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再思《为人民服务》
2021-08-30王志刚
王志刚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研读》出版于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时,对当前百年党史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重读后,对其中《为人民服务》部分尤有深切感触。
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密切党群关系
《研读》指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这与当时因种种原因导致党群关系的紧张有密切关联。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政党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想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密切党群关系,这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群众路线纳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行制度安排,赋予群众路线创新使命,更是要求我们要在坚持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强化党群关系。这是我们党提升领导力的必然之路,也是我们党面对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工作标准。回顾历史,永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伟业的关键,也是党的建设目标所在。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政权的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依靠人民战争赢得的三大战役,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党整风、严惩腐败等运动,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强有力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革命斗争的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巩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评判我们党的工作的基本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是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有机统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本质上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可以充分了解民意和民心所向,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民服务;可以汇聚群众智慧,为党的科学决策奠定坚实的思想和认识基础。同时,坚持群众路线,要有“来”有“去”,把从群众中汇聚的民意、民智,然后升华、提炼返回群众中,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防止尾巴主义,把服务与引导相统一。
在不断自我纠正中维护人民利益
《研读》指出,判断共产党人对错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人民的利益去实践。而要想在实践中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最关键的就是自觉接受人民的批评,在人民的批评中实现自我纠正和自我提升,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实际上,人民群众的批评或是其他诉求,本质上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是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纰漏甚至是错误的侧面反映。就此而言,只有不断倾听人民诉求、接受人民批评指正,才能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
要在人民群众的批评中实现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恩格斯指出,只有依靠群众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领导的一切错误总是由群众来纠正”。列宁也指出,“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并认为,自我批评能够深化对错误的认识,又能在党内形成优良的风气,使党的活动能够在民众中梳理标杆。毛泽东也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光明磊落的党,“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正是我们党的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使得我们党能够广纳群言、博采众长,在服务人民过程中通过纠正自己工作的不足,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质量和水平。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推动我们党更加自主自觉地实现自我提升的保障。要在维护人民利益过程中推进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以人民为参照的内外互动的反馈机制。通过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将群众的诉求上升为党的自身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从群众的批判中发现工作的不足,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就此而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将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通过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形成党委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以及党员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全覆盖格局。通过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中献身人民事业
《研读》介绍了《为人民服务》的写作背景,提到当时党的队伍中有人对张思德同志的牺牲深感不值。对此,毛泽东批评指出: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研读》将其总结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生死观,启示共产党人,只有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也才敢于为人民事业而献身。
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价值观,首先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本立道生,本固枝荣”,“本”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忘记初心、失去信念,也就失去了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灵魂,自然也就无法做到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也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之所以“断头流血以从之”,就是因为他们始終不忘党的初心使命,带着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我们党更要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使命,始终牢记自己是从哪里来,同时,坚定理想信念,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勇敢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
其次要脚踏实地,担当实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党的百年伟业是一代代勤勉务实、脚踏实地的共产党人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充满奋斗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共产党人。数风流人物,无论是常年坚守在治沙一线的焦裕禄,还是献身扶贫攻坚战的黄文秀,都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担当实干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新的发展阶段,满足人民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新的奋斗目标,要担起人民的期望、挑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在全党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务实精神和担责意识,如此才能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强化公仆意识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五湖四海”这一重要概念,《研读》指出,这一概念对于当前党的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五湖四海”作为我们党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代名词,表征的是我们要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本质上提倡的是我们党要通过从严治党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公仆意识。
首先,党员要树立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强调党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指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高度凝聚着邓小平的人民公仆意识;江泽民曾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胡锦涛在强调要树立“三种意识”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意识。这是历届党的领导人强烈公仆意识的直观表现,表达的是对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其次,要以“关键少数”为抓手以正用人之风。通过抓“关键少数”,解决“上梁不正”问题。在干部选拔和任用上,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突出政治标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任办法,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改进干部推荐考察方式,坚持“凡提四必”,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四唯”问题,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要充分运用巡视这把利剑,全覆盖开展选人用人巡视检查,着力查找违反用人程序、规定和纪律等问题,着力查找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通过正风之刃、反腐之剑、问责之鞭,治“病树”、拔“烂树”、正“歪树”、护“森林”,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