表明,示范区建设存在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但规模效应并不明显。

3.3 稳健性检验

3.3.1 共同趋势假设检验

首先,进行了共同趋势检验,这是使用DID方法时必要的检验步骤,这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发生前要具有可比性,通过将实验组控制组虚拟变量分别与每一年的虚拟变量分别交乘来检验共同趋势是否满足。如果政策发生前每一年的时间虚拟变量与实验组控制组交乘项的系数不显著则表明共同趋势满足。表4结果表明,在政策之前,交乘项的系数均不显著,从而证明共同趋势假设成立。同时政策发生之后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且系数逐年增大,不仅进一步表明共同趋势成立,同时也证明政策效果确实具有显著增加能源效率的作用。

3.3.2 PSMDID方法检验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是一次准自然实验,可能会存在选择性偏误和反事实框架,如果直接评估政策效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倾向得分法匹配估计量,对于可观测的变量,通过匹配使构造出的对照组与参与组拥有同样的随机分布。估计结果见表5,估计系数为0.10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基准估计一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生性问题。

3.3.3 安慰剂检验

进一步地进行安慰剂检验,以检验估计结果是否受到一些不可观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根据Li等 [21]的检验方法,首先随机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的政策发生时间点,其次随机抽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和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然后将随机抽取的两个虚拟变量交乘,形成虚拟的政策双重差分项。在进行了500次随机抽样后,随机抽样的系数基本在正态分布曲线上,且抽样系数的均值在0两端均匀分布同时,真实的估计系数在分布的右端,从而表明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是有其他未观测到的随机因素导致的,从而表明结论的稳健性。

3.3.4 同时期政策影响排除

在估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时,其他政策的干扰无法避免,这就使得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效果估计过高或过低。文章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施行的同时发生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政策事件,这些环境政策可能也会影响能源效率,从而导致文章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可能存在低估或高估的情况。文章考虑了如下政策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2013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推动各地绿色、低碳发展进程;2011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将绿色指标归入政绩考核体系;2013年9月,中国政府确定了十条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行动措施,并确定了全国的具体目标;中国“两控区”政策自1998年开始实施,中国政府提出了控制酸雨及二氧化硫污染状况的分阶段目标。上述环境规制政策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并行且可能会影响能源效率,从而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作用识别产生干扰,因此需要控制以上同期环境规制政策来检验结论的稳健性。表6中,模型(1)—(4)分别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加入了上述政策的虚拟变量,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上述同期政策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试点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依旧显著,证明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3.3.5 政策窗宽调整

考虑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为了识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时间变化的敏感性,文章改变样本的时间窗口分别进行回归,若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则说明基准估计结果存在偏误,反之,则说明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改变时间窗口检验结果见表7,结果表明改变样本时间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果一直显著为正,这就说明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并不会受到样本时间变化的影响,表明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4 异质性分析

4.1 城市规模

在影响城市能源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城市规模是一个关键因素。上述分析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那么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而言,这种作用是否存在或者说这种作用是否有差异呢?对大规模的城市来说,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要优于较小规模的城市,吸引产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规模较大的城市存在城市病等问题,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情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加强城市的经济聚集效应而且缓解由于城市规模较大引起的拥挤效应。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城市进行划分。

从表8可以看出,对于中等城市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对于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都显著增加了城市能源效率,且分别在5%、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承接產业转移示范区增加能源效率的作用在较大规模的城市作用更强。

4.2 城市特征

文章引入了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影响作用的城市发展特征,根据分析结果能够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必然需要整个示范区内城市系统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也就是需要人(人力资本)、财(经济水平)、物(信息化程度)各方面的联合作用。文章从人财物等各方面选取了城市发展特征变量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进行异质性检验。人力方面的支持,文章选用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用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来表示;财力方面的支持选用外商直接投资来表示;物力方面的支持本文选用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来表示。对选取的这些城市发展特征指标进行分组,将每一个指标都三等分:一等分组为低水平城市,二、三等分组为高水平城市。

结果(见表9)表明,对于人力资本来说,高人力资本组和低人力资本组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且系数均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示范区惩戒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人力资本的高低对于其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从财力方面来看,对于低外商投资组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组建设增加能源效率的作用不显著,而高外商投资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加能源效率的效用显著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城市积极引进外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城市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了当地的能源效率。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城市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均在1%上显著,而且高信息化组的系数大于低信息化组,这表明了信息化水平越高、城市信息基础建设越完善,就更加能够协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提高城市能源效率,这也证明了信息化发展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

4.3 不同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特征异质性分析

上文的实证分析已经说明产业转移示范区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那么各示范区的发展特征会对地区能源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吗?以下将从产业转移示范区规模、支持条件以及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见表10。首先,使用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表示示范区规模,以中位数为界限分成低发展规模组和高发展规模组,结果如列(1)—(2)所示。其次,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极大地影响着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文章使用财政支出占比来表示地方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支持力度,同样分组进行分析,见列(3)—(4)。最后,考虑到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示范区是否拥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包括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等,文章用人均GDP将示范区分为低经济发展组和高经济发展组,列(5)—(6)报告了分组结果。

