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油油的童谣

2021-08-30美桦

滇池 2021年8期
关键词:哥俩丝瓜母亲

美桦

长毒疮的眼睛

我七八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

成年以后,父亲母亲老是说,我从小营养不良,大大的脑袋,黄唧唧的头发,深陷下去的眼眶,又细又长的脖颈,一副弱不禁风病殃殃的样子,着实让人担心。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发恶心,成天不停地流着哈喇子。只要静静地坐下来,过不上三五分钟,我的面前准会留下一大滩清口水。

为这事,愁坏了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不止一次带着我上医院看医生。那位戴着厚厚的眼镜,唇上的胡须和牙齿一样稀疏的老中医,把我细麻秆一样的手腕把玩了半天,然后要我长长地伸出舌头。老中医把眼镜推到前额上,两只青灰的眼睛凑过来把我的舌头研究得又酸又麻,还舍不得让我的嘴巴合下来。老中医研究的结论,是毛边纸上几排手指拇大的字儿。那树疙篼一样的字,虬枝缠绕,虽然过了很多年我才弄懂,那是写在处方上的药名和剂量,但一点不影响父亲母亲催我吃中药的耐心。那些又苦又涩的中药,我捏着鼻子不知吃了多少,还是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倒是父亲在医院开的宝塔糖,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玩意儿没有把我流哈喇子的病治好,可是我在排便的时候排出了很多蛔虫,让父亲母亲多了几分安慰:把这些长在肚子里的虫灭杀掉,娃娃身体就好起来了!

父亲母亲的担忧远不止这些。那些日子,最糟糕的是我对周围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只要我一个人,在家里待不上三五分钟,我会觉得无比的害怕,身上毛骨悚然,血脉贲张,就像一条受到惊吓的小狗,巴不得逃到外面安全的地方去。

為此,我没有少挨父母的责骂和奚落。

父亲母亲用长吁短叹抚熨岁月的忧伤,他们把我得的怪病归罪于神灵。在历经苦苦的煎熬后,他们下决心请端公跳大神,期望把附在我身上的鬼魂拿住,以保佑我健康成长。

端公进门支好香案,掐指一算,说是我的魂让一个远方的野鬼衔起跑了,得想办法把魂撵回来。端公指挥父亲把家里那只打鸣的公鸡宰了,把鸡血往院子里、房间里、门上到处洒。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沾着鸡毛的神符。端公在堂屋里点燃香蜡纸钱,就开始作法,背神,驱鬼。烟雾缭绕的堂屋里,端公咚咚咚敲着锣鼓,呜呜呜吹着螺号,一会儿握着竹剑四处挥舞,一会儿赤着脚跳来跳去。嘴里吚吚呀呀,或唱或吟或哼,摇头晃脑,不停地祷念着咒语。满屋的烟雾,呛得人鼻涕眼泪直流。屋里的苍蝇蚊子早被烟雾薰得半死,嘤嘤嗡嗡进行严正的抗议。

到了下半夜,端公瞪着熬得通红的眼睛,哈哈一笑,说:“这个死瘟的鬼了不得,我作了七七四十六道大法,才把它勒住……”

端公咕咕咕的笑声犹如一把锈迹斑斑的锯子,把黑沉沉的夜割得连打了几个冷噤。端公就着我家那半边陈年老火腿,喝光了家里仅有的一桶酒,醉得左脚绊右脚,拍着他干瘪瘪的胸脯千保证万保证,什么鬼都不可能再出来作祟。

可是,一想起他作法时候那鬼哭狼嚎般的唱腔,以及叮当作响的法器,我就觉得无比的害怕。我经常夜里一声尖叫,醒过来已是大汗淋漓。

后来,父亲又找人为我烧鸡蛋,占卜,打卦,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让我的恐惧与日俱增。

伯父见我家常常夜里闹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就对父亲说:“真正有病,还得上医院。再说,神仙都有打瞌睡的时候,说不定娃娃长大点,这个毛病自然就好了,成天瞎折腾起啥用?”

伯父读过初中,父亲当然掂量得出哥哥这话的分量。果然,家里谁也不再提这事儿,这莫名的恐惧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天天淡下去。

这一年冬天,风裹挟着寒冷,把树上那些黄透的叶子一把一把揪下来,为来年树梢披上绿装做着准备。入冬以后,父亲和寨子里的青壮年被派到另外一个公社修水库,十天半个月难得回家一次。这天一大早,母亲跟着几个乡亲到柴山修地埂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五岁的弟弟。

那块地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借助上面有一个小型水电站,硬生生在金沙江大峡谷的半坡上开出了两百来亩地,全部种上了甘蔗。从我们寨子到柴山,有三十来里陡峭的山路,其中有十多里长的悬崖,走在上面让人头晕目眩。过去,我曾经跟母亲去过一次,我站在妈妈背着的篮子里,只见悬崖下面烟雾缭绕,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那时候我当然还不知道有恐高这一说,但一想到那个地方心里就发怵。

