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21-08-30汤国荣

大学生 2021年8期
关键词:竹编梯田贫困户

汤国荣

有首彝族歌曲里这样唱道,“让我们回家吧,回到梦中的故乡!告诉我是谁在轻声呼唤,那声音飘过千年时光,我仿佛又闻到了松枝清香,我分明又看见了,祖先的骏马和牧场,让我们回家吧,从不同方向!让我们回家吧,带着全部行囊!让我们回家吧,回到出发时的地方”。

與村民聊聊“两不愁三保障”

我是云南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有人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贫困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脱离贫困”,我十分认同这个看法,在2017年获得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后,便报名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定向南京大学招录的选调生,回到家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

刚到单位报到,入职手续还没办利索,我就到了扶贫点——云南红河县甲寅镇,负责两个村扶贫工作,并在其中一个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一干就是3年零3个月。

脸上沉淀黑色素 “身入变心入”

红河县甲寅镇海拔在760-2342米之间,属于云贵高原,日照较强,年均日照长达1060.7小时,年均晴天日数为280天,年均气温14.1℃。这里山高坡陡,四季风大,“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紫外线很强,在这里工作得经受紫外线的“毒打”。

我所在的镇位于红河南部山区,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等世居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全镇有贫困户1375户6365人,贫困发生率为2.22%。别看贫困发生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但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前一年刚脱贫,过一年有可能会返贫,严防返贫是硬骨头里的“上甘岭”。

为了把握贫困户动态变化,随时了解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情况,我必须上山下田、入村走访,风吹、日晒和雨淋是家常便饭。在村3年,我有了和当地百姓一样黝黑的肤色,甚至比他们一些人还黑,但我知道,这只是“身入”,不是“心入”。心入是把贫困户当亲人,帮他们脱贫,就等于帮我自己脱贫。

我服务的龙普村委会所属邑宜都村,有一家很典型的贫困户,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家4口人,有两个上学孩子。 2018年,男主人外出做工时不小心摔伤腰,家里瞬间少了根顶梁柱。两个孩子体谅父母的艰辛,都决定退学务工补贴家用。

我第一次去家访那天,刚好赶上雨天,雨一下云海就上来,山路上能见度不到3米。走了一个小时到了贫困户家,发现他家新建房是毛坯房,门窗都没安,可以避雨但遮不了风。两个孩子也在收拾行囊,准备外出务工。我劝他俩:“别近视眼,上学是最好的出路。”两个孩子很坚决:“家里快揭不开锅了,你说咋办?”我也冷静下来:“对,先解燃眉之急!”我和其他干部多次向各级汇报、多方寻求,终于联系上一家单位出资,不仅为这家安装门窗,还进行装修,变成宽敞又明亮的住房。

让两个孩子安心上学,家里还得有收入。村保洁员的岗位名额已满,我们又为他家争取了一个岗位,一份稳定的收入,使两个快要辍学的孩子,如今一个上了大学,一个上了中专。

刚到扶贫点,不会说哈尼话,与老百姓沟通有困难,我就从学习简单的哈尼日常用语开始,如“伙作”(吃饭)、“汁哒”(喝酒)等,能开口说句哈尼话,也帮我迅速缩短和老百姓的距离。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学

教育是影响几代人的大事。为了下一代不再成为贫困户,必须“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学”。在脱贫攻坚中,最难就是教育扶贫。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控辍保学。这一直是贫困地区扶学的难题。几年来,我服务的村一直保持零辍学。在一次控辍保学交流会上,我介绍经验说,关键是两个字“盯死”。我们从学校拿到学生名册,重点梳理在读初二、初三学生中,经常无故不到校的,再结合学校每天的考勤,把经常缺课的学生重点盯住,周一、周五进行两次家访。辍学的学生一般都会有厌学情绪,只有不厌其烦地打开他们的心结,才是劝其返校的最好办法。我的体会是,能做到让孩子觉得工作人员比父母还?嗦,那就离孩子返校不远了。

其次,让易地搬迁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就近入学。易地搬迁和外出务工等流动人口较多,协调他们的孩子就近入学,也是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2019年8月,我协调解决就近入学问题两户两人。2019年7月正值雨季,我发现邑宜都村某户仍住在原来的危房里,墙体部分坍塌,屋顶也在漏雨,便问这家主人,为什么不愿意搬迁?主人说,搬迁后,上小学和上初中的两个孩子如不能就近入学,就没人照顾了。我们组织村干部紧急商议对策,决定协调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这户人家说,能就近入学,他第二天就搬到安置点!

