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下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1-08-30赵爽李云翔
赵爽 李云翔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一个“窗口”。如何在幼儿园实践中观察游戏、解读游戏、回应游戏;如何在遵循幼儿兴趣的同时,通过专业观察、准确解读、有效支持来引发幼儿的多领域探索及深度学习?“玩车”游戏或许可以提供答案。户外自主游戏时,大多数幼儿会自主选择三轮车、平衡车以及手推车,可见幼儿非常喜欢玩车类游戏。以此为开端,游戏活动跟随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并增加难度,幼儿骑过高矮不同的拱形斜坡、减速带、积木轨道等障碍,甚至是负重骑过障碍,都需要越来越多的腿部力量及平衡协调能力,有利于幼儿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
一、“玩车”游戏课例
(一)游戏过程分析
1.创新行车路径,挑战不同路面
(1)铺设轨道
幼儿喜欢积木轨道带给他们的颠簸感,会自主地将轨道横摆或竖摆。例如,石头小朋友喜欢将长条积木竖摆,当前轮沿着轨道骑行时,他感受到整个车子直线前行;当只有后轮骑在轨道上时,他挑战了一种空间方位的控制感。成成喜欢把长条积木连续横摆,积木的间距让他感受到不同的颠簸感。
(2)完善路径
亮亮在积木筐里挑选了一些长条积木(比原轨道积木厚),用车运到积木轨道前方,开始铺路,每块积木之间留有距离。铺了一段路后,他邀请堂堂体验,堂堂骑上去后,车轮被卡住了。两人开始共同修路,他们将积木间的间距变小。堂堂又试了一次,这一次顺利通过,两人都很高兴。
(3)创意拼接
小玉试图将三轮车骑过纵向拼接的斜坡,冲到一半时,左后轮掉了下来。他绕回起点,又试了一次,依然没有成功。第三次挑战时,他目测距离,重新拼接轨道,再将车轮对准斜坡中线,只见车子的两个后轮沿着斜坡边缘快速滑过。可心将两块斜坡横向相接,然后,找来垫子连接。当她骑过时,在与垫子连接的部分被颠了一下,她满意地笑了。
2.衍生多种角色,表现象征性行为
(1)加油工
豆豆对老师说:“我的车没有油了。”老师说:“你需要加油吗?”豆豆:“是。”老师:“应该用什么来当加油的东西呢?”豆豆递给老师两块积木,并告诉老师该怎样加油,其他小朋友闻声而来,也要“加油”。堂堂提议:“我们建一个加油站吧!”他们从加油站开始,围出一条长长的路与积木轨道相连,并且还设有出口。跳跳推车过来说要加油,豆豆拿起一根圆柱形积木伸到车底部,做加油状。
(2)修车工
莫也指着两块长条积木说:“这是我开的修车厂。”成成说:“你应该围成一个正方形。” 并蹲下帮助他修改。成成说:“我的车坏了。”莫也立刻蹲下身来开始检查,他像一个真正的修车工人一样,一会儿跪下说螺丝松动了,一会儿趴下说车胎气压不足,甚至躺下来研究车底的内部构造。成成非常入神地听着,两人研究了10分钟之久。
(3)打电话的人
辰辰在骑车的间歇,把积木放在耳旁,一边做打电话状,一边一本正经地说:“喂,成成,我手头有点活,晚点去找你。”
3.促进同伴交往,推进问题解决
(1)模仿同伴行为
玥玥从紧邻坡底处开始蹬车,车子向坡上行驶一段距离后滑下来,玥玥再次用力向前蹬,车子在快到坡顶的一瞬间定住几秒,再次滑下来,玥玥用脚滑过斜坡。石头在距离斜坡3米左右的距离开始向前加速,顺利骑过斜坡。玥玥看到了这一幕,也在距离斜坡较远的地方将车头摆正、出发、加速,到达坡顶向下滑的瞬间,她成功了。
(2)进行集体讨论
小玉突发奇想,要在一条路的尽头搭一扇自动门,棒棒骑到这里:“你挡住我的路了。”小玉说:“这是自动门,你看,这样就打开了。”棒棒说:“那你让我过去呀!”小玉:“我还没修好呢。”棒棒转身离开了。亮亮和可可也经过,小玉依然说没修好,不能过。亮亮皱下眉头离开了,可可好奇地望了半天,也离开了。
游戏后,老师和幼儿讨论了这个问题,棒棒提出:“小玉修的自动门有点挡路。”老师没有给出主观建议,只是抛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堂堂说:“摆一个正在施工的牌子,我在马路上见到过。”老师说:“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啊,还有别的主意吗?”跳跳说:“摆一个喇叭播放——这里不能走,请绕行。”就这样,大家经讨论解决了问题,在美工区制作了“正在施工的牌子”和“小喇叭”,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很欢喜,并在下次活动时投入使用。
(3)自主解决冲突
馨馨和豆豆同时选中一辆车,两人都握住车把往自己的方向拉,谁也没让,僵持了一会儿,馨馨说:“我们猜拳吧。”豆豆赢了,馨馨说:“好吧!给你玩,我去玩别的车。”
(二)游戏行为分析
1.动作发展
不同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车辆,挑战不同难度的障碍,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平衡及动作协调能力。例如,随着幼儿能力水平的变化,我们又增加了双轮脚蹬车,平衡车和三轮车玩到一定水平的幼儿会自主尝试双轮脚蹬车,而且不需要培训,因为通过三轮车和平衡车的足够锻炼,幼儿已经可以进行脚蹬所需的单、双侧配合,即边侧和中轴的控制,在控制平衡、控制方向能力方面也會协调运用。幼儿从开始平地骑行,到后来能骑过各种难度系数的障碍。每个幼儿都基于各自的水平,在自己的发展区内,小步递进地玩耍。如果一种玩法熟练后,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玩法,会以略高于原有发展水平的方法来挑战自我。
2.认知发展
幼儿在反复尝试骑上斜坡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惯性的力量,这是物理科学的认知。他们还根据需要对材料进行自主改造,如将积木轨道横竖摆放、铺路,甚至是改变斜坡的连接方式,这都体现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骑过自己创设的路面,也是发现材料特性、学习物理科学、体验空间方位的过程。例如,亮亮铺路时,请堂堂体验,共同修改方案,求证的过程与科学家做研究非常相似——观察、假设、推理、实验、修正。