太阳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一点一点往西边的山头上移。寨子上空弥散着饭菜的香味,不用说有人已经开始准备晌午。劳累了一天,他们可以有短暂的闲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简朴的晚餐。可是,我和弟弟还在眼巴巴的盼着,妈妈能够早一点回来。

我的心都快跳起来了。妈妈一大早就出了门,怎么这个时候还不回家呢?到柴山那一段悬崖绝壁,山上经常有飞石滚落,脚下偶尔也有松动的岩石,每隔三两年总会听到有人在那条路上死伤的坏消息。

一想起这些,我更为担心。天这么晚了,妈妈从那地方过,万一遇上落石,或不小心一脚踩空,那该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影从门前一闪,就到房后去了。我心里一喜,赶紧揉揉眼睛,顺着那条人影就跟了过去。

太阳已经跌落西边的山头,暮色让远远近近的山更加凝重。脚步快的风占据树梢发出尖锐的低鸣,还有相当一部分性子慢的,在地上翻捡着落叶,显得极有耐心。房后有一间用包谷秆搭成的茅厕,这个人已经钻了进去。

凭直觉,进厕所的人不是母亲。即便没有看清母亲的身影,但她的脚步声老远我就能够辨别出来。父亲曾经给我们讲过鬼故事,每到黄昏,就是女鬼出没的最佳时刻。可是,我顾不了这么多,拉开门,用叮咚作响的心跳为自己壮胆,一步步朝房后趟了过去。此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知道茅厕里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的母亲。

几只藏在树丛中的小鸟,叽叽喳喳,呼儿唤娘,声音清脆凄婉。屋后的风很轻,有一搭无一搭把玩着茅厕上没有压实的草。简易的茅厕前面有一块遮羞的草帘,隔着那层帘子,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况。

“妈——!”我觉得底气不足,这个字从嘴里嘣出来的时候显得犹犹豫豫。

里面有了一声响亮的咳嗽声。那样的声音我很熟悉,寨子里不分男女厕所,在里面方便的听到响动,一般都用咳嗽或其它声响警示外面的人。事隔多年,这样的默契在广大乡村依然存在。

我敢肯定,那一声咳嗽不是母亲发出来的。但我不死心,我依然想探究清楚。

“妈,你在哪里?”我用手揭着帘子。

可是,我低估了茅厕里那只手的力量。我往左边拉,里面的手往右边扯;我往右边拉,里面的手往左边拽。里面除了有人在喘气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死娃儿,滚过去玩!”

是三婶凶巴巴的声音。

她不是跟母亲一起到柴山去了吗,怎么她回来了,母亲还没有到家呢?我还是不甘心,加大了手上拉扯帘子的力度。

“死娃儿,你想干啥?干啥?!”

三婶咆哮的声音从茅厕里汹涌而出,每颗唾沫星子中都是咄咄逼人的恼怒。

我想干什么,我不就是想问问母亲怎么还没有回来吗?可是,三婶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她把门帘一掀,一手提着裤子,另外一只手毫不犹豫地探过来,张牙舞爪地寻找我的耳朵。

我那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当然不会轻易让三婶的阴谋得逞。三婶见我跑开,把那只手收回来叉在她已经开始发福的腰上,嘴里热辣辣地喷着一句事隔多年仍然让我耳热心跳的话:

“小龟儿的不学好,你就不怕眼睛上生毒疮?”

三婶骂完,气冲冲地回家了。就在我和三婶斗智斗勇的时候,五岁的弟弟也跟了出来,紧张地在我的身后默默进行声援。

我像落敗了的仔公鸡,垂头丧气把弟弟带回家,却有了意外的惊喜:母亲已经进了家门。原来,母亲回来后,在自家菜园地里找了些猪草,晚到了几步。

三婶后来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知道事情的原委并没有过多的责怪。这一天,我五岁的弟弟突然偏起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哥哥,你的眼睛怎么还没有长毒疮呢?”

“你瞎说啥?”我大为惊骇,没想到五岁的弟弟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来,凶巴巴地冲弟弟嚷道:“我的眼睛怎么会长毒疮呢?”

“干妈说,看女人尿尿,眼睛是会长毒疮的!”

“呸,我啥时候看过?”

“那天,你不是在看三婶上茅厕吗?”弟弟把鼻子里的浓鼻涕紧了回去,伸出他那只脏乎乎的手,就要来看我的眼睛。

我百口难辨,双手往地上一拍,说:“嗨,我什么都没有看到,眼睛怎么会长毒疮呢?”

