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寅散文小辑
2021-08-30
怎么活才最精彩?
说话前几日扁桃体发炎,因病情来势凶猛,我连喝口水都很难,因为嗓子疼得厉害。对于丰盛的菜肴,也只能望而兴叹了。这时,二成才感到平时没有病痛时,一个正常人的快乐和舒心了,闻着喷香的东西咽不下,虽已饥肠辘辘但仍无法把美食送至胃肠。
身体好转后,再次吃到可口饭菜,自然会感慨万千,平时人们不会特别珍惜平凡岁月,只认为这一天天才平凡了,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是反过来想,想到那些没有工作,整天为衣食发愁,甚至还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们就是他们眼中最羡慕最想成为的人。
一个年逾八旬的亿万富翁对一个小乞丐说:如果你有办法让我们俩人的年龄对换一下,我愿把我所有财富送给你。小乞丐起初很兴奋,但很快就失望了,因为年龄和健康无法改变。亿万富翁又对小乞丐说:其实当初我也是个乞丐,父母双亡,浪流街头。突然有一天,我想我总不能当一辈子乞丐吧?我要与命运之神来一场决战,看看谁更厉害。于是我拿出我的所有卖废品的钱理理发洗洗澡,又换上新衣服。当我在镜里看自已时,我都惊呆了:这哪是乞丐呀,分明是一大老板!于是我去应聘一个富豪家的家童,我发现富豪比乞丐们要起床早,他们在早上四五点就起床,除了锻炼身体,又要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可是乞丐从没想到还要天天学习新理论和了解每天新闻,这就是富翁和乞丐的差距之一。后来我有了一些积蓄便开始创业,虽过程辛苦,但乐趣无穷。
所以你也可成为我,虽然你现在一无所有,关键看你有无改变自已的想法,年轻健康是你最大的财富。小乞丐陷入深思。其实这一豪富的思想令每一个人沉思,改变自己的懒隋,勇敢去尝试,只要还有一口气,虽历尽磨能,相信自已归来依旧是少年!
人们不一定都要象豪富一样有钱,但永不向命运和厄运低头的不屈精神,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无锡印象
我对无锡的印象竟然是从猜迷语开始,“金银铜铁”打一地名,原来迷底就是无锡。后来是一首《太湖美》歌曲,悠扬回旋的曲调尽显太湖的大气沉稳和端庄优美。今日有幸现场一睹芳容,实在是有眼福了,我立在蠡湖岸边(蠡湖是太湖的支湖,属太湖水系,相传是南阳老乡商圣范蠡携蝉貂蝉貂泛舟游玩的地方),极目远眺,云雾与水相连,苍茫处红花绿柳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心也似乎随之飘向远方。
暮春雨后的蠡湖,大气含情,碧波荡漾。岸上自然早已繁花似锦,各种有异北国的树木和花草似乎在北方人面前更努力地展现芳姿。用鸟语花香来形容无锡蠡湖的暮春是再恰当不过了。蠡湖如一低头不语的美女让人们尽情想象她的娇柔羞涩。水是清澈的,但却不见底,也许是水中所含矿物质不同所引起的折射和反射,所以才形成水的独特颜色,太湖之所以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江南水乡的韵味和特征都通过无锡的太湖表现得淋漓酣畅了。没有水便没了灵性,没了太湖的美,那也一定没了无锡的灵魂了!
无锡的小吃也很多,有葱油鸡蛋饼和小笼包子以及三鲜馄饨和酒酿棉子圆等等,一个个看似在北方也有的小吃,但在无锡人手中柔入了江南水乡的精致和温柔致。一个地方的小吃也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及风土人情。好了,不啰嗦了,去品尝美食啦!
凤凰山·唐家湾
唐家湾有近一千年历史,始于唐而渐兴于宋。而且民国时期曾是广东省中山县的县城,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和典型的岭南特色。
唐家湾镇是珠海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史上名人辈出,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第一座煤矿的创始人唐廷枢和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里曾经群星灿烂。
现在镇内还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5个大学校区。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江南风情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婉约精致内秀。古镇更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免遭战火和人为损坏。
现在唐家湾到广州南的轻轨五十分左右,到珠海的轻轨更是十几分钟便到,到拱北口岸二十公里,到珠港澳大橋也只有三十多公里。总之,交道十分便利。
唐家湾更被唐家古镇熏陶得文化品味实足,这个有十万人口的小镇早已成为珠海第一古镇,她犹如一小家碧玉,风姿绰约,虽光彩夺目但又不雍荣华贵。一切都恰到好处,既不夸张炫耀也不土里士气,既不排外也不献媚于外。骨子里透出书卷气,同时流淌出高贵的气息。没办法!实力不允许低调呀!
