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08-30姜政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巴曲脑血管溶栓

姜政纲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此病的特点是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又名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抢救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现阶段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溶栓,但由于溶栓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很多患者错失溶栓机会影响其预后康复效果,因此选择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系统调查,重点分析巴曲酶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 年5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选出88 例展开研究调查,依据随机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20,年龄48~78 岁,平均年龄(63.28±5.33)岁;梗死位置:基底节区20 例,脑叶10 例,其他14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5∶19,年龄49~80 岁,平均年龄(64.22±5.44)岁;梗死位置:基底节区21 例,脑叶11 例,其他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确诊;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大面积梗死、脑部恶性肿瘤;近期有脑部手术史;短期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药物过敏体质;精神疾病史;身体残障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降压、补液、纠正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完成相关检查和化验,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过敏史。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取30 mg 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合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2 次/d,30 min/次,坚持治疗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巴曲酶治疗,以静脉滴注方式需在第1、3、5 天分别用药10 万、5 万、5 万单位治疗,将巴曲酶与生理盐水混合,在30 min 内滴完[2]。持续用药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脑部供血正常,肢体活动自由,生活完全自理;有效: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其肢体功能明显好转,部分生活可以自理;无效:脑神经功能改善无变化,肢体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依靠他人帮助。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用NIHSS 测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0~42 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受损越严重。③以ADL 评估其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与生活能力呈正比。④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PT、FDP 以及APTT。⑤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管储备功能,主要包括PI、CVR、MCV 增加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35 例(79.55%)、有效8 例(18.18%)、无效1 例(2.27%);对照组中,显效32 例(72.73%)、有效5 例(11.36%)、无效7 例(15.9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4.09%(3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0,P<0.05)。

2.2 两组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3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PT、APTT、FDP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FDP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4 两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PI、CVR、MCV 增加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

表3 两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点关注疾病之一,主要由脑缺血后再灌注造成自由基发生连锁反应而加速神经元坏死,故临床将自由基连锁反应作为脑组织损害的重要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抢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6 h 内,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生命风险,还会导致其预后效果不理想,遗留后遗症,因此寻找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3]。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并彻底清除自由基治疗为主,同时还能发挥出对缺血并再灌注细胞的损伤进行保护。选择溶栓药物是当前最佳的选择,此类药物能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脑部血液循环和供应,保护脑神经功能,但临床药物类型众多,而且药效不统一[4]。

本文研究中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推荐采取巴曲酶治疗,巴曲酶是从蝮蛇中提取出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能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进而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巴曲酶为溶栓药物,具有溶血栓、促循环的作用,能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调整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5-7]。巴曲酶能直接作用在血浆纤维蛋白A2 链,进而诱发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使得纤维蛋白无法形成血栓,快速在血液中被溶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神经再生,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避免脑组织陷入恶性循环中[8-10]。该药物也属于一种类凝血酶,是直链糖蛋白类化合物,与纤维蛋白的亲和性高,不受发病时长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当下的首选溶栓药物[11,12]。而对比依达拉奉注射液,此药为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主要作用是抑制并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氧化,减缓神经细胞死亡,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系统。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协同治疗不仅能改善脑部微循环,还能防止脑梗死面积继续扩大,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溶解血栓,减轻对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4.09%(3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FDP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VR、MCV 增加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应用巴曲酶与依达拉奉治疗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可靠,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受损的脑神经,还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增加其机体脑血管储备功能[14]。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选择巴曲酶有利于改善其脑神经功能和脑血管储备功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巴曲脑血管溶栓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巴曲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