发现了一个贼

老家是一辈子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的老家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不管种什么都有好收成。在我的印象中,小地方的人善良真诚,田里地里有的是瓜果蔬菜,今天你来我家抱个瓜,明天我去你家地里扯棵菜,谁也不会计较。最难得的是我们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路,经常有外地人通过这条路到寨子里去。我的父亲母亲碰见了,总是高声招呼:

“小哥,你们从哪儿来,到我家吃饭去!”

“走嘛,进屋去喝杯水,把饭吃了,明天慢慢走……”

父亲母亲满面笑容里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在父亲母亲看来,有人来无外乎锅里多添把米,桌上多双筷子而已,生多大的关系。

于是,经常有走村串户的外地人,在我家简陋的院子里操着天南地北的方言,就着父亲自家地里种的兰花烟,用呱嗒呱嗒的闲龙门阵温暖着岁月的苍凉。母亲则忙进忙出,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张罗饭食。暖融融的阳光下,母亲忙碌的身影,宾客乐哈哈的笑声,在农家小院里氤氲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参加工作以后,和外面接触的人多了,也知道江湖世道的险恶,我也曾善意地提醒一天天年迈的父母,对这些来路不明的人,多少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要有点安全防范意识。母亲听到这样的话题,不时点着头,脸上多少有些不安。父亲却不是这样,哈哈一笑,说:“有啥不安全的?人家大老远来,难道说我们请他吃饭,他还会起心害我们?”

事实上,跟父亲母亲说这些话是多余的。来的都是客,下次有人来,照样还是老远就热情地打着招呼,生怕把远方的客人怠慢了。

乡下人就是用这样的质朴厚道,把简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一天天拉长的岁月里镌刻下温馨的记忆。

我们家门前,有三棵枝繁叶茂的树:桑树、柿子树和槐树。金沙江畔的农家,普遍养牛养猪养羊,我们家也不例外。院子里圈舍里,牲畜的粪便,加上父亲母亲割来的草料,沤烂以后都是上好的农家肥。到了夏天,雨水倒灌进来,这些污浊的东西就会顺着墙根往外渗。院子外面的三棵树暗中占了便宜,一棵棵长得粗壮憨实,如盖的浓阴枝枝蔓蔓彰显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肥沃。

三棵树品种各异,分工也有所不同。又粗又壮的桑树上,桑葚拇指般粗大,表面那层细微的绒毛下闪着黑油油的光泽,勾引着小孩子目光里的馋虫。杮子树则不一样,从春天冒出嫩芽,抽条疯长,开花结果,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蓬勃向上的脚步,直到入秋后枝头挂满又红又大的杮子。那棵短粗的槐树同样绿阴如盖,父亲早早就把它的主干拦腰锯断,让它的几根侧枝尽可能伸长,因为它的下面种了一大蓬洋丝瓜,每年墨绿的瓜蔓顺着它的枝叶往上爬,让大大小小的洋丝瓜缀在上面,它就成了天然的瓜架。

夏天的傍晚,黄褐色的甲壳虫成群结队从地里钻出来,嘤嘤嗡嗡飞在门前的树上,咬得树叶吱吱喳喳地响。那一只只肥硕的虫子,紧贴在肉上的翅膀短,飞行的速度并不快,看上去憨实而笨拙。这些肉肉的虫子,吃饱喝足,多半飞回家了,还有很多因为吃得太撑,掉落在地上,慢慢寻找回家的路。每天早上,母亲会把我们撵起来,把树下那些还没睡醒或撑得奄奄一息的虫子捡在罐子里,作为家里那一群鸡的饲料。

这一天早上,妈妈从地里回来,风风火火忙着做饭,嘴上一刻也没有闲着,把我和弟弟从床上催起来。那是我们哥俩每天的功课,大到捡麦穗稻穗,背柴抱草,小到帮着妈妈到地里扯棵葱拔颗蒜。过了很多年,我一直这样认为,母亲的唠叨的习惯,就是从我们哥俩身上磨练出来的。母亲怕我们闲着,她老是说,人的懒惰,都是小时候闲出来惯出来的。

这个时节,从树叶上落下的虫子,又让妈妈找到了催促我们起床的理由。我们哥俩揉着酸涩的眼睛,蓬松着乱哄哄的头发,用粘乎乎的哈欠对母亲的唠叨表示不满,晕晕乎地提着罐子开始了早起的家庭作业。

天蓝得醉人,风还躲在被窝里睡觉,一点声响没有。太阳懒洋洋地在山头涂上的那一抹淡淡的嫩黄,把山下雨后蓬蓬勃勃的树衬托得更加苍翠。林子里早起的鸟雀一定做好了早餐,正在扯着嗓子找它的同伴過来品尝,欢快的声音婉转,嘹亮,悠长。门前的几棵树跟我们一样,似乎才从睡梦中醒过来,傻乎乎地聆听着鸟儿的欢唱,让我和弟弟的呼吸在寂静的早晨显得越发凝重。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哥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

一个急匆匆的身影,从我家门前经过。门前的槐树下,茂盛的洋丝瓜藤蔓已经密密实实地铺在树上,上面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洋丝瓜。可是,这个人从树下走过的时候,扬起头,叭叭就摘了两个瓜,看样子还不解气,用衣襟把这两个瓜篼起来,又摘了几个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我们哥俩目瞪口呆。

那可是我家的洋丝瓜呀,这个家伙目中无人不说,一口气摘了七八个,就是再好的瓜也经不起这样打劫。我们恨得牙痒痒的,憋了一肚子气,却没有地方发泄出来!