表10报告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同特征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高发展规模、高财政支出和高经济发展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都是正向且在1%水平上显著,与基准回归的结果相一致,而低发展规模组、低财政支出组和低经济发展组的估计系数全部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说明了产业规模越大、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示范区能够显著提高地区能源效率,这一发现为示范区设立的选址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调整提供了参考。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2010年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以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平衡中国区域发展,带动中西部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重要政策,示范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迎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水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市14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对三大效应的机制分析,文章认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较大的城市规模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强,而且高外商投资水平和高信息化水平更加有利于示范区建设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发挥。

基于文章得出的结论,我们给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加大实施力度和激励力度,减小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水平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对提高示范区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作用显著。中国应该对目前产业转移的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相关经验,有针对性地对产业政策进一步进行调整。制定强制性或激励性政策规范示范区设立相关工作流程,推进示范区高效有序建设。②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发完善智能检测系统。示范区建设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是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发挥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完善排污智能监测技术,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行智能监测。实时获取企业的污染排放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理各种企业污染物,减少能源非合意产出,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于污染程度较大的企业,实行污染排放实时监测意义重大,提高了企業对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调整生产或者改进技术,实现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标。③加强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能效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工业企业发展,激励示范区企业加快研发清洁能源,用清洁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这不仅能够直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而且使用清洁能源还能减少使用高污染能源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进一步革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生产的全要素能源效率。④搭建信息化平台,完善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化平台网络,大数据、云储存以及物联网等技术都是示范区建设重要的信息化支撑。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搭建信息化平台和创新研发平台。⑤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严格筛选甄别进入企业和外来投资。示范区欢迎外商投资但是也要有所甄别和取舍,高外商投资水平的确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但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也要认真做好审查工作,避免高污染行业投资形成“污染天堂”。

当然,文章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未过多关注示范区承接产业的类型,在政策实施的这些年以来,产业承接的过程是存在先后顺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示范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否存在差异性影响,由于数据获得性,未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二是产业转移到示范区进行发展,可能会对周边城市存在溢出效应,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加细致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辉, 闫强明, 黄昊. 国际视野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问题、影响与应对[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6): 41-59.

[2]余美玲. 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 河南科技, 2019(17): 128-130.

[3]GARBACCIO R F, JORGENSON D W. Why has energyoutput ration fallen in China?[J]. Energy journal, 1999, 20(2): 63-91.

[4]许萍,杨晶. 2018年中国能源产业回顾及2019年展望[J]. 石油科技论坛, 2019, 38(1): 8-19.

[5]胡安俊, 孙久文.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季刊), 2014, 13(4): 1533-1556.

[6]陈刚, 刘珊珊.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经, 2006(10): 91-96.

[7]贺胜兵, 刘友金, 段昌梅.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吗?[J]. 财经研究, 2019, 45(3): 127-140.

[8]BALDWIN R, FORSLID R, MARTIN P,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1-126.

[9]王非暗, 王珏, 唐韵, 等.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J]. 浙江社会科学, 2010(9): 2-10,125.

[10]豆建民, 沈艳兵. 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96-102.

[11]秦炳涛.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研究:地级市的视角[J]. 世界经济文汇, 2014(1): 95-104.

[12]于斌斌.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地区能源效率:基于幅度与质量双维度的实证考察[J]. 财经研究, 2017, 43(1): 86-97.

[13]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14]刘睿劼, 张智慧. 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 34(10): 100-104.

[15]李斌, 赵新华. 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11, 37(4): 112-122.

[16]王飞成, 郭其友. 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区域性差异: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6(4): 14-26.

[17]史丹.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0): 49-58.

[18]HU J L, WANG S C.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6, 34(17): 3206-3217.

[19]WATANABE M, TANAKA K.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2007, 35(12): 6323-6331.

[20]吴传清, 董旭. 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3): 73-83.

[21]LI P, LU Y, WANG J. Does flattening government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123(8):18-37.

Do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XIONG Guangqin 1 SHI Daqian 2

(1. School of Financ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Existing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urbanization and pollution, while few literature has dealt with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policy on energy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ir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81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7 and the framework of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this paper used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on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could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by about 12%, and the conclusion was still robust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② Mechanism analysis showed that, as an innovative mode of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 mainly through technical effect and structural effect. ③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city scale showed that the larger the city scale, the stronger the role of demonstration zon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the heterogeneity of city feature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urban informatiz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the stronger the role of demonstration zon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④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the stronger the ro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further adjust and implemen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y, balance the domestic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ities. The direct policy implication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ncentive, reduc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ptimiz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intelligent detection system, enhance the role of clean energy alternativ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build information platforms,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zones. Furthermore,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should be updated and the candidat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should be strictly screened.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energy efficiency; innovation driver; mechanism analysis

(責任编辑:王爱萍)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