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理表现水平进阶的猜想、说理与例证
——《比的基本性质》同课异构教学解析与思考
2021-08-30宋煜阳特级教师
文|宋煜阳(特级教师)
推理能力作为小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数学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推理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本质上是学生推理表现水平进阶的反映。而刻画学生推理表现水平,既需要选取典型的课例作为学习载体,又需要整个推理活动过程加以贯穿。猜想、说理和例证是推理能力表现水平的重要元素,同时又是推理学习过程的核心活动,为此,围绕推理表现水平进阶,对《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的猜想、说理与例证等活动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表现水平的进阶:理解与刻画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点
《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作为六年级上册的推理内容学习,它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回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目标要求来思考。如第二学段课程内容目标指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又如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要“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等。
问题在于,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怎样才算是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演绎推理怎样的程度要求才算是适切的?特别是,我们该如何为即将升入第三学段的学习对象作出必要的衔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借助推理能力表现水平指标将相关课程目标具体化。
参照徐斌艳教授“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框架模型”研究成果,推理能力表现水平可划分为记忆与再现、联系与变式、反思与拓展三个层次。各水平层次的表现指标和本课例表现行为作如下描述。
水平一:记忆与再现。
主要表现指标:能够形成一些合理的猜测;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获得猜想的推理过程;能够在简单情境下解释命题的正确性。
课例表现行为:能对“比的基本性质”作出猜想,但表述不完整;能通过举例子、计算比值进行不完全归纳说明,但缺少大量例证和反例意识;验证意识、论证过程的完整性都需要引导。
水平二:联系与变式。
主要表现指标:能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下提出认知水平层次较高的猜想;能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能够联系他人的推理与已有经验进行解释。
课例表现行为:能对“比的基本性质”作出猜想,会用语言完整表述;能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进行说理,知道例证的基本要求;能读懂他人利用“除法与比的关系”“商不变性质”演绎推理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分数与比的关系”仿照进行演绎推理,但不能独立完成整个演绎推理过程。
水平三:反思与拓展。
主要表现指标:能够获得更多猜想,对结论进行反思和检验;有理有据地表达,说理充分;能通过枚举归纳和演绎推理两种思路进行解释说明。
课例表现行为:能对“比的基本性质”作出猜想,会用语言完整表述,并能对后续“比例”的性质以规律形式进行猜想;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能利用“除法与比的关系”“分数与比的关系”“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数学事实进行演绎推理,独立完成整个过程,能说出每步推理的依据。
作为推理活动的核心元素,猜想、说理和例证成为推理表现水平进阶的关键。为此,两个课例在猜想、验证(推理)过程上给出了充足的活动时空,同时在活动要求上也给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推理能力表现水平进阶而言,两节课例的学习活动目标定位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二、知识经验的联结:推进猜想与说理活动的重要抓手
在“比的基本性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多次规律和性质的探究归纳、举例说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猜想”“验证”等推理活动经验。因此,如何有效激活知识经验之间的内部联结、实现学习者的自主迁移,成为本课推进猜想与说理活动的重要抓手。
就猜想与说理活动板块来说,本课主要有两个地方的知识经验内部联结。
联结一,关于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知识内联,包括三者各部分名称和三条性质之间的等价联结。此处的联结目标主要指向两个:一个是帮助学生激活经验,开展合情推理活动,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对新的“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类比猜想;另一个是利用三者等价关系的转化进行说理,开展各类推理活动,这是推理表现水平进阶的节点,也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与关键。课例教学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个知识内联的激活与延展。鲍老师是借助“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基本性质’不是第一次见了,你还记得哪些‘基本性质’?”“猜想一下,比的基本性质会是怎样的?”等问题,展开复习回忆并完成“比的基本性质”类比猜想。王老师则借助具体学习任务巧妙展开,先给出等值的一组数与算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激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紧接着通过“0.3÷0.5”的快速求值,激活商不变性质,进而类比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尽管知识联结的手法略有不同,但都有效激活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知识内联,既快捷达成了类比猜想的联结目标,又为后续利用三者关系说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联结二,关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经验内部联结,联结目标主要是调用学生举例验证、判断说理的已有经验方法,对新的“基本性质”进行论证。教学中,两位教师都围绕“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验证你们举的例子是成立的,这些例子能说明所有的比都成立吗?”“举例子是数学证明中常用的方法,只是这样的一、两个例子就能证明刚才的猜想成立吗?”等核心问题,展开正例数量与结论可靠性之间的思辨,既有利于学生推理表现水平从“记忆与再现”向“联系与变式”提升,又增进了学生的质疑意识。特别是鲍老师,在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后还进行了方法回顾、梳理,有助于学生向“反思与拓展”这一推理表现水平进阶。
三、推理路径的丰富:体会例证数量与方式的重要支点
“基本性质”的推理路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在“商不变性质”中学习归纳推理;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侧重学习归纳推理,补充了解演绎推理;在“比的基本性质”中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整体推进学习。整个推理路径学习序列呈现从单一到丰富、从侧重合情推理到两类推理整体推进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既可以视为推理表现水平进阶,也是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的具体理解。
从两节课例实际教学来看,“比的基本性质”推理路径主要有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三类。两位教师都基于结论的正确性,围绕例证的数量与论证方式对推理路径加以丰富并穿插比较。
当学生呈现惯用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时,两位教师都对其特点与局限进行了及时点拨,如“这些例子能说明所有的比都成立吗?”“这样的一、两个例子就能证明刚才的猜想成立吗?”等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论证基本思路是“举例验证———不完全归纳确认结论”,体会它是需要大量例证支撑,结论确定性存在一定风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抛出“还有其他方法说明这个结论一定成立吗?”“他没有求比值,能说明它们相等吗?”等问题思考,进而呈现另外两类推理路径。其中,王老师充分结合图1 中材料展开推理依据的追问,并形成图2 的板书图,帮助学生借助个例中除法、比、商不变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了科学归纳推理,了解了“举例——寻找因果关系——确认结论”。在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直接将除法和比联系在一起,通过“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就是商,因为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所以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 的数,比值不变”,推导得出结论成立,呈现了较为完整、清晰的演绎推理路径。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说理依据的追问,强调“有理有据地表达”。如果两位教师能够对后两类推理路径的特点与步骤进行及时点拨,比如“这样的验证需要多少个例子?”“这样验证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将促使学生对推理路径多元化和优化有更深的体会,也将有助于“反思与拓展”表现水平的达成。
两节课例虽说同课异构,但都以推理表现水平进阶为目标,以猜想、说理和例证为抓手,以丰富推理路径为手段,呈现许多相似性。同时,后测研究表明两节课例的学习成效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对后续“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采用找规律(图3)、解释说理(图4)的方式进行了测查统计,近20%的学生解释说理时能够将比转换成分数形式,再利用图3 获得的规律作为前提进行演绎推理,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反思与拓展”水平层次,实现了推理表现水平的进阶。