游戏中还出现了象征性游戏:修车、加油、铺路、快递等,此类情境的出现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认识和遵循,体现了幼儿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幼儿用积木代替电话、快递、加油枪,进行了多种“以物代物”的替代,体现了思维的变通和灵活。
3.情绪情感发展
当幼儿从坡顶冲下来时,会伴随着尖叫声,这是他们全身心的释放,是体育游戏特有的魅力,有益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另外,很多成人能做的事情,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幼儿的需要和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就是发展的动力,替代和扮演则成为这种矛盾冲突的缓冲因素,如幼儿在扮演建筑工人、修车工人时,通过动作扮演,得到情感的补偿和情绪的宣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4.社会性及学习品质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协商、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例如,馨馨和豆豆同时选中一辆车,最初谁都没让,难得的是馨馨敏锐地对他们所处的氛围作出回应,想到用猜拳的规则来决定谁获得车,这是游戏中形成的交往机智,是冲突解决能力的进步。此外,幼儿几次挑战斜坡失败还会去不断的尝试,体现了一种坚持、专注、探究的学习品质。
(三)游戏策略分析
1.充分自主
一是引发多领域的探索。虽然该游戏是以动作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健康领域的游戏,但是随着自主游戏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科学、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创造性摆放障碍的过程是感知物体形状与空间的关系、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障碍间距和摩擦力关系的过程,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加油站、修车厂等情境的出现体现的是社会领域的探索和审美艺术感知。此外,“玩车”游戏还有益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指南》中健康领域的重要目标。因此,任何一个目标的真正实现都依靠多领域综合拓展。
二是有益于学习品质的养成。自主的环境、充足的时间,使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例如,教师从幼儿挑战斜坡屡次失败、但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看到了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从幼儿铺路失败、修改、再次试验的过程中,看到了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也看到了幼儿乐于坚持、善于合作等学习习惯。幼儿在游戏中养成的这些学习品质也恰恰是他们日后学习所必须的品质,为其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确解读
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解读,有效的介入也需要专业的观察作为前提。在持续发展的每一次活动中,教师都做好观察计划,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记录,关注整体,聚焦个别,准确捕捉幼儿的学习生长点;依据客观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既掌握幼儿整体发展状况,又尊重幼儿相似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科学地结合幼儿需求提供游戏材料;引导每名幼儿基于各自的水平,在自己的发展区内,递进式玩耍,探索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去冒险、去挑战,从亲身经验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3.有效支持
除了根据动作发展情况有层次地提供材料外,对于幼儿随机生成学习方法,教师在本案例中有如下支持策略。
一是根据幼儿游戏生成的需要,转变角色,提供材料并顺应游戏情境。例如,在幼儿对材料创造性摆放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幼儿突发奇想在路上搭建停车场、自动门等情况时,虽然搭建挡路,但教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继续观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在幼儿出现加油、修车等情境,并需要教师配合他们的装扮时,以游戏伙伴角色加入游戏。
二是在幼儿进一步延伸学习时,以游戏伙伴的角色进行试探性介入。例如,有一次,可可一直心不在焉地重复原有搭建行为,没有投入游戏,教师就在一旁自说自话说:“哎呀,我买了一些东西,要是有快递员给我送货就好了!”对于教师的示弱和求助,可可很欣喜的帮助,增加了骑车的频率,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据《指南》:“以目标意识顺应幼儿游戏意愿,以此为前提推进游戏的进展,并得到幼儿积极响应的介入是正效介入。”如果没有得到幼儿的积极响应,教师立即退出。