因为,摘洋丝瓜的人,是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伯娘。

我们哥俩实在想不通,伯娘怎么会是贼呢?伯娘经常到我们家里来,做了好吃的也会端一些过来,两家人一起分享。可是,不管怎么说,眼见为实,我们眼睁睁看着她摘了这么多瓜。

伯娘一走,我们就赶紧回家,弟弟抢着跟母亲说:“妈,你晓得不?今天我们看到一个贼!”

母亲大为惊赅,瞪大了眼睛,脸上的笑挤成一团,说:“啥?贼——”

弟弟说:“贼,真的是贼!”

母亲收敛起脸上的笑容,说:“不要乱说,大白天的哪来的贼?”

弟弟赶紧作了补充:“不是白天,是今天早上看见的!”

母亲把弟弟脸上的鼻涕收拾干净,说:“你在哪儿看到的,人家偷了啥?”

弟弟直往母亲怀里凑,说:“我家伯娘,她偷我们家的洋丝瓜,偷了好多好多!”

母亲脸上多了几分惊讶:“是不是啊……”

“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于具体数目一定不会记错,我打断母亲的话,说:“我数了的,她偷了8个!”

“有啥稀奇的,树上地上到处是。就是摘去送人家,人家也不耐烦要哩!”母亲摇摇头,显然没有把这么重大的事放在心上。

“那她为啥还要偷我们家的?”

母亲没有更多的解释,撵苍蝇般挥了几下手,就下了最后通牒:“你弟兄俩,不许喳起嘴巴乱说!”

母亲的武断,并没有消除我们哥俩心中的不满。

吃过饭,我和弟弟从家里出来,伯娘刚好端着一个盆子,和一个女的说说笑笑往河边走。我和弟弟抓住伯娘从我们面前经过的机会,狠狠地睕了她一眼。回来的时候,伯娘还在河边洗衣服,我们哥俩跑过去对着她狠狠地翻着白眼。为了增强我们心中的愤怒,以及渲染出悲剧性的效果,我们还朝着地上,吐了一泡口水,并在上面用力地跺了几脚。

这天下午,伯娘提了只菜篮子进来。伯娘把菜篮子上面的两棵白菜拿出来,指着半篮子洋丝瓜,对母亲说:“幺妹,我摘几个洋丝瓜还你家!”

母亲愣了一下,急忙把菜篮子往外推:“还洋丝瓜?二嫂开啥玩笑,洋丝瓜到处都是,你这是唱的是哪一折?”

伯娘双手往大腿上一拍,脸上虽然还挂着笑,但已经相当一本正经了:“早上家里来了个客,回家走得急,顺手在你家瓜架上摘了几个洋丝瓜……”

母亲赶紧打断伯娘的话,说:“嫂子,不就是几个洋丝瓜嘛,好稀奇!”

“你家两个娃儿,拿双白眼瞪了我一天,嗨,这两个小砍脑壳的儿子!”伯娘又在大腿上拍了一下,指着我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嘿,这些挨刀的,他们晓得啥屁香屁臭!”母亲沉下脸来,顺手就捡起了门后那根细竹棍,吓得我和弟弟夺门而逃。

母亲去地里扯了几个胖萝卜,摘了些平时连我们都舍不吃的花红梨,一起提到了伯娘家。不知道两个女人遇上了什么开心事,院子外面老远都能听到她们欢快的笑声。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母亲又一次郑重告诫我们:娃娃家不要喳起嘴开黄腔,啥贼不贼的,不能乱说!

早晨的阳光纷纷扬扬地筛落在院子里。一点风也没有,连屋外喜欢拍打手掌的杮树叶都悄无声息。这事让我们郁闷了很久:明明别人偷了我们家的东西,为啥我们反倒做得不对?

直到有一天伯娘到我们家串门,说了一句话才让我慢慢缓过劲来:

那天也是,该给他哥俩说一声!

责任编辑  包倬

猜你喜欢

哥俩丝瓜母亲
夏季佳蔬——丝瓜
狡猾的丝瓜
丝瓜娃
不能见面
鱼死网破,“哥俩好”反目互举报
小哥俩的吸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