协调的事是件难办的事。我们驱车往返两个小时,在迁出的镇写了情况说明盖好章,到入学的乡镇和小学办理转学,完成了小学就近入学。可到就近的中学就难了,我先找负责招生的教师,答复得找校长批准,等了一下午才等到校长,答复是教舍不够,让我们再联系其他学校。到了另一个中学,校长外出办事,电话答应下周一让孩子到校报到,可孩子到校报到时,学校说接收不了。这户人家见解决了最小孩子上学问题,也很感动,说让大孩子克服困难跑跑腿。现在,这个孩子已初中毕业,考上了外地中专。

另外,我还发动社会教育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成立“助梦起飞公益小组”,资助优秀贫困学生31人,筹集社会帮扶资金6.48万元,建立“助梦起飞阿撒小学爱心公益图书馆”,加快阿撒小学现代化图书阅览室建设。我还联系母校地理与海洋学院党委“开展搭建爱心桥梁、助力教育扶贫”活动,推动人文地理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学院2017级、2018级硕士人文地理党支部、2017级硕士自然地理党支部等共同发起了“筑梦阿撒”捐书助学公益项目,广泛发动大学生群体、南京市金陵小学和南外仙林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共筹集到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近2000册。

粗布麻衣织锦绣 云海梯田种幸福

如何发展地方产业,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扶贫的地方,山高坡陡,世代以梯田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苞谷,人多田地少,一年的收成除供全家的口粮外,只有小部分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扬长避短是发展产业的一个思路。我扶贫的龙普村是著名的竹编之乡,龙普竹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有独具地方特色手工技艺。“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和同事们采取以下几招:一是实景展示龙普竹编历史、传承和产品。我们翻新了竹编工艺展示馆,再与村史馆结合,多角度展示竹编之乡的全貌,成为各级干部和游客调研、参观的必看点。

二是丰富竹编产品种类,加快走向市场步伐。当地会竹编的多是留守中老年人,虽有技艺,但没创新,现有的产品仅是日常的篾帽、饭篓和背篓之类,样式老旧。我带领村干部到昆明一家山野竹藤博物馆参观学习,开阔村视野,采购了一批现代竹编工艺器具,举办了两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让学员掌握了多样的竹编工艺技术,并与多家企业达成供销合作意向,带动一批返乡青年从事竹编产业。

此外,我还撰写了《红河县旅游环线发展建议》《红河县甲寅镇旅游体系建设建议》《龙普村竹编发展》等多项产业发展报告,运用博士期间研究的文化间性理论,倡导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之上,通过文化间的互动,手牵手、心连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去年,我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先进示范个人”称号。

今年,我帮扶的村中108户395人已实现了全面脱贫;其中,我负责帮扶的贫困户6口之家,有3个上学的孩子,两个70多岁的老人,全家只有一个劳动力,是“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但在我的帮扶下,也已在2020年脱贫。

(作者系南京大学2017届云南省定向选调生)

责任编辑:王新伟

调研梯田红米种植情况

以下是作者在扶贫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梯田雾散,伊人走来

甲寅的夏天像秋天似春天。

梯田人世代开垦的山原

肥沃上下千里

见树育林,见渠护水,见家建园

不要埋怨今日多饮的几杯酒水

偏见那些外乡人的豪言壮语。

把无限的情怀在这田野上播撒

我们在雾起的清晨出门

种瓜点豆,靶田插秧

走到哪儿,哪儿就开花挂果。

我们戴上草帽披上蓑衣,披荆斩棘

誓要给世人种一片丰收的稻香看看

再写信告诉你,我们在梯田里种出幸福。

猜你喜欢

竹编梯田贫困户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山区修梯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