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里的方言与曲调浅析
2021-08-30夏天
夏天
南京白局最早产生于南京云锦织机房,原是云锦工人闲暇时以南京方言说唱的一种娱乐形式,后在金陵方言、音乐、民俗等的影响下,逐渐衍变为一种曲牌联缀体曲种。2008年,南京白局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言是白局最重要的艺术标签,而南京方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至魏晋时期,南北方交流频次较低,地处吴越的南京,其方言基本属于吴语体系。两晋际代时,北方士人衣冠南渡,以南京为东晋的首都,当时的南京话已经和北方语系有了初步融合,逐步形成了“金陵雅音”。明朝初年“淮右布衣”朱元璋定都南京,大批江淮地区人士也随之而来,以至于当时南京有“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半髻尽淮人”的说法。也正是从明代开始,独具特色的“南京官话”系统开始形成。
白局出现在明代,使用的方言正是南京官话。尽管白局的艺术形式在流变过程中逐步完善,表演方式也不断丰富,但方言的根本特征依旧十分明显。较之现在的“新南京话”,白局使用的方言更有南京官话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在发音上具有入声音、尖团音、儿化音多等3个特色。
明代的 《篇韵贯珠集·玉钥匙歌诀》中记载:“入声短促急收藏”,可见其发音特点是声音短促,一发即收。不少南方方言中均有入声字词的留痕。而南京方言因有着吴语的血统,亦多有入声字词,如:“去ki”“六lo”“绿lu”“黑he”“白bae”“角go”“学xio”“雀qio”等。南京人有句老话:“奇芳阁对着魁光阁,角对角来各吃各。”这句话得名于夫子庙的两家百年老店。过去奇芳阁与魁光阁仅一街之隔,且两家飞檐相对,犹如对犄之势,因此老南京人用这句话形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在南京官话里,此句的“阁”“角”“各”3个字都读作“go”,读来生动有趣。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总的来说是指气流因唇齿位置变化而阻碍,声音“塞擦”的情况。尖音指声母z、c、s拼i、u、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声母j、q、x拼i、u、ü起头的韵母。在南京官话里,尖团二音有着明显的区分,例如:“九jiu”和“酒ziu”、“签qian”和“千cian”、“晓xiao”和“小siao”、“解jie”和“姐zie”等。老南京人以“你是四象桥的栏杆—— 斜视(邪尸)”来形容一个人的顽固执拗,蛮不讲理。这里的“邪”字就应读成尖音“sie”。
“儿化音”是老南京话最大的特色之一。和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不同,南京方言里的儿化音大多是后卷舌音,例如:“今儿ger”“明儿mer”“后儿her”“前儿cer”“碗wer”“盘per”“碟der”“筷kuer”“王老头ter”“笑面脸ler”“骨拐子zer”“一点点der”“等一刻ker”“芭蕉扇ser”“小毛孩her”“碗头叶yer”等。
除了老南京方言,南京民间音乐也是南京白局的重要特色。白局产生于云锦机房,原只是机工们闲暇之余的哼唱,所以曲调简单明快,也没有固定的音乐程式和伴奏体系。但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白局兼收俗曲、南京民歌、江南小调、宗教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形成了自身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牌体音乐。
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因乾隆下江南,两淮盐商竞相罗致名伶以为祝厘之贺……尤以广陵清曲为盛,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由此可见,当时的广陵清曲(扬州清曲)已经吸收并借鉴了“传之四方”的【南京调】。【南京调】作为白局的古本腔调,又称【数板】或【新闻腔】,曲式为两句头式,又称“阴阳句”,上句音阶为“徽”音,下句音阶为“商”音,两句反复轮唱,主要用于叙述新闻时事。如白局传统唱段《抢官米》就是用【南京调】衍唱新闻的代表曲目,此曲演唱的是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因不满奸商勾结官府,囤积居奇,导致米价大涨,南京百姓们义愤填膺,哄抢粮店米行:“一不是破堤圩,二不是天干旱;奸商贿买官府,米价凭空大涨;由此官逼民反,大抢官米行······”又有《倒城墙》,讲的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南京聚宝门城墙半夜忽然崩塌,城根附近屋毁人亡,惨不忍睹的景象:“光绪二十八年春上,南京城出了大事一桩;(插白)什么事啊?南门外倾呤空通倒呀倒城墙······头天夜里倒城墙,天一亮就扒城砖;扒出来的死人哦,样子是真难看;膀子是几截断,大腿小腿像扁担······”
从音乐体裁上看,【南京调】是板腔体曲牌,上下两句为基本单位,旋律流畅,节奏感强,多用于叙事。除了【南京调】,白局还有【滚板】【散板】【清板】【流水】等板腔体曲牌。
随着艺术的发展,白局逐渐演变成一种曲牌联缀体曲种,在板腔体曲牌外,吸收发展出了相当数量的曲牌。现存的白局曲牌大致有50多支,【满江红】较有代表性。【满江红】有别于其他板腔体曲牌,它的旋律舒缓,行腔婉转,曲调清雅,并逐渐形成了以自身为主的套曲形式,称作“满江红套曲”。如白局传统唱段《古人名》,介绍了从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到宋明以来100多位名人的事迹传说,先后使用了9个传统曲牌,是由【满江红】开头、【叠落板】结尾,中间配以【梳妆台】【银柳丝】【剪剪花】等不同形式的过曲,一曲四板,充分显示出南京白局曲牌联缀体的音乐风格。除了《古人名》,还有《上寿词》《金陵遍地景》等传统唱段都属于“满江红套曲”的风格类型。
此外,除了将不同曲牌排列组合,发扬整体的艺术效果,白局从业者还能根据唱词内容或情节人物的不同,对一支曲牌进行发展改良,让其有不同的风格,达成艺术的动态平衡效果。如【满江红】就发展出【传统满江红】【一字三哼满江红】【多字满江红】【快板满江红】等,适应了不同曲目的需要。白局传统唱段《鸦片烟自叹》开头运用的就是【多字满江红】的“恨只恨,江南城到了一班(高的矮的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黄头发蓝眼珠高鼻梁凹眼睛)多少就儿妈的外国洋人······”(“就儿妈”为南京方言中的语气助词,无实际含义,多用来表达埋怨、调侃之意),括号里一长串描形画像的词语,就是在原本唱腔中加上的垛词,能起到充分叙事和强调说明的作用,但作品的尾音还是归在原先的曲调行腔当中,仍不脱离【满江红】的架构。诸如这样的曲牌系列还有很多,例如【梳妆台】系列之【快梳妆】【老梳妆】【五句梳妆】【多字梳妆】【男腔梳妆】【高腔梳妆】等。
方言与曲调在白局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构成了白局重要的地域特征,也促成了白局艺术风格的最终成型。比如白局演唱的“腔随字转、字随腔润、说唱结合”等技巧,以及老南京方言字词在曲调中的吐字发音等,都体现了方言和唱腔音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此也说明了,方言与曲调之于白局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南京白局后继乏人,仍需我们不断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积极做好新時代地方曲艺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前:《冶城话旧》,万象周刊社文化服务部1944年刊印。
[2] 释真空:《新编篇韵贯珠集》,明崇祯已巳年至丁丑年(1629-1667)年重刊,金陵聚宝门外圆觉庵比丘新仁等刊。
[3] 李斗:《扬州画舫录》,广陵书社2010年出版。
[4] 刘凡:《南京白局曲目选编》,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2010年刊印。
[5] 刘文玉:《南京白局曲调选编》,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2010年刊印。
(作者:南京白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南京白局发音人)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