三是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比如,小玉搭建自动门的故事,孩子们从讨论、制定施工牌到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明白,所有路标等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不是为了束缚人。孩子们在游戏里经历的这些会让他们对于社会规则的遵守不再是外在被强迫的遵守,而是内化了的遵守。
四是用开放的语言适时抛出问题,把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留给幼儿。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要利用幼儿的原有经验帮助他们思考、辨析。如幼儿遇到问题,教师都是提出开放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当幼儿对教师说:“我的车没有油了?”教师说:“我该用什么来加油的呢?”或者“有什么材料可以帮忙呢?”引导幼儿在探究中发现事物联系,进行相对高等级的思考。
二、游戏点评反思
(一)把握方向,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
游戏中所有的理念都源自于对幼儿的尊重。为什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幼儿具有游戏的权利,幼儿游戏与幼儿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就是对幼儿最大的尊重。“玩车”案例能够体现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和游戏观,案例中的教师清晰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游戏、游戏是谁的游戏、游戏材料源于哪里、游戏中的幼儿需要什么、教师如何在游戏中去观察、解读、回应。教师只有建立正确的课程观,走进幼儿、读懂幼儿,捕捉隐藏在游戏中的教育契机,才能使幼儿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二)转换视角,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以往,教師在谈幼儿园课程的时候谈的都是教师: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师的预设目标、教师的活动准备、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少能谈及幼儿的需求,而“玩车”案例呈现的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体现的是基于观察后的解读、思考、回应。前者是站在教师的立场追求“我们想让幼儿做的游戏”,结果往往远离了幼儿的真游戏。从成人视角向幼儿视角的转换,是学前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转变。教师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观察、用幼儿的心灵去倾听、用幼儿的思维去解释,从“游戏中的教师”转变成“游戏中玩伴”。如此,游戏中的“教”与游戏中的“学”才能够教学相长。在游戏课程中,只有建立“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平等师幼儿关系,才能使幼儿生成的内容有效开展,使教育的外在目的与幼儿的内在需要真正融为一体。
(三)支持发展,推动游戏课程的建设
如同其他教育部优秀游戏案例一样,“玩车”案例的内容是无法被完全复制的,因为地域文化不同、幼儿前期经验不同,生成的课程也不会相同。游戏源于生活,此案例中的教师从常见的骑车游戏中,捕捉到幼儿在平衡、协调等多方面的学习,基于玩车挑战性的需要,持续地给幼儿提供不同层次难度的材料,所以环境和材料不断地引发了幼儿的持续性游戏。如果教师不去观察、不去捕捉,那么幼儿可能无法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去发展。
目前幼儿园教师游戏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总是试图规划幼儿的行动方向,竭力将幼儿纳入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中,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和活动需求缺乏敏感度,他们既不善于捕捉幼儿游戏行为,也不善于倾听幼儿交流。因此,读懂幼儿是目前建设幼儿园游戏课程需要突破的瓶颈。善于观察的教师会从生活、游戏中捕捉到幼儿学习生长点,依据的准确解读进行回应,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与持续的发展。
此外,“玩车”案例中的教师在对运动游戏的持续观察中,还看到了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从骑车游戏衍生出社会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自己是课程的生成者,教师是站在幼儿身后的课程开发者,这种课程生成的开放性、延展性和深度性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在提高实施幼儿园游戏的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研读《指南》、践行《指南》,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将成人视角转换为幼儿视角,在读懂和支持幼儿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生成向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