凤凰山下的唐家湾,除了免费的电动观光车可以乘坐和唐家三庙及唐绍仪故居外,其它大多是吃货的最爱,唐妈的绿豆沙消暑解乏,还有在古香古色的学镜堂喝茶,古木家俱和装璜无不透出低调奢华和文化气韵。中午若到江湖小酒馆吃饭,你定被江湖酒馆的雅致超俗而折服,首先是进门后的地面便与众不同,地面上辅着形状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的碎片,后文院子显得古朴典雅。这是一个二层楼小院,川味菜系,院子里也有两个桌子可供食客使用,桌子上面有三角梅正热烈开放着,颜色正是我最喜欢的桔红色,百看不厌。室内布置更是独具匠心,处处有料。墙上写着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等等诗句,老板娘端来青梅酒,酒味亦如江南妹子温柔不烈,甜美可人。女士们也不再保持矜持,争先恐后地品尝宜人可口的果酒,几杯下去,女士们便面若桃花了。白马烤鱼更为一绝,先烤后烩,辅以柠檬片。汤味奇而不怪,浓而不腻,往往喝上三口以后就停不下了。而那鱼也一定是精心散养的,肉味耐嚼且香。几个人连菜带酒,人均也不过七八十元,但却是享受了一顿视觉和味觉盛宴了。
说起凤凰山下的住宅也多是中西式结合的洋房,除了古镇,以五到八层为多,古香古色的。院内多见凤凰木,叶细小而密,有一些象北方的合欢树。只是花不一样,花总是火红火红的好看极了,以致于凤凰木又叫火树。另一种路边常见的树是啤酒椰,村干大多二米多,树干象大肚啤酒瓶可爱极了,有些象非洲的仿锤树,叶子却很少只有几片,如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一样头发稀少,而另一种叫鸡蛋花树,只在树梢处开花和长叶子,花的颜色有红有白,都是五瓣的,且花瓣都是侧身排列,如小孩子玩的风车一样好看。总之这里尽是一些北方没有的树种,令北方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了。
唐家湾别致有趣,天也格外地蓝,水也格外地清!她虽然只是珠海的一个镇,但却令我难以忘却!
马齿菜
在北方的庄稼地里和沟边野地里常常看到扑地生长的马齿菜,因叶子酷似马齿而得名。又叫马齿苋,还被人们尊称为长寿菜,这是因为马齿菜被连根拨起,凉晒几天仍能活下去。成堆的马齿菜放在室内,放半月仍能叶绿茎柔。人们惊奇它的生命力旺盛旺,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她的顽强不屈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今年端午节假期第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到郊区一家葡萄园薅马齿菜,这一家的葡萄架下的空地里几乎里全是马齿菜,多数地皮已被茂密的马齿菜遮蔽了,说来也怪,这些地里绝大多数的野菜就是马齿菜,偶尔夹杂着少量的苋菜,除了这两种可食用的野草,就再也没有其它野草了。
我们一行三人,去了约三小时,把轿车后备箱装得满当当的,又在后座上放了几袋子,后排的人几乎是在菜堆里找空坐着,马齿菜少说也有二百斤,由于天热太阳大,我早已是汗水直冒,到了擦试不及了的程度了,汗水直浸得我挣不开眼。一直干到正当午时,太阳直射大地时,我们三人才满载而归,累并高兴着是我们当时的状态,以至于回家几天,一直在清理战利品,不断打包把收拾好的马齿菜送给亲朋好友,自己家也顿顿变着花样享受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可以用水焯一下,佐以蒜汁和五香叶泥,加上生抽和小磨香油,也可以烙马齿菜饼,还可以包马齿菜饺子。我自己到了晚上单是消灭一碗这个宝贝菜,大口咀嚼着,互粉牙颊,就已经是高级享受了。
说到马齿菜的贵处,马齿菜可以清热除火,止泻,消炎,止疼,它可以用于清热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以及湿热痢疾,用于清热解毒消痈,可以治火毒疮疡,本品味酸,性寒入心经走血分,功能凉血止血,解毒疗痈,入大肠又善清凉血治痢。为血痢,疮毒所常用,马齿菜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肿的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马齿菜本身生命力旺盛,极易成活。带根的马齿菜放在太阳地下晒三天,根入地浇水仍可成活。无根的马齿菜放在室内阴凉处,能放十天半月仍青枝绿叶,所以马齿菜才有了长寿菜的美名。马齿菜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我的哥哥在做了食道癌手术前后无法进食,吃啥吐啥,但神奇的是,唯有吃马齿菜不吐,所以他就把马齿菜当做救命菜菜了。
我老家南阳,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在人们给儿女认干亲的时候,就到地里艾薅一把马齿菜,用红头绳挷好挂在房梁上,以祝福长命百岁,本人在连续吃了一周后,也有明显的身体变化,消化和排泄畅通了,肚腩也感觉小了一圈,还有血压也降了一些,整个人感觉轻松多了。当然她的好处,不可说尽,她是长寿菜,救命菜和平民菜啊。
人老如冬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甚至是在民国时代,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高寿了。
人老了就如冬天一样,身体逐渐失去了强大的机能,身体的大小器官的活动日渐式微。冬天看到老年人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坐在朝阳的墙旮旯胡同里晒暖。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身上,浑身热乎乎地,心情也特别放松,迷迷糊糊昏昏欲睡,心里也会不由自主回想着一生过往的那些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老人嘴角会浮现出浅浅的笑,哎!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舒服了!他们也没有了征服五湖四海的壮心雄志,哪里也不再想去了,就这样待着颐养天年了。
想到若干年后,自已也会告别江湖,在冬日暖阳下,找一朝阳的地方打盹或晒暖。也许在旁边放一壶清茗,偶尔抿一口。也许会和几个老友一起闲聊或闲坐。除了各自迷糊外,回忆年轻时走江湖的风风雨雨,或惊天动地或狼狈不堪,会心微笑或对视,总之,已过去了,已发生了,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已经经历过的感受过的,更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和人物。凡生命中过往的每一个人都是应该出现的,凡是帮过你或阻挡你前进的人都是成就你的人,你的朋友帮你使你觉得人间温暖,你的敌人使绊子使你变得坚强变得做事更加仔细。说你坏话的人或给你穿小鞋的人让你认清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使你更全面地观察这个如万花筒般的多彩世界。
老就老矣,无所畏惧。岁月静好,坦然享受!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