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功利化,提升体育素养从良好的运动习惯开始
2021-08-30罗冬梅
“孩子跳绳能跳几个了?期末考试能过关吗?”“中考要选择篮球还是排球,哪个更容易得满分?”提起体育,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将运动和考试挂钩,但这就是体育运动的意义吗?不,体育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孩子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
“罗老师,我家孩子5岁了,您说我该给他报一个什么体育特长班?”
“罗老师,我家孩子身体素质太差,别的孩子都能跑了,他还走不利索呢,该怎么办?”
“罗老师,我家孩子老是生病请假,我该让他练点什么,能让身体变好点?”
……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总会被问到这些问题,我发现很多父母不是不关心孩子的运动,而是关注错了重点。父母总是过分关注运动带来的直接结果,而忽视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体育素养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运动习惯的养成。
孩子身体素质不好?切莫太早下定论
一些所谓的幼儿体质测试报告中会提到“幼儿身体素质不达标”,或者“幼儿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我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不客观、不负责任的。近20年,我一直在进行幼儿园阶段孩子体质水平的测评和研究,目的是为了持续关注这些孩子成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情况,而不是在幼儿园阶段,就将孩子的身体素质情况过早进行定性和下结论。
所谓3~6岁幼儿体质水平测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遗传因素、个体差异、认知水平等。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月龄差一个月,身体发育水平就会有很大差别。有些孩子发育偏早,有些偏晚,其实没办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考核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很难让他们听懂测试的规则及测试的意义,如果孩子配合得不好,我们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准确。
所以,对于过早给孩子的身体素质下结论,我个人是非常反对的。孩子的一切都尚在发育中,一个阶段的测试情况只是反映了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刻,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标签,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会让父母开始焦虑,并可能将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从小就在自我否定的负面阴影下成长,失去了很多突破自我的可能性。
孩子不爱运动?父母应该先审视自己
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说:“我家孩子不爱运动,就知道在家看动画片。”但请父母在抱怨孩子不爱运动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作为父母,你爱运动吗?你给孩子做好榜样了吗?你每天或者每周会和孩子一起进行固定的体育活动吗?
父母应该首先想清楚一件事情,就是体育运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体育考试拿高分,是帮助孩子减肥,还是希望孩子有一项自己的专长?其实体育运动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也不是一件可以短期速成的事情。运动对孩子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大多数不爱运动或者缺乏运动的孩子,他们的身体能力会稍显逊色,那么一旦他们进入到学龄阶段,可能会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的体质差、身体弱等问题,具体的表现就是爱生病。经常生病请假必然会影响学业,并且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能也会比同龄健康的孩子慢。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况会形成代际循环:不爱运动且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如果一直持续这种状态,他们将来为人父母后,下一代的情况可能还会如此,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缺乏体育运动对家庭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孩子不爱运动,父母应该怎么做?是放任他“宅”,还是陪他一起爱上体育运动?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让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之前,先自己运动起来。至少,父母要从内心真正地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明白这件事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参与运动需要热情,而这份热情依托于父母创造的家庭氛围,并且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金钱,只需要父母热爱运动,积极地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孩子爱上运动就顺理成章了。
孩子“瞎玩”浪費时间?这其实是积极的开始
父母都明白,0~6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就因为关键,所以自然希望能看到孩子在任何方面的实质性进步。可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偏偏喜欢追逐打闹,喜欢登高爬低,喜欢钻洞躲猫猫,这些在父母眼中的“瞎玩”,实际上却是孩子运动能力发展的积极开始。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瞎玩”的事情,其实是孩子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刺激都连接了起来,让肌肉、大脑全都得到了刺激,帮助自己的身体得到均衡的发展。
很多父母认为,体育运动应该是从小培养一个专长,不应该让孩子这样“瞎玩”。但实际上在3~6岁这个年龄段,一旦把孩子禁锢住,去专注于某一种运动项目的时候,他的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被限制住了。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到,不管是跳水坑、钻洞洞、满地打滚这样看起来“瞎玩”的行为,还是跳绳、拍球、跳远等未来对体育考试有帮助的训练,对于孩子现阶段身体发育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该让孩子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让孩子在各种运动中去参与和体验,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实际上,当“瞎玩”到了某一刻,孩子的身心发育积攒的力量达到某个数量值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质的变化。
良好的体育素养,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运动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并不是指通过测试一个孩子的运动能力好不好,就能得出这个孩子的运动素养好或者坏这么简单的概念。运动素养更值得考察的是这个孩子是否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否有丰富的体育运动相关知识,能否通过运动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更整体地看待运动素养的视角。
对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运动的能力,同时对运动有很好的认知,有科学运动的知识储备,在运动中还懂得防范一些风险,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称之为有运动素养。
社会上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相对狭隘,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就是未来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实际上,运动的过程中更重要的那些好处可能被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整个身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同时,孩子在运动过程中,接触到了社会和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刺激,身体会随着周围的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成长;孩子在运动中其实还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他不断地突破自我,他的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体育运动最大的价值,是对一个人的塑造: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智力,关乎健康的方方面面。
对孩子而言,良好的体育素养意味着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内心、活跃的大脑,以及未来丰富多彩的人生。
专家简介 罗冬梅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运动与康复分会特聘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儿童运动与健康学组委员,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幼儿体育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生长发育与运动健康促进。曾主持研制了《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并承担了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